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 要:音樂欣賞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傳統欣賞教學的種種弊端造成“主客體無交流”等教學現象,致使欣賞教學收效甚微。本文立足構建參與型欣賞教學課堂,從“知要素——解主題——悟情感——入意境”著手,打開一條以“參與”為主的欣賞教學有效途徑。
關鍵詞:欣賞教學;參與;策略
◆課堂,想說愛你不容易——欣賞課現狀點擊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承載著如此之重任的欣賞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卻屢出“怪像”。
現狀點擊一:“滔滔不絕”,為何你卻毫不領情?
教師和學生,課堂永遠的主角,分擔著“主導”和“主體”的角色,這兩者的關系是何其的微妙,以致稍有不慎,就造成了“越位”,而這越位的主角必定是教師本人。教師“主導”角色的越位表現在對欣賞作品的“滔滔不絕”上——又是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又是一味主觀向學生灌輸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
現狀點擊二:“精彩紛呈”,卻讓你徘徊在欣賞大門之外!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也使得與我們教學相匹配的資源日益豐富,電腦的加入也讓我們的課堂看似精彩起來——資源的搜索、課件的制作、豐富的視頻……可謂精彩紛呈,但面對如此“精彩”的感官享受,我們的學生卻“無動于衷”,造成了一種“主客體無交流欣賞”的奇怪現象。
◆參與,讓欣賞課成為常態的精品課
音樂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欣賞教學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參與”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欣賞中情感體驗的主體,教師則是情感體驗的主導,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去。它的優勢在于完全釋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走進作品,激起學生審美興趣、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上的共鳴,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音樂由于現場的情感交流,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與型課堂結構的構建,不僅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了突破,而且有利于主體作用的體現。筆者通過實踐,摸索出了從“知——解——悟——入”等教學策略入手,開通有效欣賞的通道。
一、知要素,揭開作品表象
音樂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曲調等等,它是一個作品形成的基本架構。引導學生了解這些音樂要素,以此揭開作品的表象,達到對作品進行一個基本解剖。
(一)知要素之一:旋律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思想和感情內容的重要手段。旋律的雄偉或溫柔、優美或苦澀、舒緩或跳躍,都是為表現不同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服務。旋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音樂的基本性質,因此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旋律來理解作品內容。
1.聽旋律,理解音樂走向
馬克思曾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再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靠聽覺去感知,去認識音樂;靠聽覺去了解、去熟悉音樂;靠聽覺去辨知旋律、節奏的特點與運用,靠聽覺去感悟音樂的主題發展與創作風格;靠聽覺去體驗音樂中喜、怒、哀、樂、憂、思、傷的情緒,領會音樂中靈性的哲理。
2.畫旋律,表現音樂結構
旋律的起伏,有時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用線條或者圖譜更能讓學生發現音樂中的美感。
(二)知要素之二: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它包含音的強弱和長短兩層意思,也是表現音樂形象和作品思想內容的重要手段。音樂中的節奏千變萬化,每部成功的音樂作品,它的節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節奏的強弱不同以及急促和舒緩的不同,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思想,在欣賞作品時,往往可以從節奏的性質和變化中捕捉到音樂形象和作品思想的信息。
1.節奏對比,捕捉作品形象信息
節奏中一個小小的差異,就能造成旋律的不同個性。讓學生關注細節,表現細節,對欣賞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2.節奏合奏,呈現作品和諧之美
一個欣賞作品必定包含著各種節奏要素,這些節奏之間也必定是和諧共存的,唯有和諧才能創造出美的旋律。讓學生通過把握節奏,進行節奏合奏練習,不僅很好的培養了多聲部合作習慣,并且在情感上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知要素之三:音色
“色”是指音的色彩特性。音樂總是依賴某種音色而存在,才能把停留在紙面上的音符變成我們能聽到的音響。通過聽辯不同的音色,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不同的音色美,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音樂。
1.樂器之“色”:輕輕撥動你的心弦
樂器是演繹欣賞作品的最佳搭檔,這個搭檔也要志趣相投才能成為一家,為什么這個樂曲會選擇這樣樂器,而不是別的?讓學生找到理由或許也是有效欣賞的手段之一。
2.自然之“色”:慢慢浸潤你的心房
很多欣賞作品中,會融入很多大自然的音響,如潺潺的流水聲,歡樂的蟲鳴聲等等,它們看似微小,卻是作品的點睛之筆。把握住它們也就很好的把握住了作品的靈魂。
二、解主題,直達作品核心
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引導學生關注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能準確辯認主題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
(一)唱主題,激發審美情趣
熟悉主題音樂的方式多種多樣,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哼唱主題,因為哼唱避免了繁瑣而枯燥的識譜,降低了難度,學生很輕松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體會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感、音樂體裁及音樂風格上。
(二)體態展現主題,豐富情感體驗
這里的“體態”指體態律動,又稱和樂動作,它是把身體作為樂器,根據音樂情境的起伏作有規律的韻律動作,以此來體驗音樂,接觸音樂的內涵。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只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見體態律動對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進:《中外音樂鑒賞》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 人民音樂出版社
[3]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實踐》 上海音樂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職業中專)
何穎
摘 要:音樂欣賞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傳統欣賞教學的種種弊端造成“主客體無交流”等教學現象,致使欣賞教學收效甚微。本文立足構建參與型欣賞教學課堂,從“知要素——解主題——悟情感——入意境”著手,打開一條以“參與”為主的欣賞教學有效途徑。
關鍵詞:欣賞教學;參與;策略
◆課堂,想說愛你不容易——欣賞課現狀點擊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承載著如此之重任的欣賞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卻屢出“怪像”。
現狀點擊一:“滔滔不絕”,為何你卻毫不領情?
