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難以有效與大市場有效銜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國應該抓住機遇,立足自身農產品的實情,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加大農產品出口量,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產品;國際貿易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同年10月,習主席在訪問東盟期間又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兩個重要的戰略構想標志著“一帶一路”的誕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具有深遠影響。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趨勢
從2000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大體上呈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279.1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845.6億美元,增幅達到561.27%。其中,出口額從160.7億美元增長到729.9億美元,漲幅約354.2%,進口額從118.4億美元增長到1115.7億美元,增幅約842.31%。但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2012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2.88%,2013年同比增長7.42%,2014年同比增長3.08%,而2015年同比減少3.57%,2016則是同比下降1.6%。并且,從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出現48.8億美元的逆差以來,逆差已經連續12年存在。詳見下表。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1)傳統農產品出口增長率下降,國際貿易逆差擴大
長期以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類型單一,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再加上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壁壘,進一步導致我國傳統農產品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相反,我國農產品進口數量在不斷增加。進出口貿易的不平衡,使得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
(2)農產品出口的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偏低
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經營方式粗放,成本低、科技附加值低、價格也低,導致農產品利潤很少,在國際市場上,無法和其他國家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形成競爭;此外,由于我國農村同區域的農戶之間種植的農產品具有同質性,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結構類型也比較單一。
(3)歐美國家貿易壁壘限制了我國農產品出口
我國進入WTO以后,在國際貿易中一直受到歐美發達國家貿易壁壘的限制。在很多實際案例中,我國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或被要求退貨,或索賠,嚴格的貿易壁壘使我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對策建議
(1)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出口農產品的附加值
采用集約經營或規模經營的方式,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農產品自身的技術密集程度。在國際市場上,注重打造農產品品牌化戰略,積極開發、宣傳與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2)充分利用一帶一路中的互聯互通與貿易便利化措施
“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可持續的發展。并且在今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將會繼續投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將為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3)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根據互聯網網絡和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分析帶路國家的農產品市場需求。此外,互聯網網絡技術能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農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和售賣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交易額。
(4)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消除貿易壁壘
我國不僅要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疫體系,規范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和標準;還應該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運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約束和控制農產品質量,致力于消除農產品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2]吳莉婧,謝淑華.“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J].安徽農業科學,2016(2):266-268
作者簡介
楊波(1993.10-今),女,漢族,四川眉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