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走進課堂,可以把很多項教學內容放在一個平面上立體化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很多項教學任務。這就大大地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同時減輕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如此,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的“少慢差費”現象就會減少。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策略
如果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育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發生了哪些變化,那么,我認為,最大、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在講臺上一個人拿著一支粉筆,面對著一塊黑板唱獨角戲,而現在不同了,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走入了課堂,現在課堂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僅僅是教學的引導者,并且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走入課堂,更是給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注入了無限的新鮮的活力,這不僅優化了整個課堂的教學結構,大大地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更是激發了學生無限的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對整體提高教學效益、教學效率、教學效果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筆者在本文中想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下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巨大推進作用,以引起同行、專家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一、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你做什么事情,對所做的事情有興趣和沒有興趣其最終結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如果你對這件事情從內心里由衷地產生興趣,那么你就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全部精力,竭盡全力地去做這件事情。反之,即使去做,往往也是僅僅流于應付的層面,或者也只是任務性地不得不做,那效果會有多么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主動地去做一件事情和被動地去做一件事情,最終的效果會有極大的區別,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而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走入課堂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能夠引導學生由被動的學習狀態走向主動的學習狀態。為什么呢?這種教學手段怎么就有這么神奇的功效呢?這是因為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它是把聲像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那些很抽象的通過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演化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形式,讓靜態的事物變成動態的事物,讓平面的東西變成立體化的事物,有聲、有色、有形,學生不僅能看到,還能夠聽到且感覺到。你想一想,他會不愿意學嗎?它會對所學內容由衷地產生弄懂弄通的興趣嗎?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打破了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的時間限制,它所涵蓋的內容可以縱貫古今、橫跨中外,其信息含量真的是大得不得了,它給學習者創造了一個非常嶄新、非常廣大的審美時空,讓學習者的思維天馬行空,任意往來。
二、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大大地“減負增效”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一個很響亮并且很受學習者歡迎的口號,那就是“減負增效”。這里面的“減負”,很顯然就是指要減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那些不必要的負擔,其實也包括教者不必要的教學負擔;“增效”,就是指要增加學習效率和效果、效益,翻譯得直白一些,就是說要好上加好。它怎么就能夠達成這一點呢?你想呀,一篇課文的信息量那么大,如果教師還是搬用傳統的一套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話,如導入新課,復習舊知,進入新課的教學,答疑,研討,課堂作業,總結,這些步驟一項一項地進行下來,那得需要多少時間?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什么每節課教師總是壓堂,就是因為時間不夠用,下課的鈴聲已經響過多時了,可教師還沒有完成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無奈呀。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走進課堂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把很多項教學內容放在一個平面上立體化的同時展現在同學的面前,同學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好。這不就大大地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了嗎?那么,課堂教學還會有壓堂的現象存在嗎?肯定不會的。這就把教學當中尤其是語文教學當中的“少慢差費”徹底杜絕了。
三、現代信息技術必須科學運用而不能隨意而為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講究一個科學適當,而不能夠隨意而為,教學也是一樣,誠然,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應該科學恰當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但一定要牢記,這里邊一定要嚴格地把握好一個度,不能一哄而起,說這種方法好,就不講求到底適不適應、合不合適,拿過來就用,幾乎每一節課都用,似乎這一節課只要沒有課件就不能上課似的,這就不合適了。為了用課件而用課件,不但不能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的作用,往往還會起到促退的作用,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誠如那樣的一句話所說:“西餐大菜好吃,但也不是能夠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所以一定要因課制宜,當用則用,不當用則堅決不能用,一切都要以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準則。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