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戰后,日本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世界科技革命成果和“后發展優勢”,在1995年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之后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20世紀70年代經濟增速放緩,但實際增長率依然是其他發達國家的兩倍左右。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經濟的管理體制形成,而其特殊性也成為解釋日本高速發展的重要工具。從9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政府經濟工作的中心逐漸從財政貨幣政策等轉向體制改革,從對景氣恢復的期待轉向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追求,日本政府正在摸索一種適應低速增長的社會經濟結構,實現社會福利的提高。正在進行中的社會保險改革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關鍵詞:戰后經濟;日本政府;結構改革
目前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和日本國內經濟結構變化,日本經濟的管理體制需要轉型。基于此本論文首先搜集國內外有關日本經濟的文獻綜述資料,并進行收集加以整理。然后根據日本政府結構改革的原因、改革歷程、政府改革的成果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此來說明日本政府結構改革。并且對日本的金融體制改革進行相關研究,主要針對金融改革的目的、歷程、效果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的研究。同時,最后重點對日本高齡化社會、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構成、社會保險的問題與改革三個主要的方面以社會保險改革的新視角出發進行調查研究。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查閱,目前,對于日本經濟方面的文獻較多,但主要的研究都集中于對日本經濟増長、經濟發展與管理體制轉型的關系研究,下面就對這些相關研究做一些總結和歸納。
16世紀,威廉.配第提出了商業、工業、農業收益率依次遞減的特性,其后的克拉克提出了“配第一克拉克”法則,將其進行了理論提升。庫茲涅茨提出人均增長與生產結構轉換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產業曲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逐步提升的產業升級理論。日本的發展也體現了這一規律。近二十年的低速增長也和制造業的相對地位下降有關。
日本政府在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期間為抑制股市及房地產狂升,5次調高央行貼現率,共調高2.25個百分點。貨幣政策過猛,致往后一年內股價腰斬近半,房價開始逐年下滑,迄今未能出現止跌。日本經濟企劃廳在1998年度報告指出,由于政策錯誤,導致日本經濟從1990至1996年期間共造成840萬億日元的資本損失。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之外,日本人口高齡化也是重要問題。根據聯合國所做的分類指出,65歲以上人占一國的比率超過7%時,稱作高齡化。因此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超標,也影響了政府結構改革的原因。
(1)橋本內閣的金融改革(1996年1月一2001年4月)
橋本上臺后首要工作便是以恢復日本經濟為其主要工作,徹底改變過去以擴大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的政策,而通過對政治、經濟管理體制進行自由化來挽救國內經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啟動金融大改革。其金融改革主要可分為金融制度的改革及金融業務的放寬兩項。
(2)小淵內閣的中央省廳改革(1998年7月一2000年4月)
日本政府中央部會的行政權力分配極不平均,少數的部會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且因各部會的本位主義及互不相讓,常常導致政府施政各行其是。小淵自2000年1月開始,將日本中央行政官廳從一府22省廳縮減為一府12省廳,這是戰后日本政府對其中夾部會進行最大規模的改革,其內容是在進行行政單位的業務整并、拆解,目的是希望日本行政部門能夠統合部門間各自為政的財經貨幣政策,來面對當時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挑戰。
(3)小泉純一郎的結構改革(2001年4月一2006年9月)
日本在年代初泡沫經濟崩饋,陷入長期蕭條。而令這種長期的經濟蕭條出現轉折的正是高喊“揭毀自民黨”號的小泉純一郎。2001年4月上臺的小泉基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念,展開了以民營化為指向的結構性改革,將“郵政民營化”作為具體的政策目標。2005年8月,小泉又以“解散郵政”為號贏得了自民黨的絕對性勝利。小泉政府在2003年至2007年間實現了年均約為2%的經濟增長。
改革之初,例如橋本龍太郎,依靠的政治人物的超前意識,對體制改革進行了規劃設計,而到了小泉內閣時代,改革就已經是改革者登高一呼,群相呼應了。而作為自民黨總裁的小泉大聲疾呼要“打倒自民黨”來獲取民意支持只能說明日本社會對傳統體制厭煩的地步。在新自由主義體制下,傳統的日本就業體制被打破,非正規勞動所占份額逐年提高,當宏觀經濟出現下行之時,非正規就業就會轉變為新的貧困階層,問題多的區域經濟問題、農村經濟問題也在此時表現出來。不論如何,日本傳統的“護送船團方式”已經被徹底打破,經濟管理體制正朝著美國式的經濟體質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 戰后日本經濟的恢復,調整與起飛 [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2]金明善 戰后日本經濟發展史[M].航空工業出版社 1988
[3]中村隆英 近代日本經濟發展[M].知識出版社 1987
作者簡介
張晨(1985)女 江西九江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講師 碩士 日本經濟
(作者單位: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