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摘 要:繪本是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的圖畫書,借助繪本,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言語的訓練、閱讀的指導、想象力的培養、情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繪本;言語;閱讀;想象;情懷;語文素養
繪本是一種適合兒童閱讀的圖畫書,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故事,表達特定情感、主題的讀本,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互動來說故事的一門藝術。聽故事,就成了另一種閱讀方式。借助繪本,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言語的訓練、閱讀的指導、想象力的培養、情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聽故事,習言語
繪本故事雖然主要以圖的形式來表達,但簡短的文字一般都很有特點,很適合低年級孩子學習語言。《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幾個部分的內容都選用重復而富有節奏的文字來重述,當老師講完兩段后,孩子們顯然已經掌握了這重復的語言。爺爺把毯子改成了外套,又把外套改成了背心,當講到背心又嫌小了的時候:
約瑟說:“爺爺一定有辦法。”
爺爺拿起了背心,翻過來,又翻過去。
這樣的句子學生自然而然都會接下去,老師繼續——“爺爺拿起剪刀開始”,學生會接下去說:“喀吱,喀吱地剪”,老師再說:“再用針飛快地”,學生接下去“縫進,縫出,縫進,縫出”。這樣的語言多有趣啊!
《逃家小兔》中也是運用了這樣相同句式的語言,而且每個句子之間都是呈連環的:
“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說,“我要就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讓你抓不到我。”
讀完故事,讓學生和自己的媽媽玩一場愛的游戲。你來做逃家小兔,變出新的模樣,看你媽媽能變出什么來追你。可模仿書中“如果你變成……我就變成……”的句式來說一說。這樣的訓練,不用說任何語言的特點,學生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習得了這種重復而有節奏感的語言。
二、聽故事,學閱讀
每一次聽故事,我都會設計一張傾聽反饋單。幾道簡單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傾聽效果。內容主要是針對信息提取和句式訓練的。如《爺爺一定有辦法》的學習單,我設計了如下填空題:
爺爺是那樣有辦法,總是能把舊的看上去可以扔棄的東西重新變新,他把奇妙的毯子變成一件外套,又變成了一件_______,又變成一條___________,后來變成一塊__________,最后變成了一粒紐扣。
這一題其實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完成這道填空題,需要孩子們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能把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整理提煉,在這個整理提煉的過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橫線上填寫的都是故事中的重要信息,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敏銳地捕捉這些重要的詞語,并且能快速地提取,這應該是低年級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
三、聽故事,展想象
繪本故事文字很少,主要以大幅的畫面呈現。在繪本中,圖畫不再是點綴,而是圖書的命脈,甚至有些繪本一個字也沒有,只有繪畫來講故事。在講述故事時,不能忽視圖畫的內容,哪怕是一些小細節,都是整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故事中有許多的空白之處或小細節,都可以成為延伸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個繪本故事最別具風格之處在于每幅圖的下面,細心的小朋友都會發現,在約瑟一家的地板下,住著老鼠一家。每次爺爺剪下來的邊角料,都被小老鼠家拿去制成了各種生活用品。千萬別浪費了這一寶貴的資源,讓學生展開想象,也學著編一個故事吧!編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運用繪本故事中的語言形式,會學著使用這樣的句式,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運用。
四、聽故事,蘊情懷
繪本大多數都是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童話故事”一詞在《辭海》中的基本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經過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增進兒童性格的成長”。童話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別夸張,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在童話世界中,孩子們學會辨別美丑善惡,學會感悟事理性情。
給孩子們講《狐貍爸爸鴨兒子》,講到小鴨子從蛋中孵出來,在狐貍的嘴巴里蹦來蹦去,叫著“爸爸,爸爸”的時候,孩子們一臉陶醉,仿佛想到了自己在爸爸懷中嬉戲的溫馨,講到狐貍爸爸任由小鴨子啄著他的耳朵、鼻子,看著這美味在嘴邊卻不忍下口,并且說“其實草莓也挺好吃的”時,孩子們笑了,這種笑是源自家庭中那濃濃的父子親,那是一種多么幸福的感受!
跟二年級的孩子講《我是霸王龍》的故事,講到最后竟然有很多孩子落淚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我認為孩子們總是最先感受的是那種好玩有趣的地方,從來不知道孩子們內心是那么柔軟,那么敏感。霸王龍和小翼龍之間那種跨越種族的純真友誼,正是孩子的情感世界!確實,在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任何的界限,不摻雜任何的雜質,而這,也正是繪本故事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徐敏敏.童話教學不宜“同化”:基于低段兒童童話的階梯式閱讀教學的研究[J].課外語文,2015.
[2]李京京.童話世界的進與出:教育者對童話故事的選擇[J].科技展望,201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