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雯
摘 要:針扎、即插針的荷包,也可以叫針荷包、針插,婦女平時存放針的小袋子或小盒。保存到現在的針扎是由我高太奶奶制作的,大約有一百三十年的時間,我的奶奶一直保存至今,整體還算完好只是背面部分損壞有縫補的痕跡。在這次過年回家看到奶奶家墻上面掛著這件物件,出于好奇我就讓奶奶摘下來給我看,本來以為是古時候人們身上常常佩戴的香囊,奶奶稱它叫針扎。針扎不僅造型上多種多樣,而且紋樣種類繁多,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樣等。區域的不同制作的針扎樣式也各不相同。針扎的出現也反映出了當時婦女們辛勤勞動的映照,樸實無華的生活和縫縫補補的生活場景。
關鍵詞:針扎;造型;紋樣.
針扎、即插針的荷包,也可以叫針荷包、針插,婦女平時存放針的小袋子或小盒。針扎一般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蓋帽,下部分則存放縫衣針。由一根線把上下兩部分連接起來。在使用的時候抽取自如,而且易于攜帶使用方便。
左圖中的針扎為實物所拍攝,它是我高太奶奶制作的針扎物件,大約有一百三十年的時間,我的奶奶一直保存至今,整體還算完好只是背面部分損壞有縫補的痕跡。在這次過年回家看到奶奶家墻上面掛著這件物件,出于好奇我就讓奶奶摘下來給我看,本來以為是古時候人們身上常常佩戴的香囊,奶奶稱它叫針扎。光聽名稱就知道和縫衣針有關,在男耕女織的傳統社會生產模式下,縫縫補補成為了女性必不可少的勞動范疇,手拿針線也成為女子朝夕相伴的專屬工具,所以時常帶在身上。針扎的使用不僅僅使用方便易攜帶,而且掛在衣襟上也可做飾物,美觀又洋氣。在我奶奶的印象里她的奶奶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兒,全家人的布鞋和衣裳都是她一個人縫做的,每次縫補衣服的時候衣扣上都掛著針扎,針扎的存在就是奶奶對于高太奶奶的記憶。
針扎集實用和美觀于一身,小小的身材有著大用途。上圖中拍攝的針扎小件其實它外表布真正的顏色是深紅色(我們這叫老紅),現在看它的顏色是黑色,主要原因是針扎表面涂 上了一層豬血時間久了自然變成黑色。在實物中破損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針扎里面紅色的線。針扎上面涂上豬血應該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使用這種方法的。豬血在溫度降低的時候會產生凝固和紅布混成一體,使針扎減少損壞保存的時間更加長久。在現在看來這個針扎小件保存的確實完好。針扎的下半部分就是存放縫衣針的地方,在左圖中可以看到針扎下半部分里面有填充物,它的功能不單單是插針還有一個很重要功能是防止縫衣針生銹,圖中的填充物其實就是人的頭發,頭發上面自然帶著頭油當做填充物自然也是再好不過了。可能基于當時的生活環境,拿梳下來的頭發當做填充物既好插針又能防止繡花針生銹,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呢!
