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磊 安然 張洪海
摘 要:馬克思在對前人的實踐觀的改造過程中,制定了科學的時間范疇,科學的揭示了實踐的本質。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進行解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基本內容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的實踐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實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
在馬克思的實踐觀中,時間一方面是人類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它以現實的人為主體把包活人在內的客觀物質世界作為實踐活動對象,它具有人的本質對象化的許多力量,包含了人類所具有的許多特征,包括有目的有計劃的主體自主性、能動的創造性以及與人類社會關系相關聯的社會歷史性,因而表現出與動物本能截然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實踐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它是人的物質活動或感性活動,它以生產勞動作為做基本的形式,具有物質性、客觀性的特點,因此它又和人類以觀念的形式把握世界有本質的區別,把人的純粹觀念或精神活動,包括認識,理論活動等區分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范疇就是以上兩個方面的統一,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核心,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實踐管和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實踐觀從根本上區分開來。黑格爾雖然看到了實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以及實踐的社會性,但是他所謂的實踐實際上是抽象的理性活動,不是現實的人的客觀性物質活動;費爾巴哈雖然強調實踐是人的客觀的、感性的活動,但是他卻把人的實踐和動物適應自然消極本能活動看作是如出一轍。因此,無論黑格爾還是費爾巴哈都沒有能夠真正理解實踐概念,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真正揭示了實踐的意義和本質,形成了科學的實踐范疇。
二、實踐是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實踐概念引入哲學,運用科學的實踐范疇考察了人與世界各方面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人類與世界關系形成和發展的真相,得出了一系列科學的結論。在歷史觀上,費爾巴哈也曾試圖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做出唯物主義的解釋,由于他對人與自然關系抽象的理解,在他看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只是兩個自然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費爾巴哈不同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黑格爾哲學中關于勞動中介性的思想,認為人是通過實踐活動同自然發生關系的,實踐才是人類借以從自然界中分化獨立出來的基礎。他們認為,人類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同動物區分開來,人類產生以后,又必須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界獲得生產資料。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評費爾巴哈看不到實踐在人與自然之間的作用關系時,提出了生產實踐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的結論,從“人化自然”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人與自然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另外,實踐也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生產實踐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建立這種社會關系使人們以一定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人類其他各個方面包括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生活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之上,離開物質生產實踐,人類就不可能存在,更談不上下一步的發展。因此,“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物質生產實踐中,“正像社會本身上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是社會生產”。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實踐不僅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基礎,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最后,實踐還是人與自身關系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通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類自身。首先,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本質。實踐在創造人并且使人類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過程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同時,實踐也造就并且印證了人類特有的本質。人的本質并不是指人具有的自然特性和動物生命本質,也“不是但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之上的,“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另外,人類通過實踐也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感覺器官的形成和發展,人的智力和思維能力的不斷進步以及人自身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其本質都根源于人類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之中。總之,通過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身關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考察,全面地展示了實踐在人與世界關系中的地位。
三、實踐是人類哲學思維的立足點
馬克思通過人與自然界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理解了實踐本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實踐的方法論意義,并且認為人類思維應該把實踐作為出發點。這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實踐本身就是哲學思維應有的出發點。這是因為實踐是全部人與社會關系的出發點,以人與世界關系作為自己反思對象的哲學思維就應當從實踐出發去說明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包括真理性在內多種哲學問題,并且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自己的認識成果。因為“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唯心主義又只是從抽象的角度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它們兩者都沒有從現實的人的實踐出發,并以此來了解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其次,實踐也是哲學思維應有的落腳點和歸宿之處。在馬克思看來哲學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不是僅僅為了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而歷史上所形成的不合理的狀態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加以改變,通過實踐活動來消除不合理的狀態,因此,哲學思維必須訴諸于實踐。可是以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而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只訴諸于對事物感性的直觀,他們都沒有把實踐作為自己理論的根本任務。馬克思為了表明自己和以往哲學家的區別,把自己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的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都要訴諸于實踐,指導實踐,變成人民群眾的活動,化作對物質世界進行革命性改造的力量。
(作者單位:空軍勤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