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強
摘 要:通過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研究,提出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設想”,包括完善相關具體程序、加強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等。由于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希望能通過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對于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完善意見,從而使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能更加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前科
一、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現狀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制度是指被宣告有罪的未成年人,依據法律的規定,將其有關犯罪情況以及判決等一系列的信息由有權機關進行封閉保存,除司法機關辦案需要或有關單位依法查詢以外,不得進行公開,將社會影響降低的一種制度。在我國未出臺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前,許多未成年的犯罪人員因為犯罪記錄的存在,讓他們失去了許多升學和就業的機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很困難。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的“污點”,種種情形會導致他們重新誤入歧途。因此,結合到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來說,該制度是一種較大的進步,給未成年人融入社會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我國首次設立該項制度,是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完善的一項重大舉措。但《刑事訴訟法》對該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寥寥數語無法滿足實踐需要。大家對新制度的殷切希寄被無情打碎,為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執行問題敲響了警鐘。在現有立法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保證其得到有效的實施,成為一個擺在各部門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封存主體未作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沒有具體規定關于實施犯罪記錄封存的主體,目前來說,在偵查、起訴、審判等司法實踐過程中存有大量卷宗,接觸這些卷宗的公安、檢察、法院等機關在司法解釋的指導下當然將犯罪記錄封存,并且其他能夠知曉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單位和個人同樣有義務保密和封存。但封存主體多樣化的封存模式給制度帶來諸多現實問題。因缺少封存的主導部門,導致封存機關之間缺乏協調性,甚至出現各自為政,按照本機關內部制定的方式去進行封存;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程序,容易因主體執行過程中的不嚴密導致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出現泄露;在實施犯罪記錄封存上缺乏自主性,導致相互推諉,造成封存制度流于紙面,落實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不到位。
(二)未規定具體的考驗期
目前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犯罪性質和目的都趨向成人化。如果采取無條件的封存方式,看似落實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方針政策,但其實客觀上這種無差別的對待不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甚至會讓未成年人產生放任的感覺。犯罪個體主觀惡性不同、犯罪事實輕重不同、社會危害性不同,決定了社會需要花多久的時間來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教育、改造,甚至能否成功讓其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因此依據未成年人所犯罪行的輕重、主觀惡性的大小及平時表現來對其設定不同的考察期限,可以具體評價未成年人的思想觀念,讓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得到真正的實現。
(三)法律之間存在沖突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僅僅限于消除刑事法律上的評價不足以達到保護未成年人的實質性效果,消除民事、行政上的評價才是保障未成年人平等的融入社會的重要環節。然而查閱了我國的法律文件,在《公務員法》、《檢察官法》、《法官法》等法律條文中均明確將“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公民排除在職業范圍外。即使未成年人能夠消除刑事法律上的評價,但未成年人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依然受到禁入性規定的制約。這些民事、行政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目標相違背,實際操作中的沖突也削弱了制度的效力。
(四)救濟手段的缺失
當封存義務的主體存在該封存不封存,封存要求不符合,查詢程序不合法,辦案和查詢人員公開或者泄露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之時,該如何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無法對該些違法行為予以法律上否定性評價,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制度將流于形式。
三、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設想
(一)完善具體程序
第一,啟動程序。在刑罰執行完畢、被宣告免除刑罰處罰或者被決定不起訴以后,未成年犯罪人當然成為制度的啟動主體。除此之外,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法定代理人以及未成年人的近親屬也有權提出犯罪記錄封存的申請,且均需申請人親自向有權機關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書中應詳細寫明與被申請人的關系,被申請人的犯罪事實以及基本情況等內容。
第二,封存程序。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決定機關作出《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書》后,應立即送有封存義務的機關。有封存義務的機關在接到《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書》后應當對相關案卷、檔案材料等及時進行封存,并制定專人保管與分類管理制度,同時設立相應的保密措施,以確保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及時有效地封存。
第三,解封程序。《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與《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中,規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解封的條件,但對于解封程序并未作出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解封應由原決定封存的機關以裁定的方式作出,裁定作出后送達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機關。
(二)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
第一,對適用進行監督。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進行監督主要是指犯罪記錄封存的適用進行審查,首先應當對犯罪記錄封存的適用對象進行審查,即查明其是否為未成年人;其次是否符合刑罰條件,即被判處的是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由于我國檢察機關上下級之間是領導被領導的關系,下級人民檢察院做出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決定可由上級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
第二,對執行過程的監督。對執行過程的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于承擔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義務的機關在封存的操作性與提供查詢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如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未成年犯罪人所在學校、街道、居委會、村委會等,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材料、未成年人檔案材料是否制定了規范有效的封存措施,是否設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保密措施是否完備等。
參考文獻
[1]朱立恒,寬嚴相濟視野下的刑事訴訟程序改革;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孫力,暫緩起訴制度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
[3]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沈志先.未成年人審判精要;法律出版社,2012.
[5]劉清生.規范與事實之間的沖突與彌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未來走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
[6]安文錄.國際視野下涉罪未成年人刑事記錄封存制度的幾點思考[J].犯罪研究,2011.
[7]王麗麗.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遭遇執行難[N].檢察日報,2013.
[8]曾新華.論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J].法學雜志,2012.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