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喆
說到現當代藝術,不得不區分一下什么是現代藝術,什么是當代藝術。據著名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對“現代藝術"的看法,“現代藝術”是西方20世紀以來的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形態。從20世紀初開始,隨著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出現了與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不同面貌的現代藝術,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和形式語言,并且形成了許多藝術流派,一個時期以某種藝術流派為主導。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照相寫實主義,等等。當然,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現的都是現代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特征,都是藝術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積極成果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經驗,開拓了藝術的視覺表現空間;其中的問題是因為缺乏共同的藝術標準和過分的個性化,在藝術上也就良莠不齊,有的脫離公眾,走向極端。
而“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
新媒體作為20世紀前期出現的視聽技術,連接并超越了社會、制度、觀念與經驗等一系列的意識形態,將領先的技術作為主要的手段,運用于藝術實踐當中,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突破了傳統意識形態里的審美理念,給予人們一種嶄新的審美標準,它附帶著某種強烈的社會意識匯入了洶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
1963年,白南準成為用電視機作為媒介來進行藝術創作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將技術、媒體、流行文化和先鋒派藝術結合在一起,影響著當代藝術、視頻和電視產業的發展。
如今,影像和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為當下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技術上的支持,同時也拓展了藝術表現形式語言的范圍。我認為藝術家在新媒體作品的創作方法中,往往體現了兩種趨向一種是藝術家可能預先有某種藝術構想和表達內容,然后去尋找和選擇在他們看來有表現特色和特點的材料與媒介,這也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創作規律。另外一種情況是藝術家在觀察現實和自然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現一些具有藝術表現特色的材料或媒介,他們會根據這些材料媒介本身的特點,進行再創作加工,從而生發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創意和構想。
影像藝術的興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它的產生離不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攝像機、錄像、以及電視的發明。理論上,影像藝術可以被納入技術藝術的概念中去,而第一代影像藝術家們并不完全將它看作為單純的技術藝術實踐。影像藝術的產生主要在于以白南準為代表的反商業電視藝術,他試圖通過便攜式攝錄機表現出一種個人化的文化批判與社會理解,其手段與形式不同于當時主流的文化媒體。而在另一方面,以安迪一沃霍及讓一呂克一戈達門一呂克一戈達爾一爾一為代表的實驗電影、音樂、表演與裝置相結合的概念藝術獨辟蹊徑他們的藝術實踐間接證明了錄像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文獻記錄工具,而是被作為媒體表演、裝置環境以及觀念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白南準就是在基于計算機空中的計算圖像藝術出現之前,以藝術家獨特的洞察力和悟性發現了電子影像的藝術表現力,他改變了傳統觀念中的電視制式作為傳達資一訊工具的這一單一功能,利用電視和錄像媒介創造了嶄新的影像體驗,在擴展藝術的表現語言的同時也擴展了人類的意識。
對于藝術而言,媒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國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評價媒介與藝術的關系時明確指出,藝術的本質依賴于它所傳達的媒介手段的“客觀實在的本質”能力。回顧20世紀以來的藝術史,我們從中不難發現,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斷地進行著媒介與材料上的實驗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誕生了各種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新興媒介對藝術的介入,使得藝術家的創作從架上繪畫的“平面性”限制中解放出來,創作的媒介也由傳統的畫筆、紙張和顏料,到工業現成品、物品裝置和各種機器的廣泛使用,直到如今的電腦以及各種現代數字技術設備的運用,藝術總是伴隨著藝術媒介的不斷更新而發生著新的演變,這樣的演變也越發體現出英國分析美學家莫里斯·韋茲(Morris Weitz)在他的著作《美學問題》中所提出的藝術所具備的“開放性結構”,即“藝術”和“游戲”一樣,是無法對它下一成不變的定義的。
至此,有很多理論家和批評家對此展開討論。實際上,“新媒體藝術”這個說法是一個寬泛而且開放的概念,它并不是指一種具體的風格或者流派,而是從藝術媒介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借助現代影像、視頻、電腦以及其他電子媒介等各種隨著技術進步而出現的新的媒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態。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反映了一些藝術家關注當代生活,并試圖運用現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藝術創作的愿望。
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通過實驗影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伴隨著這一波新媒介藝術的革命,數字圖像技術提供給了藝術家越發豐富、多樣的創作手段,并且新的技術同時也打破了傳統電視、電影的線性敘事模式,而以超鏈接的媒體整合方式——非線性編輯的各種拼貼手法,及錄像裝置的立體拼貼和互動藝術對觀者經驗的開放,最后落實成多媒體藝術的鏈接方式——為觀者提供了非線性的審美體驗。
安迪沃霍爾將長達54分鐘的作品《吻》放在展覽中,沒有額外的內容,只是漫長的親吻。展覽的周圍便是一幅幅自拍的作品以及裝置藝術作品《銀云》,影像與照片相結合的展覽越來越多的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運用新媒體影像的表達方式全方位的傳遞內心的情感與觀眾對話。也使得觀眾不僅限于一種媒介來感受藝術家的作品。
新媒體藝術還在繼續發展,令人期待的是,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新媒體藝術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一角,其潛能還有待更富有想象力的實踐者去開拓。但毫無疑問的是,新媒體藝術對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影響與滲透,使其藝術形式正以一種無拘束的表達方式、自山開放的心態、敢做敢想的行動能力、更為寬闊的全球視野及高科技支持下的多種藝術媒介的可選擇性,成為當下最引人矚目的藝術群體。
從原始藝術、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藝術,從現代藝術到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都在不停跋涉一條精神超越的道路,創新的沖動是拓展這條道路所堅定的信念,而藝術最令人心動的魅力也在于此,它使人類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解放與心靈提升,這一過程將持續人類生存之始終。
參考文獻
[1]查文靜.新媒體條件下當代藝術的傳播與發展[J].傳媒觀察,2014,(10):47-49.
[2]劉華.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新媒體藝術[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8):31-33.
[3]張靖.新媒體及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運用[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4):65-67.
[4]方一平.透過新媒體看當代藝術[J].大眾文藝,2012,(23):159.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