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聰
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旗之下,巧妙利用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將品德教學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實效。盡量挖掘語文學科中的魅力之處與品德學科相結合,發散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品德;語文;整合;課堂實效
一、學科內容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品德學科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而語文學科則同樣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以發展學生的個人素養為目標。二者課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在教學中對二者進行整合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還能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縱觀當下,我們不難發現品德課程大多由語文老師教授,這就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大大的方便,教師能夠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找到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為整合學科帶來成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二單元“金色的秋天”這一主題中有一系列的秋天活動,冀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秋天的圖畫》與其主題一樣,我和孩子們結合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秋天,孩子們既感受到了秋天美景,同時將活動與學習相結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樣,品德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與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槐鄉的孩子”“捅馬蜂窩”“顫抖的羽毛”“少年閏土”“偷瓜”主題相近。因而我把這兩個學科合并起來做成了一個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回憶童年的快樂與煩惱,并且讓孩子們拿來他們的玩具,講講他們的故事。回憶童年的同時,我們還一起談了談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快樂,“旅游的快樂”“取得好成績的快樂” “玩耍中的快樂”“獲得滿意東西的快樂”。孩子們通過這次活動明白了,長大的我們比童年有了更多的需要,因此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德育與知識并重,花開并蒂蓮
語文教學任務繁重,大多數的語文老師并不重視品德教學的重要性,而是草草了事,一學期下來,品德書嶄新如初。品德學科是一門培養學生如何做人的學科,它完全符合“中國夢”治國思想,而語文學科蘊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與品德學科存在著一致的課程理念。而課堂教育既是傳授知識的途徑,也是學生學習做人的最基本的形式。德育不應僅僅局限在品德課堂上,而是應該滲透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而在品德教學中有效整合語文學科存在很大的實效性。例如,我們在教育學生勇敢、堅強、愛國時就可以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黃繼光、董存瑞、方志敏等英雄人物,讓情感與實例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英雄情懷,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心生感恩。同時也對曾經學過的語文知識做了一個回憶,這不就是德育與知識并重,花開并蒂蓮。一年級的孩子對愛國主義并沒有形成定義,在一年級上冊“祖國媽媽,我愛您”這一主題中,我結合學校的主題活動,一起認識我們的祖國,認識紅領巾,講講少先隊的故事,孩子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認識了自己的祖國。
三、激發興趣,發散思維,寓教于樂
讓品德學科與語文學科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教學實效,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在四年級上冊“花錢的學問”這一主題中,我給孩子們分成小組,讓孩子們到超市中去買家庭必需品,記錄查看商品價格,如何合理消費,同時舉辦“我當家”這一活動,讓孩子們為自己的家庭當一星期的家,記錄家庭的消費支出,我們還一起說一說如何合理使用自己的壓歲錢,這一系列的活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的收獲遠遠超出了課本的理論知識。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讓誠信伴隨我”,這一主題符合我們當下的社會精神潮流,我們呼吁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的社會需要誠信,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誠信故事,我和學生一起搜集這些誠信故事并且開展“誠信故事我來講”,孩子們有聲有色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我們既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化,也讓誠信深入心田。我們還一起做了一個個誠信標語,來到學校旁邊的時光公園,向來來往往的行人宣傳誠信的重要性,在大家的鼓勵下孩子們表現得落落大方,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們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勇氣,收獲了怎樣與人溝通的方法。這種寓教于樂的主題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提供寫作素材,文章始于此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寫作則更多的是寫生活,品德恰恰就是關注兒童的生活,因而品德學科豐富的內容就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素材。這樣就可以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的通病。更主要的是學生學習品德課程的過程中產生的特殊情感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靈感。品德課中的一些好詞佳句也培育了學生的語言基礎,為學生論詞達句提供了便利。學生在品德課中學習做人處事,學習愛國情感,學習民族風情異域邦都,這些不同的事物也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品德課中我們會學習如何與人交流,如何為人處世,而這些淺顯的人生經驗也同樣是學生筆下的好素材。
品德學科的學習不應該是單一的、獨立的,而是聯系生活,向其他的學科靠攏,挖掘其他學科中廣闊的資源,通過學科之間的整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