摘 要:民族舞是我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值得我們繼承并發揚。但是,當今的民族舞教學模式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為了讓民族舞繼續活躍下去,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本文主要針對民族舞教學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其的探索和創新提出幾點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舞;民族舞;創新和改革
教學模式是形成教學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也是教師將所學到的理論,業務知識以及各種教學方法和風格相融合成一個整體的一種能力,因此,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在民族舞的學習中至關重要。
一、當今民族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陳舊,缺乏創新力度
目前,在舞蹈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注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過于關注學生的舞蹈技能,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嚴重不足。教學方法傳統陳舊,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是言傳身教,很少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默守陳規,保守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著教學水平的提升。當然,我們也承認,傳統的教學方式,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日子里,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在長期的舞蹈教學過程中,并不是說沒有其優越性,雖然教學模式比較保守,教學手段陳舊,但是,教師的敬業品質,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責任心我們還是要肯定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也付出了一定的艱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與舞蹈藝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陳舊而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教育發展新常態下,同時,也很難滿足新時期社會對于舞蹈藝術的新需求。學生機械地模仿,不懂得創新,很難讓舞蹈煥發新的活力,雖然在舞蹈過程中,學生的動作和技能比較規范,也是嚴格的按照規定標準進行練習,但是,學生既不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用心感悟舞蹈的藝術魅力,也很難通過舞蹈傳達自己的情感,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目的沒有達到。
2、民族舞過多停留在學校,不能將教學與生活很好結合
現今民族舞主要局限在舞臺和校園,與生活脫軌嚴重,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很難得到很好地發揚和繼承。民族舞來源于民間,要想得到不斷地更新,就必須回到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給民族舞新的生命力。但是,現如今的民族舞教學停留在學校,教師不能經常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調查、戶外鍛煉,學生學到的民族舞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也無法汲取民間的養分,民族舞的發展停滯不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真理正確性的唯一標準。民族舞要想得到有效地傳承,必須理論和實踐結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民族舞,讓民族舞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在創新和改革中與時俱進,不斷發揚光大。
3、課程設置不合理
民族舞蹈綜合性比較強,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然而,在民族舞蹈教學中,一些教師片面地追求實踐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學理論,很難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的學習,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民族舞蹈課程,學生只是被動學習。
二、加強民族舞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的建議
1、設計新穎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領會民族舞蹈的藝術內涵
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教師要一改以往傳統教學模式,設計新穎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領會民族舞蹈的藝術內涵。首先,在學習舞蹈之前,教師要給學生介紹該舞蹈的民族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舞蹈,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領會舞蹈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其用心去舞蹈。比如,在藏族民族舞蹈教學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高原牧區的環境,讓學生了解更多藏族人民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習慣,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后,就會理解藏族舞蹈呼吸節奏上的緩慢,在進行舞蹈訓練時,能夠將自身的感受與動作融為一體,提高自身舞蹈能力。在云南民族舞蹈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一些秀美的山山水水,讓學生了解更多云南風土人情,了解更多傣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對于云南民族舞蹈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舞蹈技能、舞蹈動作,還要讓學生了解更多民族文化,領會民族舞蹈的藝術內涵。
2、課堂必須聯合實際,在民間不斷創新民族舞
民族舞來自于民間,要想得到有效的發展,就必須回到民間,回到鄉野,在土生土長的環境下不斷進步。對此,民族舞的教學一定要秉承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讓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民間,身臨其境,領悟民族舞的內涵,也可以將原生態舞蹈帶進校園,加強與他們的交流,促進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入鄉間,深刻地感受民族舞的內涵。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民間調查,讓學生走入民族舞的發源地,與當地居民深入交流,探討民族舞的內涵及特點,深入了解每個動作的實際意義。當然,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教師也可以播放一些紀實性的、與民族舞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影視作品中理解民族舞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并將自領悟到的知識融入以后的學習中。
當然,除了將學生帶回民間感受民族舞以后,教師也可以將原生態的舞蹈引入課堂,在思維碰撞中激發更多的靈感。原生態的民間舞一直在民間,在熟悉的場景下不斷發展,其對于民族舞內涵的把握是很深刻的。但是,學校的創新性也是原生態舞蹈無法媲美的。兩者只有加強交流,民族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展。對此,學校可定期組織研討會,讓原生態舞蹈隊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讓原生態舞蹈隊講解民族舞的精神和內涵.這樣,兩者在交流中不斷進步,民族舞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在創新和改革中不斷適應時代要求,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在新時期展示出自己獨特的魅力。
3、豐富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民族舞蹈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包括師資、教學等資源等,對其進行有效配置,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其次,學校應該注重聘請舞蹈專家、知名學者等開展學術講座,注重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開發,通過技術技巧表達、渲染舞蹈情緒等方法,極大的增強舞蹈的張力與活力,豐富和詮釋舞蹈的內涵,激發學生對民族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結:民族舞是我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藝術殿堂一顆璀璨的瑰寶,值得我們努力去傳承、去創新、去發揚光大。尤其是民族舞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進行不斷地改革創新,這樣才能在新的時代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楠;山西民間舞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山西大學;2014
[2]崔琰.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探討[J].藝術教育.2013(05)
[3]賈海鵬.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J].大舞臺.2012(11)
作者簡介
徐海欣(1994),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舞蹈,研究方向中國舞蹈史專業。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