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品也逐漸提升,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茶葉也成為了人們交往中的一項必備元素,茶葉也愈發普遍;社會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各行各業都對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才能保證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對現代茶葉種植的技術要點進行分析,闡述提升茶葉種植效率的有效方式。
我國從古代起就是茶葉種植大國,我國最初的茶葉種植是粗放型的,沒有引進先進的茶葉種植技術,在摸索的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消耗,也未能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傳統的種植方式以個人經驗為基礎,沒有對氣候環境等因素做出科學的分析,不僅種植效率不理想,同時茶葉的品質也難以保證。
一、茶葉高效栽培技術
(1)建立高標準茶園。首先嚴格挑選茶葉種植地;茶樹種植以PH4.5-6.5良好結構的紅黃土壤為宜,土壤應當有一定的厚度,坡度25度以內的肥沃土壤,要有充足的水源,交通電力便捷,還要根據無公害茶葉的生產要求檢查大氣、土壤及水質條件。其次是統一規劃;統一規劃要在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因地制宜,對道路進行統一規劃,方便后期治理,科學設計道路排灌系統,合理布局茶行和茶園遮陰樹。另外就是表土回溝開墾;已經規劃好的茶行上要挖種植溝,先挖掉10-20公分的土挖開放在兩種植行之間,之后再挖大約20公分放在土埂,最后,再將底部土心挖松25公分左右,施入基肥之后將心土和基肥混合均勻,再將表土蓋回種植溝,剔除石塊、樹根等雜質,做成種植條行用來種茶。施入基肥的環節,要以每畝地500公斤有機肥,50公斤磷肥有標準。
(2)茶樹定植。茶樹定植首先要挑選肥壯的優良茶苗;另外就是要選擇適當的栽植時間。最佳移植期為茶樹休眠期,春栽時機是立春到驚蟄時期,秋栽最宜選擇寒露、霜降這段時期的小陽春氣候,這段時期的土壤濕度和含水量適宜。填土的過程中,使茶根和土壤緊密結合,加土要保證與茶樹基部的泥門持平。茶苗移栽后應及時澆水,用稻草等將茶苗根部土壤覆蓋住,茶苗根部盡量多帶土,避免損傷,另外要做好房東抗旱保苗工作。種植密度決定茶葉產量;通常來說,茶園的種植密度有以下兩種:一是單行條種植,行距為150公分,叢距33公分,單畝種植數量約1350叢;二是雙行條種植,大行距約150公分,小行距30公分,叢距20公分,單畝約可種植4450叢。應當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結合土質、施肥及管理條件確定最佳種植密度。另外就是要做好苗期管理工作,移苗之后的2年時間內,要以保全苗、壯苗為重點工作,做好茶苗的抗旱、除草及補苗工作。
(3)茶園秋冬季管理。對幼齡茶園和品種較低茶園,要做鋪草覆蓋工作等,從而起到抗旱作用,還能為茶園添加有機肥;針對多花茶樹,要在開花時用300ppm乙烯利噴施減少花量。綜合病蟲害防治方法總結如下:①強化農業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提升茶樹自身抵抗力,比如在選苗的時候挑選抗病茶苗,種植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密度,修剪工作要到位,每年茶季結束和春茶前都要進行修剪,及時處理枯葉病枝;施肥工作合理到位,在生產茶類和土壤肥力配比為N、P、K三要素的基礎上配比,保證茶樹營養均衡;采摘工作要分批進行;茶季結束后,冬季要封園,清理茶園的枯枝落葉,噴施0.5-1.0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降低病蟲害出現的概率。②推廣生物防治;利用天地昆蟲、農用抗生素等控制茶樹的病蟲害,利用白僵菌“871”防治茶麗紋象甲、茶毛蟲病毒“8010”防治茶毛蟲等。③合理進行化學防治;安排專人做好茶園病蟲監測工作,在病蟲發生的第一時間通過高效、低毒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時間及時,用量少,對茶苗的傷害可降到最低,另外還要遵循交替輪換復配用藥的準則,同時還要升級噴藥方式,使噴藥起發揮出實際作用。
二、茶葉采摘技術
采摘技術和茶葉質量息息相關,所以應當掌握科學的采摘技術,從而保證茶葉的產量和質量。
(1)采摘原則。采摘的鮮葉應符合制茶要求,采茶的標準和茶葉的種類及茶葉等級有關,有些茶葉要單芽,有些茶葉則要一芽一葉,有些是要采摘一芽二、三葉,采摘之前要根據茶的種類和等級確定采摘標準;其次,采摘過程還要考慮到茶葉的后續生長,使茶樹的后期生長不受影響,芽樹新梢上留葉數量和時期以及采摘次數等都是合理采摘需要考慮的內容。留養采摘可以保證茶樹的旺盛生長,對于幽靈茶樹,主要是養不是采,適當打頂采摘即可;對于投產茶園,應采養結合,以葉面積指數來表示留葉,豐產茶園葉面積指數為3-4的范圍,春秋茶宜留魚葉,夏茶留一葉,以后保證茶葉品質和茶園的產量。采摘的時期也很重要,應把握好開采期、采摘周期和封園期,每年中各季茶采摘第一批鮮葉就是開采期,開采期應以早為好,春茶蓬面達到5%-10%新梢即可開采,夏秋新梢達10%時也要開采了。采摘周期根據新梢生育情況判斷,春茶一般3-5d每次,夏秋茶一般5-7d每次。
(2)采摘技術。手工采摘可以保證鮮葉的完整性;機械采摘效率較高,是手工采摘的十倍,節省成本,產量也是手工采摘的十倍,當前國內外主要使用的采茶機是切割原理的,要求樹冠平整,有較好的發芽力,茶園坡度應在10度以內,茶樹行距在1.5-1.8米之間。
總之,茶葉種植產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修剪到除草、噴藥、施肥和采摘,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茶葉的種植環節應當綜合考慮茶園的土壤因素、水源因素,植苗的過程中要根據茶園情況確定合適的種植密度,械化的采摘的方式可以提升茶葉的采摘效率和生產效率,同時還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從而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時科學的種植方式和機械化的采摘可以保證茶葉的質量,從而提升茶葉種植的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
李秀海.男.出生于1969.10.27.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人.大專畢業.農藝師.現在晴隆縣茶葉產業局工作。
(作者單位:晴隆縣茶葉產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