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爽
摘 要:本文以虎坊路社區實踐調查結果為為依據,對于社區居委會機制在社區經濟的影響作用展開調查,通過問卷和走訪等多種形式展開調查,旨在就社區自治中的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城市社區;協調配置;經濟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意見》,強調在政府主導下發揮社區黨建和自治組織的組織能力。補齊短板問題、整治社區環境、改善綜合服務設施、提高資源配置、實現社區減負增效。
社區自治促進服務型社區的回歸。在社區自治的環境與氛圍中,針對一般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通過與駐社區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建構了依托于社區單位的服務型社區經濟的新形式。社區自治可以有效管理改善社區經濟發展環境。發展新型社區經濟是社區自治組織的一項重要目標。
二、文獻綜述
(一)國內社區經濟研究文獻綜述
我國關于社區經濟的研究開始于對于社區的研究,并且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農村社區。19世紀初有學者組織團隊進入中國鄉村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了相關報告,如白克令(H.S.Bucklin)教授指導學生完成的《社會調查——沈家行概況》等,但這時期的研究成果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國內社區經濟研究蓬勃發展,源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提出與實踐,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以社區為單位的經濟發展,其中包括潘勁、伍山林、唐正漢等學者。
(二)國外社區經濟研究文獻綜述
西方國家關于社區的研究相較于國內更為完善、系統。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形成的區位經濟論,其屬于地緣經濟學范疇關注地域內各生產要素的組合對該地域帶來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初,有學者在城市經濟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社區發展論,關注社區內部的經濟規律,比較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美國社會學家F·法林頓在1915年完成的《社區發展:將小城鎮建成更適合生活和的地方》。
三、虎坊路社區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一)虎坊路社區經濟發展狀況概述
虎坊路社區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街道西部,社區現有戶籍人口共5303人,社區居委會下設黨支部5個,黨小組20個,社區黨員264人。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于虎坊路社區自治工作滿意度進行了系列的調查。從50位參與的居民們的問卷結果可見,社區居委會對于社區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各項工作在群眾中取得了較高的滿意度。
(二)虎坊路社區經濟發展態勢分析
基于對于社區十戶商家的訪談以及對于五位社區主任的采訪,社區秉承街道政府的各項工作指示,致力于對于老舊小區的整治,為實現街道社區新面貌、新發展,做出了各方面的努力。背街小巷的治理過程中,街道與社區內的商家之間進行了很多的溝通和協調,截止至2017年7月13日,虎坊路社區在背街小巷工作治理過程中已經拆除42處違法建設,面積達692.9平方米,封堵開墻打洞46處。
虎坊路社區屬于老舊小區,一方面,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社區內部的建包括基礎設施存在許多隱患和老化的問題,與新建設的社區相比,設施條件相對比較落后,但另一方面,社區之間的融洽和鄰里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為社區開展基礎工作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思路,如何有效利用和發揮這種緊密關系紐帶也是居民自治過程中,解決居委會人手不足問題的重要補充和方法。
(三)虎坊路社區經濟發展影響因素
1.虎坊路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1520人,占社區全部人口的28.7%,老齡化現象嚴重。給社區自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在信息傳達與配合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的矛盾和摩擦;也對于社區開展工作,促進社區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社區下設黨支部5個,黨小組20個,社區黨員264人,這其中相當一部分老黨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社會心理焦慮因素。社區整治過程中,居民之間協調配合力時常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焦慮,并伴隨著一系列的沖突和摩擦,給社區投資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社區開展與周邊企業的合作過程中,由于言行舉止引起不滿,最終對于工程的事實和推進產生了一定的負效應。
3.人力資源因素。虎坊路社區居委會自治過程中,居委會成員以及黨員志愿者的全力以赴是及時有效完成各項任務的關鍵因素,社區服務站每日負責接待答疑以及低保福利等各項工作,居委會負責日常攝取整治的具體工作,以及黨建負責人組織各項黨建工作和檔案整理,在社區工作的結構之下,有序完成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也因此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四、虎坊路社區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1.基層政府可以加強人力、物力、財力這些資源的調配,根據社區具體工作的開展,合理配置資源,這樣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且政府人力的下調也可以加強社區的執行力,更好地推進工作,同時有助于指導社區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改善居民的生活。
2.社區居委會層面可以利用經濟中的利益杠桿,對于自愿參與如背街小巷治理等志愿活動的群眾有一定的優待,比如報銷活動的當天的路費、餐費等,或是在社區有一些優惠政策時,優先考慮參與活動的志愿者。
3.志愿者來源于群眾,所以群眾應自覺提高意識和覺悟,在組織志愿宣傳活動時主動出席,結合自身的情況參與自治活動,建設自己的社區,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做過志愿者的居民可以對身邊的人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自治,改善社區整體環境。
參考文獻
[1]舒曉虎.地域、關系、結構:我國城市社區類型動態演化及其趨勢[J].求實,2017,(06):41-53.
[2]郭圣莉,王亞捷,楊吳夏.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區權力結構——基于上海6個社區的實證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01):87-96+106+127-128.
[3]柯尊清.當代中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6.
[4]唐正漢.延吉市社區經濟發展研究[D].延邊大學,2016.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