對針扎來說,實用功能是很重要的。美化功能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也呈現出更多花樣。簡單的來說,我所拍攝的這件針扎小件,它的外觀形狀是仿照幼蟬的外觀做的,上半部分能看得出來頭部凸起的兩個眼睛,下半部分是尖尖的屁股,像是一只正在爬行的幼蟬!奶奶說她曾經見到過多種針扎的樣式有的像桃形、蝴蝶等等。這也都是以前的婦女對于身邊生活的觀察,仿照動物或者其他實物的形狀來改造的。對此我也進行了一些網絡資料和圖片的收集。在經過一些材料的收集和考證中發現,針扎不僅在造型上種類繁多,而且材質上也不局限于用布料制作。
針扎的材質廣泛用于布料的制作,在專家的考證中發現針扎材質有皮革制品,也就是用皮革制作的針扎造型。清末民國時期的針扎,那個時期的針扎造型和我所拍
攝的實物相較非常相似,也可以說在清末時期就有人做出此類動物造型,而此有人模擬造 型,相互見之。清末民國的木、骨雕刻,民國東北錫伯族的竹雕。這三種材質的針扎相較于布質來說保存時間較長,減少磨損和破壞。在造型上也趨于簡潔,美化功能依附于實用功能。
當針扎被賦予上吉祥圖案和一些有著某種符號的紋樣時,它所象征的不僅僅是裝置針線的荷包,而是作為一個吉祥物或者象征美好祝愿的飾物。針扎的造型和裝飾圖案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針對于某些地域性的象征更加明顯。民國東北錫伯族的魚蝶針扎造型,上半部分是翩翩起舞的蝴蝶,下半部分與之相結合的是魚的形象,造型甚是美觀。民國東北錫伯族的葫蘆形蝶戀花,葫蘆形狀取“福祿”之意。荷包套上秀有花卉紋樣,以及包舌下擺帶有流蘇。像這種針插荷包外觀精美,兼顧實用和裝飾的功能,像這種的一般都是成對出現的。對于現代的手工藝品品類更是多種多樣,不管是在造型上還是繡制的花紋圖案上更是樣類繁多,基于現代人手工作品和機械化的提高,做出來的成品也不亞于以前的純手工,現代山西民間作品,做工精細紋樣豐富多彩體現傳統風俗文化。現在市場上也有許多售賣的,有手工作品也有機械作品,不管形式怎樣更希望把這種傳統的手工作品一直延續下去。
針扎荷包小巧玲瓏,整個的制作過程對于熟練的人來說一氣呵成,對于沒有接觸過針線活的人來說就是費些功夫了,奶奶針線手法熟練平日里大小針線活全是她一人縫做,在這里 附上奶奶做的部分虎頭鞋和繡花鞋作品,聽媽媽說小時候我是 穿奶奶做的老虎鞋和繡花鞋長大的,這次回家奶奶還給我做了件大花襖不僅僅暖和還喜慶,我的弟弟和叔家的弟弟小時候也是穿奶奶做的老虎鞋,記得每周一奶奶都會讓我去拿做好的老虎鞋,兩雙老虎鞋拿在手里比來比去總會把好看的一雙藏起來給弟弟。小時候的記憶對現在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奶奶見我對針扎小件如此喜歡就鼓勵我嘗試制作,本來覺得會非常容易,做起來卻時刻不順手,但是制作的過程讓我理解到做針線手工實屬不易。那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學做的過程:在制作前,奶奶把提前做好的漿糊布曬好了,這個是作為打底用的,準備好針、線、剪刀、頂針、布條、硬一點的紙和漿糊(也可用膠水代替)。第一步,在硬紙上畫出針扎的造型,一件做一對正反兩面,順著線稿用剪刀剪下來,剪下來的模型放在提前曬好的漿糊布上,壓著形狀依次剪出一對來,合起來正好是針扎的正反面。第二步,挑選自己喜歡的布料,我選的紅色和黑色兩種布料,主要是為了體驗制作的過程所以在布的選擇上就隨便挑選了兩種。挑選好布料以后把之前剪好的漿糊布放在布料上面,布料一定要在比例上大于漿糊布,主要是為了能夠包住漿糊布。在包之前要先涂勻調好的漿糊,剛調好的漿糊粘性非常好,粘的也比較牢固。第三步,把包好的對布相互縫合。包好的對布一定要在陽光下曬干,不然布料就會粘不好。縫合是用的隱線針線法,看不出有縫合的痕跡。就這樣一件小小的針扎制作完成!
針扎,它從一個裝針的荷包工具,隨著時間的流逝自身逐漸不斷的發生在變化,在造型的樣式,紋理圖案的增多,到材質的改變。中國人十分看重婚喪嫁娶這類人生禮儀,父母要為出嫁的女兒置辦嫁妝,嫁妝的多寡關系到女兒在婆家的地位。“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杠房。雙抬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舊時,嫁妝中除了必要的珠寶首飾,還要有子孫桶、龍鳳被等等,從床鋪家具到針頭線腦一應俱全,這些平常的物件都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無論是骨制針筒,還是針線荷包,又或是針線笸籮,每一件儲針容器的制作與使用都是無數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技術與藝術發展的統一體現。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