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后富
最近我上了一節“市骨干教師的展示課——《烏塔》”。在評課階段,市教研員孫老師說到《烏塔》這篇文章時,告知我們:文章帶“*”號,是一篇略讀課文,如何更好地教出略讀課文的“味”來?值得大家思考思考。回來之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也查閱了相關資料研讀起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略讀課文的教學目前主要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把略讀課文上成一課時的精讀課文;二是把略讀課文當成獨立閱讀課文。“略讀”是一種閱讀的方法,相對于“精讀”而言,以“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為主要的閱讀目的。略讀教學不是學習略讀的教學,學習“略讀”只是略讀教學一個重要的任務,略讀教學還要學習運用包括精讀在內的多種閱讀方法。
我在上展示課之前,“略讀”了《烏塔》課文之后,覺得文章的 “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字”,都很難找出亮點。沒有情節發展的驚險或諧趣,什么語言動作,什么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找不到典型。作為四年級上冊“成長的故事”單元的文章,課文主要講一個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游歐洲,這是一種有別于中國孩子的“成長”經歷,是符合單元主題的。只是文章比較平淡罷了。說真話,那時我準備不選這篇文章作為展示課,其實我也知道:很多老師也不愿選這篇文章作為公開課教學。但我相信“眾人皆醉吾獨醒,眾人皆棄吾獨選”。
下面,我就以課文《烏塔》為例,結合先前教學案例,來談談關于略讀課文教學的淺顯見解。
一、關注提示語,抓住重難點
提示語能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前后聯系,提出了一些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提示略讀課文學習的要求和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既是學生的自讀提示,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烏塔》課文前的學習提示語是:成年人的回憶對我們很有啟發,同齡人的成長故事使我們倍感親切。認真默讀下面的課文,看看講的是件什么事。再想一想烏塔這樣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備課前,我細細研讀了這段學習提示語,“學習提示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意思。還要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我打算主要以“學習提示語”要求的兩方面作為重點進行教學。依據學習提示語,我確立了《烏塔》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6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增強學生獨立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從中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敘述和描寫中了解人物特點,并能在閱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中,我在啟發談話、引入新課后,就出示了學習提示語,并請學生把提示語讀給同學聽。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語自學課文。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學生逐步養成“根據教材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閱讀”的習慣。
二、把握整體內容,設計板塊教學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略讀課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閱讀空間。為此,《烏塔》一課的教學,我以“三讀《烏塔》,板塊推進”的方式來進行。
板塊一:一讀《烏塔》,了解課文大意
先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以填空形式出現)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后再指名匯報。匯報交流完后,我又讓學生齊讀一遍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教學落實了課標中“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讀要求。
板塊二:二讀《烏塔》,感受人物形象
在第二板塊中,我是這樣設計的:烏塔為什么敢獨自一人游歐洲呢?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課文,特別是第7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并在空白處寫一寫批注或想法。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隨機學習重點段第7自然段,幫助學生理解烏塔在旅游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然后,我又做了這樣的設計:學到這里,根據烏塔充分的準備,她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接下來,讓你們當一回老師,給烏塔寫幾句評語。并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出有個性的評語。通過學生小練筆,感受烏塔這個人物形象。學生展示自己的評語后,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各位小老師,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烏塔的優點嗎?”引導學生感受烏塔獨立自主的優點。到此為止,烏塔這個人物在學生心中已經栩栩如生了。
板塊三:三讀《烏塔》,運用閱讀方法,提升語文素養
略讀課文在閱讀內容上應“不求甚解”,在閱讀方法上更強調運用。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在第三板塊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你認為烏塔這樣做好不好?組織一場“班級小小的辯論賽”。正反觀點:好,反方觀點:不好。要求同桌位兩人一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再匯報。辯論之前先請同學們好好地品讀一下課文的第8、9自然段,盡量用到書中的話和自己的生活實例來說服對方。
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對教材也有較好的理解,而且使其語文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同時憑借教材,促使學生多角度地閱讀、深層次地思考,培養和增強自己的獨立自主意識。
行進在略讀課文的教學實踐中,我驚喜地發現,它不但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也架起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橋梁,而且還是語文能力的訓練場。略讀課文,可謂“略”得其所啊!一篇課文究竟是精讀好還是略讀好,不同的略讀課文又該有怎樣不同的“略”,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自主把握。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底還是一句話:略讀課文要教出略讀“味”來。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