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崗侗族圍繞梯田衍生的糯稻文化,其中糯米的循環流動極具典型性。在黃崗侗人的婚俗儀禮中,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物品,而糯米的流動承載的也是黃崗侗族人鼓樓家族的互助精神價值觀。黃崗人婚俗中糯米的流動,既不是從贈送中獲取個人名譽,也不是從中得到回報。在黃崗侗族人的心里,只有“幫助”與“分擔”的邏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區內,生存法則使得他們把這個邏輯銘刻于心,將黃崗社會中各個個體嵌合在一起。
關鍵詞:農耕;婚俗;社會合作
一、黃崗婚俗與鼓樓社會認同機理
近幾十年來,黃崗人外出尋求經濟發展越來越頻繁。很多人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紛至踏足廣東、深圳,尋求經濟利益,尋求好的生活條件。2000年至2016年,越來越多的黃崗侗寨年輕人外出務工,廣東、深圳、上海、武漢、湖南、廣西,他們不斷地吸收和學習外界文化和知識及外界文化的涌入正在改變著這里的一些風俗。但是,黃崗侗寨建寨800余年來,至今還保留著黃崗侗寨自己特有的婚俗。
以前,黃崗侗寨的男孩到了18歲,父母就會開始為其物色合適的女孩,然后找媒人為其說媒。女方家同意這門親事,晚上就會殺鴨款待媒人。要是沒有殺鴨款待媒人,那就意味著沒有同意這門婚事。
說媒成功,媒人就會告知男方家。男方父母就會去找村里的鬼師和掐算良辰吉日的師傅,請掐算日子的師傅幫忙算出那一天適合結婚,請鬼師傅算出今年大利方位,家里給新娘子坐的凳子擺在那個方位。鬼師和掐算日子的師傅也不要任何報酬。
如若不是父母包辦的婚姻,是男女行歌坐夜或者雙方自由戀愛找到的對象,他們等到時間和愛情成熟,就會分別告知自己的父母。這時,這段戀愛可能會失敗,因為在舊社會這個地方還是受制于門當戶對的枷鎖,一般富有的家庭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娶或者嫁給貧窮的家庭的人,只能富娶富,窮娶窮,要是父母知道對方的家境與自己家境不符合,父母便會極力反對,只要一方不同意這門婚事,那么這段戀情就此終結。
結婚這天,新郎的父母要請引路人,引路人必須是兒女雙全才可。新郎的父母還要請一些內親們來幫忙。在黃崗侗寨,有錢的人家和貧窮人家婚宴都有一共同之處就是鴨,而且婚宴必須殺鴨,那么為什么要殺鴨而不是殺雞?黃崗人認為鴨有一種吉祥寓意的,至于是從何時起亦無從得知。他們認為鴨子的腳掌是蹼狀,鴨子在水里面游著尋找食物的時候,鴨蹼很柔和的撥動著水。鴨蹼很柔和的劃水寓意著新娘子嫁到別人家就會很溫柔、善良、愛家,而雞的腳是爪狀,雞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會用爪子在地上刨。黃崗人認為是不好的寓意,婚宴上有雞肉就意味著新娘會給家里帶來厄運,家里會一直出不好的事情。所以黃崗侗寨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家的婚宴上必須有鴨子,而從來不殺雞。
在黃崗侗寨結婚時間都是晚上,而且這一婚俗延續至今結婚當天晚上,引路人也身著盛裝準備去新娘家。新娘家人一看到引路人來了,立馬擺桌子端菜,招待引路人吃飯、喝酒,新娘的家人們一定會將引路人灌到七分醉。吉時一到,引路人就自己去抱新娘的父母為新娘準備好的大紅棉被和席子,用左手的胳肢窩夾住被子和席子,然后走出門去。女方家的哥哥或者弟弟已經準備杉樹柴火把并點燃,交給引路人右手拿著。與此同時,新娘的母親將一個點燃的馬燈和一罐腌魚交給新娘,祝福女兒前路光明,家庭美好。新娘子左腳先跨出門去,黃崗人認為左腳先出門寓意著能有一個好彩頭,到了夫家才不會有任何麻煩事情。