教師和學生,課堂永遠的主角,分擔著“主導”和“主體”的角色,這兩者的關系是何其的微妙,以致稍有不慎,就造成了“越位”,而這越位的主角必定是教師本人。教師“主導”角色的越位表現在對欣賞作品的“滔滔不絕”上——又是強調音樂故事、人物軼事傳聞的介紹,又是一味主觀向學生灌輸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
現狀點擊二:“精彩紛呈”,卻讓你徘徊在欣賞大門之外!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也使得與我們教學相匹配的資源日益豐富,電腦的加入也讓我們的課堂看似精彩起來——資源的搜索、課件的制作、豐富的視頻……可謂精彩紛呈,但面對如此“精彩”的感官享受,我們的學生卻“無動于衷”,造成了一種“主客體無交流欣賞”的奇怪現象。
◆參與,讓欣賞課成為常態的精品課
音樂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欣賞教學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參與”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欣賞中情感體驗的主體,教師則是情感體驗的主導,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去。它的優勢在于完全釋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走進作品,激起學生審美興趣、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上的共鳴,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音樂由于現場的情感交流,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與型課堂結構的構建,不僅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了突破,而且有利于主體作用的體現。筆者通過實踐,摸索出了從“知——解——悟——入”等教學策略入手,開通有效欣賞的通道。
一、知要素,揭開作品表象
音樂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曲調等等,它是一個作品形成的基本架構。引導學生了解這些音樂要素,以此揭開作品的表象,達到對作品進行一個基本解剖。
(一)知要素之一:旋律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思想和感情內容的重要手段。旋律的雄偉或溫柔、優美或苦澀、舒緩或跳躍,都是為表現不同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服務。旋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音樂的基本性質,因此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旋律來理解作品內容。
1.聽旋律,理解音樂走向
馬克思曾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再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靠聽覺去感知,去認識音樂;靠聽覺去了解、去熟悉音樂;靠聽覺去辨知旋律、節奏的特點與運用,靠聽覺去感悟音樂的主題發展與創作風格;靠聽覺去體驗音樂中喜、怒、哀、樂、憂、思、傷的情緒,領會音樂中靈性的哲理。
2.畫旋律,表現音樂結構
旋律的起伏,有時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用線條或者圖譜更能讓學生發現音樂中的美感。
(二)知要素之二: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它包含音的強弱和長短兩層意思,也是表現音樂形象和作品思想內容的重要手段。音樂中的節奏千變萬化,每部成功的音樂作品,它的節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節奏的強弱不同以及急促和舒緩的不同,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思想,在欣賞作品時,往往可以從節奏的性質和變化中捕捉到音樂形象和作品思想的信息。
1.節奏對比,捕捉作品形象信息
節奏中一個小小的差異,就能造成旋律的不同個性。讓學生關注細節,表現細節,對欣賞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2.節奏合奏,呈現作品和諧之美
一個欣賞作品必定包含著各種節奏要素,這些節奏之間也必定是和諧共存的,唯有和諧才能創造出美的旋律。讓學生通過把握節奏,進行節奏合奏練習,不僅很好的培養了多聲部合作習慣,并且在情感上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知要素之三:音色
“色”是指音的色彩特性。音樂總是依賴某種音色而存在,才能把停留在紙面上的音符變成我們能聽到的音響。通過聽辯不同的音色,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不同的音色美,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音樂。
1.樂器之“色”:輕輕撥動你的心弦
樂器是演繹欣賞作品的最佳搭檔,這個搭檔也要志趣相投才能成為一家,為什么這個樂曲會選擇這樣樂器,而不是別的?讓學生找到理由或許也是有效欣賞的手段之一。
2.自然之“色”:慢慢浸潤你的心房
很多欣賞作品中,會融入很多大自然的音響,如潺潺的流水聲,歡樂的蟲鳴聲等等,它們看似微小,卻是作品的點睛之筆。把握住它們也就很好的把握住了作品的靈魂。
二、解主題,直達作品核心
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音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引導學生關注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能準確辯認主題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
(一)唱主題,激發審美情趣
熟悉主題音樂的方式多種多樣,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哼唱主題,因為哼唱避免了繁瑣而枯燥的識譜,降低了難度,學生很輕松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體會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感、音樂體裁及音樂風格上。
(二)體態展現主題,豐富情感體驗
這里的“體態”指體態律動,又稱和樂動作,它是把身體作為樂器,根據音樂情境的起伏作有規律的韻律動作,以此來體驗音樂,接觸音樂的內涵。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只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見體態律動對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進:《中外音樂鑒賞》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 人民音樂出版社
[3]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實踐》 上海音樂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