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 要:清末新政期間,甘肅依據國家政令和形勢的發展,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影響深遠。本文從正反兩個方面就清末新政期間甘肅的教育改革進行簡要的評述。
關鍵詞:清末新政;甘肅;教育;影響
1901年1911年清王朝滅亡,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自強革新運動,史稱清末新政。在地域偏僻,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甘肅省在教育方面也開始了變革,或設立學堂、或派遣留學生,盡管這些變革有一些落后和不足之處,但它畢竟奠定了甘肅省近代教育的基礎,為當地的人才培養,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清末甘肅教育改革的積極意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首先,奠定了甘肅近代教育事業的基礎。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清末甘肅教育改革,創設了近代化的學制,規范了行政管理體系,確定了班級授課制和分科分類課程設置方式,為后來的教育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一定的基礎。如甘肅法政學堂后來發展為著名的蘭州大學;著名中學由清末府立中學或縣立高等小學堂改建,鞏昌府于1905年率先將府立南安書院改為鞏昌府中學堂;蘭山書院于1906年改為甘肅優級師范學堂,并于1913年改為第一所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現為蘭州三中;隴南書院改為中學堂后發展為天水一中等。民國初年各縣的第一小學也多由原來的各縣城高小或兩等小學堂改成。
其次,大量的新式學堂的建立和派遣留學生等活動在學生中傳播了新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在學生間秘傳,使得“青年一代的視野得以開拓,他們開始積極學習,努力改變甘肅封閉愚昧的落后局面。”;學生封嘉勛著《人學》二十篇提倡人權,張存德宣傳共和思想,提調張瀛學之子張旭曾煽動學生不參加至萬壽宮的宮祭皇靈,學監王克猷敢于譏諷時政,批判古書。甘肅法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聶守仁參加了辛亥革命,任國民黨甘肅支部政事部干事,《大河日報》主筆,后因宣揚三民主義,反對袁世凱于1913年查封。1907年,留日學生閻士璘、范振緒等人在東京創辦《秦隴報》(后改為《關隴報》,旋更名為《夏聲》),“大聲疾呼救國救亡,反對立憲,指斥地方政治弊病,號召人民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進行斗爭。”
第三,培養了近代化建設的新式人才。這些新式人才后來興學社,辦教育,興科研,辦實業,為甘肅的社會進步作出重要貢獻。比如1911年文高等學堂畢業生鄧宗在蘭州莊嚴寺倡設閱報社,為全省報刊閱覽之先河;還有學生后來創辦了甘肅省教育會,甘肅省新學制研究會,西北問題研究會蘭州分會等學。在這些新式人才的大力倡導下,1944年,甘肅興辦中學53所,師范22所,職業學校14所,小學6891所;水楠于1920年創辦甘肅甲種工業學校,鄧宗1913年創辦了甘肅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省教育會會長牛載坤創辦省工藝學校,招收編毛科一班,國立中山大學,省立甘肅學校等高校的校長大部分是清末培養的新式人才。水楠于1913年創辦了“同生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甘青等地,他還創辦了綜合性股份商業集團公司—新民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新民百貨公司,新民書局,新民醫院,新民樂園等。這些近代化的事業都需要人才來推動建設,可以說甘肅教育改革儲備了一批適應時勢的人才。
但是,我們縱觀甘肅教育百年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時期的甘肅教育是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其不足之處主要有:
第一,基礎薄弱,后勁不足。基本上“甘肅學制變遷,多隨部令及國內潮流”,“較之東南各省,相差不可以道里計”。1908年甘肅學堂及其教育處所共531所,在全國排倒數第六,高等學堂一所,學生78人,在全國排倒數第三,師范學堂學生總數為211人,排在倒數第二位。1905年,湖南省首次公費選派20名女生赴日本女子學校習師范速成科,而甘肅省直至1913年才有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戴鞍鋼先生中肯的評價道:“就總體而言,西部地區的新式教育在清末新政期間仍處于起步階段,與東部地區相比較,差距仍很明顯。”
第二,學風散漫,學制執行混亂,教員教材缺乏,教學質量較差,以至于近代科學文化“類皆有名無實,實與書院無異。”文高等學堂“其他所謂西學課程,都不被重視,有的長期沒有人講授,形同虛設。”至于各州府縣的中小學堂師資則更加不如人意。
此外,舊式禮教遺存眾多,學風保守,打壓學生創造性。清政府是本著“勿論高等學堂,必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的宗旨創辦新式學堂的,甘肅省也不能免俗。學校夫役對教職人員稱“大人”,學生稱“老爺”,每逢朔望全體師生必須“恭赴至圣先師牌位前行禮”。
綜上所述,在清末新政期間,甘肅教育改革是系統的,全方面的,雖然有著諸多不足之處,但確實奠定了甘肅省教育近代化發展的基礎,培養了人才,開啟了新風氣,傳播了新思想,是很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李艷,王曉暉《晚清“新政”與甘肅教育的近代化》,《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第3期。
[2]《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第95頁。
[3]《蘭州大學校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頁。
[4]轉引楊紅偉《“留學生”與近代甘肅文教事業》,《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轉引楊紅偉《“留學生”與近代甘肅文教事業》,《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6]轉引《甘肅教育資料叢書》,《甘肅教育史志資料(特輯)》,1987年9月第1版第19頁。
[7]劉功君《清末留日經費的籌付與管理》,《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1期。
[8]戴鞍鋼《清末民初東西部新式教育推進的比較》,《云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第5頁。
[9]《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第91頁。
[10]張之洞《奏定學堂章程》。
[11]《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第96頁。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基礎部歷史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