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矛盾也變得復雜多樣,不同主體之間的糾紛也與日俱增。而我國目前現有的訴訟救濟程序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其他調解機制程序繁雜、調解方式單一、調解人員不夠專業、甚至調解的結果也往往難以達到被調解者雙方的滿意的效果。雖然訴訟程序效率慢,但還是有人原因去啟用訴訟救濟,如果是一些爭議比較小的案件,也許只需要專業人調解疏導一下就能解決,但因為當事人對調解制度的不了解,不相信,而去啟用訴訟程序,這不僅是司法資源浪費,也因為訴訟程序啟動慢,在一定程度上使當事人的權利得不到更好的維護。
關鍵詞:律師;調解制度;訴訟救濟
一、“律師調解制度”概述
(一)“律師調解”的概念
律師調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律師調解,是指律師介入調解過程化解糾紛的解決機制,它并不考察律師在調解過程中擔負的角色,可以是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也可以是接受法院或其他組織的委托,亦或是受雙方當事人的直接委托。
狹義的律師調解,僅指律師、依法成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或者律師調解中心作為中立的第三方主持調解,協助糾紛各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爭議的活動。
二、調解機構的設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也是變得日益復雜,民事糾紛案件數量也是與日俱增,我國現有的救濟制度和調解制度已經嚴重不足已解決現在層出不窮的矛盾糾紛了,鑒于次,我國從專業性、效率性、和便捷性角度考慮,設立了律師調解制度。由于律師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豐富的法務實踐經驗,加上律師身份不會讓當事人覺得有壓力,當事人在跟律師交流時更加放松,更好的幫助于案件事實還原,更有利于律師公平公正的對案件進行調解,因其更專業所以調解的結果也更容易讓雙方當事人接受,這不僅緩解了法院的壓力,也提高了訴訟效率,節約了司法資源。所以讓律師參與民事糾紛的調解是順應現有法律發展的迫切需要。
作為一種新型的糾紛解決方式,律師調解制度的設立一直是一個重點問題,而在今年10月16日司法部和最高法院聯合印發了《關于展開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律師調解工作作出明確部署,共有四種模式:一是在人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或者訴調中心設立專門的律師調解窗口,置辦必要的辦公設施和場地;二是在縣、鄉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專門的律師調解機構,由政府委托律師事務所派專業律師輪流值班,為當地人提供免費的公益性法律調解服務;三是由律師協會設立律師調解中心,組織律師作為調解員,接受當事人申請或者法院移送的可調解的糾紛案件;四是鼓勵和支持一些相對條件較好的律師事務所自己設立律師調解中心接受當事人的申請調解作為一項業務,同時接受法院或其它行政機關移送的調解案件。
而對于律師參與調解的方式又有三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律師處于第三方秉持著中立的態度,去對案件進行了解然后進行調解;第二種是律師單項的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分析法律關系,促成當事人在不通過訴訟的情況下達成和解;第三種是以一方當事人的代理律師在當事人特別授權的情況下以自身具備的專業知識幫助當事人參與調解。
三、律師調解員的選擇
對于律師調解員的選任目前還沒有具體統一的標準,但大體的基本要求是統一的,比如;必須取得司法職業證書,獨立從事律師工作5年以上的(因為糾紛解決不僅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聲譽、品行端正、無不良記錄,能秉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糾紛案件;還應具備耐心,善于與群眾溝通等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
對于律師調解員的選任方式,法院或者律師協會可以組織律師報名參加,從申請的律師中篩選,對于已經確定的律師應統一納入律師調解員的名冊,然后做相應的簡介表,詳細的記錄調解員的身份信息,任職時長,專業技能等,可供當事人了律師調解員的基本情況,再決定選擇哪一個律師參與調解,這一有利于案件公平公正的解決的方式。
四、律師調解收費問題
律師參與調解制度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是否收收費都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不同的調解模式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且各有利弊。
收費的優勢在于吸引跟多的律師參與調解,也可以減輕律師調解員制度的運行的經濟成本和財政負擔,利于制度的長遠發展。但是也有些但是人會因為吝嗇調解費的成本支出而排斥律師調解,從而降低了律師調解制度的吸引力。還有些當事人會懷疑調解費的流向,以為是律師“暗箱操作”,尤其在調解不成而后敗訴的情況下。再者向當事人收取調解費,會強化民眾對律師逐利本性的迷信,從而本質上懷疑律師調解員的中立性、公正性和公益性。
不收取費用的優勢在于能吸引更多的但是人將案件糾紛交由律師機構調解,還可以增加律師的程序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但是不收取費用也會讓當事人懷疑律師是否真的有盡心盡職的去對案件的調解,其次律師機構運行成本也較高,其資金來源也是一大難題。所以如何設計一套合理的機制能讓優秀的律師樂于參與調解程序,也需著重考慮。
作者簡介
徐瑤(1992.7-),女,漢族,貴州六盤水人,貴州民族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