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幕歌劇《卡門》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說《嘉爾曼》,原作是有普通對白的法國式喜歌劇,由喬治·比才于1875年寫成歌劇。這部歌劇中,比才繼承了意大利法國歌劇的優秀傳統,以其大膽新鮮的題材和獨特生動的風格,猛烈地沖擊了當時的法國歌劇界,從19世紀下半葉眾多歌劇中脫穎而出,在強調對主觀情感以及個性化情感的表達中,偏重心理變化的抒情性特征十分明顯,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意義,至今仍是西方歌劇史中最受歡迎的幾部歌劇之一。
關鍵詞:卡門;動機;旋律;悲劇
一、《卡門》背景簡介
整部歌劇以西班牙為背景,場景包括塞維利亞街角、酒吧、山中、斗牛場。比才將這些生活在社會下層的普通人物搬上歌劇的舞臺,劇中人物有性感的吉普賽女郎卡門和農村出身的小軍士唐·霍塞(Don Jose),以及淳樸善良的未婚妻米凱埃拉(Micaela)、斗牛士埃斯卡米羅(Escamillo)、走私販朋友們以及煙草女工,士兵等形象。全劇戲劇沖突鮮明,人物形象也很鮮明,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樂曲爽朗流暢,采用了哈巴涅拉,吉普賽舞曲和坎佐納等民謠或民間舞曲,充滿了綺麗的異國情調,比才還將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及相配的風格性歌曲貫穿在重要環節,使得歌劇的情景更加的真實。
(一)《卡門》內容簡述與音樂分析
《卡門》的大致情節是青年軍官唐·霍塞在押送吉普賽女郎卡門時,在其引誘下將她放走,墜入情網和卡門一起走私,但在卡門愛上斗牛士埃斯卡米羅后因嫉妒將卡門殺死,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尾。
序曲主題選自歌劇第二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以節奏鮮明歡快的西班牙斗牛曲風格、華麗的旋律、引人入勝的音樂開始這部歌劇,而當序曲有了明確的終止之后,卻出現了一段形象大為不同的間奏曲。大提琴低沉的旋律,打擊樂沉悶的敲擊,與序曲熱烈的情緒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不協和音程中結束,這一段不詳的音樂動機預示著卡門和霍塞悲劇的結尾。
第一幕的開始,士兵們在塞維利亞街的廣場上唱著《街上往來的人們》,當霍塞的未婚妻米凱埃拉出現時,變為了安靜平和的音樂,表現著米凱埃拉溫柔平和的氣質,隨后一群孩童們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輕快地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描繪出了孩童們天真浪漫的音樂形象。伴隨著啥巴涅拉舞曲,卡門出場唱起了《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這是卡門出場后的第一個唱段,她的性格在歌曲《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比才用純粹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節奏表現出了吉普賽女郎卡門熱情坦率、豪放不羈的性格以及她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我行我素的獨特個性。卡門和霍塞初見時,再一次出現了第一幕開始時悲劇的音樂動機,仿佛又在隱隱預示著這個悲劇的結尾。
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間奏曲,選自第二幕中唐·霍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第二幕的開篇是一段熱烈激情的吉普賽風格的舞蹈,在吉普賽女郎美妙的舞姿中卡門唱起了《吉普賽之歌》,舞者著響板節拍而舞,它以鮮明活潑的節奏,跳躍奔放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熱情潑辣的性格。
斗牛士在合唱中出場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唱起了著名的《斗牛士之歌》。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在卡門和霍塞的爭吵時,又再一次出現了第一幕開始時不詳的音樂動機,音樂主奏樂器變成雙簧管,主旋律上方還飄著一個尖銳的音色,充滿詭異陰森的感覺,此時打擊樂的“哐哐”聲,預示著死亡的腳步正向卡門靠近,而后,霍塞就演唱了著名的詠嘆調《花之歌》。
第三幕中的《紙牌三重唱》,是整部劇中最精彩的場面之一,也是最精彩的歌曲之一,重唱的音樂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畫。卡門在占卜了死亡后,唱起了著名的《悲歌》。未婚妻米凱埃拉前來尋找霍塞,并唱起了詠嘆調《沒什么可以害怕》,始終以截然不同的平和、抒情的音樂刻畫著其淳樸善良的形象。最后唐霍塞決心和米凱拉下山,在和卡門的對話中,再次響起了不詳的動機,音響效果比前面幾次都更宏大,加入了銅管樂,預示著霍塞他已經對卡門動了殺機,接著又響起了《斗牛士之歌》的音樂。
第四幕在阿拉貢民間舞曲的旋律中開始,激情熱烈的進行曲和合唱更加鮮明的對比著這個悲劇的結尾,在卡門的刺激下霍塞用利刀將卡門殺死,卡門的死伴隨著斗牛場內的凱歌,更加突出了卡門的悲劇性。
(二)《卡門》中的音樂總結
《卡門》歌劇結構依舊按傳統的分曲方式,但在分曲內部注意將情節與動作銜接在一個場面里,同時借鑒了瓦格納的主導動機手法和豐富的管弦樂技巧,象征著卡門與霍塞間愛情不祥的動機滲透并控制著全劇。歌劇通過音樂、聲樂、舞蹈和表演藝術的結合,將分布在劇中的各個要素集中起來,形成局部性因素的有機組合和統一發展。其中《斗牛士之歌》、《阿拉貢舞曲》、《吉普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旋律都具備著強烈的民族音樂色彩,撼人心魄。比才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體現現實主義的原則,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音樂與戲劇完美結合,特別是用音樂成功地刻畫了卡門熱情直率、傲慢、性感放蕩等多面的性格、米凱埃拉善良、純真質樸的形象,塑造出多個個性鮮明、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營造出對比和沖突十分強烈的戲劇氛圍,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
二、《卡門》現實意義
《卡門》所顯示的現實主義傾向不僅在當時的法國歌劇界非同尋常,對19世紀末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東歐、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歌劇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也贏得了廣大聽眾經久不衰的喜愛,在這部歌劇創作很多年后的今天,《卡門》這部作品仍然以其自身的魅力,在世界歌劇舞臺,占有一席之地,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歌劇作品。
參考文獻
[1] 丁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 比捷.外國歌劇卡門音樂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作家簡介
王妮莎(1996-),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在讀,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音樂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