新郎家里除了母親留在屋內接新娘之外,新郎家的其他所有人都要出屋來回避新娘進門。母親會將家里所有凳子都翻過來擺放,唯獨留一張鬼師擺放的且只有新娘坐的凳子,板凳所擺放的位置是鬼師算好的大利方位。新郎的母親來接過棉被、席子和火把,把火把放到屋內灶臺的地方,然后再把被子和席子抱到新郎和新娘的新床上。然后才是新娘子左腳先跨進門檻,左腳先進屋寓意著在夫家不會吵架或者發生不吉利的事情,新娘子就會尋找屋內自己坐的凳子,就徑直走過去,慢慢坐下,然后就不能再動。黃崗人認為新娘進屋坐下之后就能動,這是對這份愛情和婚姻的堅定,若是動了就是這段婚姻恐會發生破裂,所以凡是新娘結婚走到了夫家坐下之后是絕對不能動的。
等到新娘子坐下之后,家里的其他人才能進屋來,然后立即將桌子就擺在新娘面前,準備吃晚飯。
結婚第二天,新娘要早起,挑著家里的水桶出去井里挑一桶水回來,倒在水缸里,然后拿著糯谷出去舂米,寓意著新娘開始分擔家務。
回門:接下來,新娘就用新郎家的飯簍在米缸里盛一簍糯米,獨自回到娘家去換米。等到了娘家,新娘首先要在門檻前撒一把糯米,這樣做是驅鬼辟邪,然后才能進娘家的門,將糯米倒進娘家的米缸中,再從娘家的米缸中盛一簍娘家的糯米,這個過程就是換米。這個儀式過程寓意著女兒嫁去別人家成為別人家的人,吃別人家的飯。新娘回門不僅是換米,而且還要將自己在家時的勞動工具也一起拿到新郎家去,為這個家庭付出。新郎和新娘結婚的前后,新郎家不會給新娘家任何聘禮,而新娘嫁到新郎家,娘家也沒有給任何陪嫁。黃崗人說這叫“沒有任何賬可以算,都是一家人”。
二、黃崗侗寨婚禮儀式的社會交往與堅守
黃崗婚禮當天,家戶心里清楚,和辦喜宴的家庭是什么關系,自己按照血親、姻親、鄰居、朋友的順序來送禮,通過送禮維系著彼此之間互助的紐帶。主家會安排好專門記賬的羅漢,記下每一戶送來的禮,等到別人也需要時,自己再幫助他送禮回去。按照與主家親疏遠近的不同,幫助的程度不同,自己家族內部贈送的生糯米不能低于二十斤,而且還要幫忙煮糯米飯一起送過去,而鼓樓內或者其他家庭,一般贈送五至十斤不等。但一般的家庭就不再贈送熟糯米飯。
黃崗人送禮,以糯米、糯米飯為例,將整個社區嵌合在一起。在送糯米和糯米飯的環節,又有層次關系,送禮者依據和主家是否有親關系,來送生糯米,有關系則送糯米,無關系一般也就不怎么送,用現金來代替“禮”。而家族內更親的人,不止是送生糯米,而還要送熟的糯米飯,替主家分擔婚宴一事。他們相對一般的好友送禮要更多一些,糯、糯米飯、糯米酒都要相對對出一些,幫助自己的親人辦喜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豪。主家則用賬薄記下誰家送的什么物品,等到需要時再去幫助別家。
三、婚禮中糯米流動的社會勾連價值分析
糯米的循環流動呈現出生態農業文化與社會共同體的結合,圍繞侗家鼓樓文化,尤其是在家族之間,糯米在其中衍生出不同的價值形態。婚禮中糯米的循環流動是糯米的另一種消費型。黃崗侗寨社會關系網絡主要以姻親和血親構成,姻親關系網主要輻射地為本寨各組、小黃、貴迷、矛貢、高增,湖南、廣東等地,遠近不一,但是外嫁的極為少數,遠嫁的姑娘據統計為36人,絕大部分還是在本寨內通婚。其血親關系網基本都居住在村寨內,雖近年來外出務工這激增,但戶口遷出者鮮。黃崗侗寨婚姻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家人之間的結合,是兩個家族之間關系的搭建,是鼓樓之間的關聯,是黃崗侗人社會結構的增建,其中糯米的流動起到串聯的作用。
在婚俗中,糯米在鼓樓與鼓樓之間,糯米在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流動,連接著侗寨中的每一個個體和每一座鼓樓,使得整個寨子團聚更加緊密。糯米的流動成為黃崗侗寨每家每戶每年的計劃,將獨立的一個個獨立的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承擔著社區內部的每一分責任,依托糯米的流動成為侗寨社區的社會連接以及社會合作的整合機制。
作者簡介
王淞(1992-),男,漢族,四川達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