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甲午戰爭開始前,中朝日三國關系較為穩定。中國素來以“天朝上國”及“宗主國”自居,而視朝日兩國為本國藩屬,主要以朝貢冊封等方式維系交往及和平。但在甲午戰爭后,泱泱中國敗于明治維新后的新興國家日本之手,從此,朝鮮脫離中國遭到日本控制,日本擺脫了中國“藩屬地”的身份走向了脫亞入歐的道路,而中國則因此喪權辱國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甲午戰爭改變了中朝日三國格局,在東北亞近代史上影響深遠。
關鍵詞:近代關系;戰爭;中朝日
一、甲午戰爭前中朝日三國格局
在甲午戰爭前中國占據著主導地位,與朝鮮的交往方式主要為“朝貢冊封”,地位屬于宗主國之列,而中日之間的交往也非常密切。根據記載可知,在1637年到1894年之中,到達北京的朝鮮社團一共有500多個,也有169個中國使團到過朝鮮。
(1)中日關系
在中國史書上,日本的稱呼開始是“倭”,早在3世紀末期,大和國在畿內地區建立,而到了4世紀末或5世紀初期,日本本土由這個國家所統一。
為了向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隋唐兩朝代時期的統治經驗所學習,其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互通有無。而在德川幕府的開始時期,為了取得更多的利潤,日本繼續了豐臣和織田時代的政策,促使海外貿易進行。但是到了德川幕府統治后期,為保證幕府的安全和國內穩定,日本逐漸開始閉關鎖國,兩國交往陷入瓶頸期。
(2)中朝關系
在三世紀末期,《史記》中第一次記載了朝鮮的存在。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對中國的商代時期,紂王的兄弟箕子建立了朝鮮,周朝建立后分封箕子,也就是“箕子朝鮮?!?/p>
古代的中國與朝鮮關系時較為和平的。就歷史追根溯源來看,朝鮮和中國在多數時間內都是比較友好的。戰爭時期則主要是在唐朝前期和隋朝末期這不到百年時間。在長期中,中原王朝都把朝鮮看成自家國土的一個組成。就如同西域都護府一般,朝鮮也曾經被當成一個行省而存在。但是這也不可避免伴隨著戰爭,而由于中國疆域在不斷的擴張,朝鮮變得越來越邊緣,也就不好控制,因此也就由國土一部分變成了藩屬國,兩國呈宗藩關系。
(3)朝日關系
如果想對中國造成威脅,那么朝鮮必然是其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在日本對中國產生軍事意圖前,都會先選擇侵略朝鮮,譬如萬歷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在朝鮮被稱為壬辰倭亂,而日本則稱其為文祿之役。在1592年左右,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結束戰國時代后決心入侵朝鮮,因為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所以也接受了這場求援。萬歷皇帝派兵前往,當時日本雖占據優勢卻終究不敵明軍,再加上豐臣秀吉的意外故去,戰爭遭遇很大阻礙,最終,日本軍隊戰敗撤離了朝鮮。
萬歷援朝戰爭可以說是對日本軍事意圖的粉碎,也是作為宗主國所占據的主要作用。那么到了江華島事件時期,就已經證明了中國主導權的減少。在幕府時代的晚期,日本國內的侵略意圖再次顯現,也就是“征韓論”。而到了1868年1月,倒幕派取得勝利,德川家族統治告一段落,明治天皇遷回東京號稱“王政復古”,軍事資本主義道路正式形成,并且開啟了一路侵略之路,明治和他的屬下非常認同“征韓論”,這也促進了幾年后對朝鮮半島開始的正式侵略。
二.甲午戰爭后中朝日三國格局
(1)對中國的影響
甲午戰爭對中國產生的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和之前歐美等國對中國的侵略不同,歐美侵略更多是一種經濟上的通商掠奪,但是日本除了對資源搶占外,還要侵占土地,將中國作為奴役跳板,也因此,《馬關條約》的簽訂可以說是危害極大,其消極影響在鴉片戰爭開始后也為最。這也標志了中國開始被帝國主義所統治。而在該條約設定后,中國半殖民程度較之以前更加加劇,日本對中國的控制和野心加劇。并且,該條約實際上默認了朝鮮道德歸屬權,日本對朝鮮的侵略變得合理化。使得朝鮮徹底淪為日本跳板,而日本則由于各項賠款,國內工業化進程發展飛快,進一步邁向軍國主義,同時中國因此淪陷了許多領土,領土主權也淪為空話。
(2)對日本的影響
在甲午戰爭結束之后,日本憑借著贖遼費、戰爭賠款與威海衛駐軍費掠奪了大量白銀,然后將掠奪來的白銀用在了本國的經濟發展之中。而除了將所掠奪白銀用在皇家支出和軍事發展之中,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也比以前得到了更多發展,這也為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開端基礎。而在貿易方面,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原料也大幅度進口,所以貿易額度增長也非常迅速。尤其在18世紀末期日俄戰爭正式結束,日本本土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是因為戰后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加之朝鮮臺灣等殖民地市場非常廣闊,所以戰后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非常迅速。
(3)對朝鮮的影響
甲午戰爭后的清政府面臨著完完全全的失敗,此后其對朝鮮的控制被徹底弱化,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大幅度加強。朝鮮開始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馬關條約》中規定,其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權,原本對中國的朝貢被取消,而正是在這一條約之下,兩國的宗藩關系被徹底否定,清朝勢力徹底退出朝鮮,這一條約的簽訂,實際上使得朝鮮完全失去了戰略依靠,淪陷在日本之手,直到后來朝鮮被日本吞并。而日本則借助于這次戰爭獲得了巨大利潤,在侵略步伐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此后日朝又簽訂了《日韓合并條約》,吞并最終完成。
三.甲午戰爭后中朝日三國格局初步形成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開始爆發,這場戰爭到現在已經過去百年,在這場戰爭中,朝鮮和中國作為戰敗一方,國土淪陷,資源被掠奪,甚至尊嚴不保。但是日本所失去的則是理智,這對于日本來說是場收益極高的豪賭,且結果處于贏面。所以在此之后,日本由此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直到發動二戰,由此來看,甲午戰爭實際改變了三國的局勢,這也沖擊了此后三國的勢力變化,近代東北亞關系的雛形由此處顯現。在此戰過后,三國的局勢登向全球新政治舞臺。它導致了原本的天朝上國和宗藩關系徹底不復存在,日本則由此實現了脫亞入歐,自此后開始邁入世界強國,并且為之后戰爭埋下了伏筆,而朝鮮也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開始淪為日本殖民地。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將原本的由中國為主導的局勢變成了以日本為主導的新局勢。
參考文獻
[1]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56。
[2]譚汝謙.近代中日文化關系研究[M]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102。
[3]張慧娟《論清朝對日本圖謀朝鮮的反應》[J]山東大學
作者簡介
謝祝豐(1989.10-),男,民族:漢,籍貫:湖南省常德市,學歷:碩士(學術類),研究方向:中國史。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