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微 胡必厚
摘 要:為把握中醫文化價值的歷史意義,試圖從文化角度對中醫學進行探討。通過梳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分析由此交互影響而產生的思維模式及其歷史延伸, 認為在傳統文化與醫學的互動關系下,產生了新的文化價值,甚至還超越時空再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這不僅強化了中醫文化的生命力,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文化;中醫;傳統
中醫理論的本質,其科學內核,始終是一種生態醫學適應理論。中醫學是以自然和社會生態狀況及個體自身的心理變化影響于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規律為研究對象,并從而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及預防的科學。中醫學以生物為基礎,與數理化、人文哲學交融滲透,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它源于《易經》,又不斷吸收自然科學成果,從《內經》到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到清代吳瑭的《溫病條辨》,逐漸形成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科學內涵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天地人為主體,精氣神為生命之根;二是以“陰平陽秘”、“整體氣化”等理論闡述人的生理病理;三是運用陰陽氣化等規律調控人體平衡,以達到治病效果。
中醫的文化底蘊
中醫在幾千年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古代儒、釋、道、法、墨等文化的精華。無論是“仁心仁術”、“大醫精誠”的道德修養,還是仁、義、禮、智、信息的文化血脈,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或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容理念等等,都在中醫理法方藥中得到鮮活的體現。
古有“上醫醫國,其次醫人”之教,宋代又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說法,傳統文化與醫學的互動,造就了一大批“儒醫”,從而形成了中國士人學子新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模式。
傳統儒家的理想,可概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修齊治平觀念,引入醫學領域而 產生新的文化意義。儒家修身要達到的最高理想是 成為“仁者”,中醫學在歷史上又稱“仁術”,就是取儒學以仁愛之心救人之意。“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愛人。如何來實踐仁道?《論語·雍也》篇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以仁愛之心治理朝政,則為施仁政;以仁愛之心行醫濟世,則為行仁術。由此可知,就在仁愛生民意義上,儒和醫形成共識。從歷代著名醫家的著作和醫療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具體表現。正像《靈樞·師傳》所說的,醫學可“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始”。
從思維模式來看,不但治國與治身是相通的,而且,一個有抱負的醫生又往往表現著其對國事的關心,這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先例,如《左傳》和《國語》中均有記載。春秋時期秦國醫生醫和認為“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顯然,高明的醫生也將治理國家視為己任。
中醫的道德核心
中醫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新時代下,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它貢獻于九州百姓和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唐代的著名醫藥家,時被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尤見中醫醫治先在醫心,為醫者需要有醫者仁心。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寫到“為病家謀利益是作為醫生的最高準則”,強調醫生應當具有最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佩雷格里諾認為“醫學是人文科學中最科學的,在科學中是最人道的”。因此西醫與中醫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由此不難發現醫學具有普世價值觀念,即“醫者仁心”。
孫思邈提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即醫生要戒貪除欲, 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更是對患者負責的表現。我國外科之父,醫德風范終身獎獲得者裘法祖說:“醫術不論高低,醫德最是重要。醫生在技術上有高低之分,但在醫德上必須是高尚的。一個好的醫生就應該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做醫生不難,做好醫生很難,永遠做好醫生就更難。要經常想到,醫生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醫德、醫風,才能發揮醫術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起源和積淀經歷漫長歲月,并始終影響著中國社會發展 的各個層面。就中醫學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其 成型和發展的基原。中醫學的經驗和理論,同樣在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不問斷的轍跡。凡“良醫必重醫德”,“治病救人”一詞在中國已成為超越時空的道德判斷尺度。可見新時代下弘揚中醫文化已成為堅持文化自信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琴地樹.從文化的背景看中醫學[J].醫古文知識, 2001年2期.
[2] 陳樟平, 陳瓊,劉軍城.弘揚中醫文化的時代意義[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年7月.
[3] 郭艷紅.傳承大醫精誠 弘揚中醫文化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現代醫院管理2015年5月.
作者簡介
周一微(1998.02-)男,陜西省安康市人,現就讀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胡必厚(1932.09-)男,陜西省安康市人,原安康縣醫院退休醫藥人員。學成于原安康市保院堂、三益履藥號。從事民間中醫臨床七十余年,外敷法專業方向。
(作者單位:1.浙江金融職業學院;2.安康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