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平 趙海忠
所謂農業產業化,可以定義為:圍繞一個或多個相關的農副產品項目,組織眾多主體參與,進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活動,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體系的過程。其中,經濟利益是各方主體追求的共同目標。在相互合作參與過程中,各方結成了較緊密的經濟利益關系,這是農業產業化最為本質的東西。
1.農業產業化按組織結合的特點分有三種表現形式:一為松散式,二為過渡式,三為緊密式。松散式表現為,農戶和龍頭的結合沒有任何經濟約束,某一相互聯系的經濟活動,是通過純粹的、偶然的市場活動進行的。這種關系既不穩定也互相不負責任,相互之間的關系和交易的對象隨時可能變化。過渡型表現為各經濟主體通過某種經濟約束或協議進行交易活動,這些約束常常是合同或契約,期限可長可短。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協約由各方協商,經營和管理職能仍保持在各個相互獨立的經濟主體之內,但龍頭企業起制導作用。緊密式的產業化除具有上述過渡式的特點外,參與的各方不僅有經濟約束,更重要的是各方經營管理的獨立性已經喪失,作為共同的出資方,組成新的企業主體,各自的經營管理權部分或全部喪失,生產計劃、組織管理、經營策略、利益分配等為總公司或集團決定,各方進行統一的活動。在農業產業化剛剛起步時,很多經濟聯系都只是簡單的甚至是無任何約束力的協議。但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發展,這些經濟關系都必須按照規范方式進行規定,以理順經濟責任和權利。同理,市場經濟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也必將促使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由松散式向過渡式、緊密式發展。
利益機制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利益如何創造,二是利益如何合理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是依據;后者對前者有促進作用,是利益機制的關鍵。創造利益的最直接主體,分為農戶和加工、運銷企業兩級,他們都為整個體系的利益形成做出了貢獻,都有必要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生產水平,創造更多的利潤。在農業產業化初期,在產業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對廣大缺技術、少資本的農戶的培訓、扶持尤為重要。龍頭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規模的不斷壯大是整個產業發展乃至生存的關鍵。但影響體系利益規模的還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如市場環境、產業風險、經濟區位等。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由于農戶處于出賣原料的地位,作為價格的接受者,一般難以得到正常的利潤,常常需要對其進行保護。加工和運銷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資金投入多,周轉快,利潤較大,資金利潤率常高于農業生產。為扶持農戶生產,與之簽定經濟合作協議是分配利益時常常采用的方法。在這里,通過協調渠道或中介組織進行相應的監督,對于協議的公平合理是必要的。關于其他相關的經濟技術服務部門如畜牧部門,其參與利益分配的方式常常是與產業化的結合方式有關。在松散式或過渡式的產業化形式中,服務費用往往是直接向農戶收取,農戶把它計入生產成本并轉入農產品收購價中;或者是龍頭企業與之簽定協議,按協議收取費用。而在緊密式的產業化中,服務部門的服務支出作為一種投資入伙,按協議或按股份分取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還要求從產業整體出發,使得一定規模的利益刺激能夠產生規模效益,使整個系統創造的效益最大化。這其中應該還包括為提高經濟效率而相互尋找代表更高生產力的主體,并在自愿基礎上進行的結合活動,這就是效率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常在發展之初,龍頭企業資金報酬率是最高的,而農戶與各服務環節的資金報酬率相對要小,這是由工業化生產和農業生產的一般生產率水平差異決定的。所以在此階段,利益分配偏向于加工廠,而當加工廠達到一定發展水平時,其邊際報酬率會下降。為穩定生產基地和服務體系,利益分配就應向農戶和各服務組織傾斜。這是一體化建設中利益分配總是難以平衡的根本原因.
任何成熟的農業產業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共同性,即:以市場為導向,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與農戶簽定產銷合同,建立生產基地,提供配套服務;農民按合同生產、交售,企業按合同收購、加工,把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利潤在各個環節合理分配,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經濟共同體或農工貿一體化。
2.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以下幾項是關鍵性的工作:
(1)明確各主體的職能和義務,劃分各方權、責、利在農業產業系統中的關系。從性質上劃分,所謂主體即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
政府部門。組織發動一個項目,特別是在當地商品經濟尚不發達,龍頭企業十分缺乏,國營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單位經濟力量薄弱的時候,政府的領導和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作用表現在:①組織有關部門就某一項目進行市場分析和可行性論證,資金、信貸、人員的安排和計劃;②對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和管理,在龍頭企業建設與管理、基地建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給予財稅支持;③作為產業化體系各方利益的監督者和協調者,對一體化內部各組織間的經濟協議和利益分配提出建議,對經濟糾紛進行公正的裁決;④對職能部門進行相應改革,為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需要指出的是,用政府行政命令組織服務組織會使產業內部交易費用過高,這已被相當多的實踐所證實。所以,政府部門的角色、作用必須慎重處理。當農業產業化充分發展,或者跨越行政區域時,政府部門的這些行政性作用將逐步被覺悟的、有經濟能力的各“經濟人”之間的理性協作所取代。
企事業單位。作為投資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其經營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單位本身,而且影響到從事這一行業的廣大農戶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加工廠在努力提高經營水平、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原料供應者——農戶的生產也進行相應扶持,以取得農戶的長期信任,獲得穩定的貨源。
農戶。作為原料生產的主體,迫切要求與加工銷售企業結成利益分配公平合理的共同體關系。
(2)不斷改革,進行組織創新與產權改革,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所謂龍頭企業可以是除政府部門以外的所有主體。他們與其他主體結合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結合類型。如,以專業大戶或農戶聯合體為主體的,即“農戶+農戶”的形式;以加工企業為主體的,即“加工+農戶”的形式;以運銷企業如供銷社、外貿企業等專業銷售單位為主體的,即“貿易+農戶”的形式;以國營大型生產單位為主體的,如“農場、養殖場+農戶”的形式;以技術服務組織為主體的,如“畜牧站+農戶”的形式等。這些類型代表著不同情況下結合形式的經濟合理選擇。
(3)確立產業體系中各方主體的產權,完善市場主體。特別是在過渡型或緊密型的農業產業化形式中,合伙、合作、租賃、股份合作等各種經營方式的采用不可避免。資產評估、民主決策、利益分配等都要求在產權上首先進行明確的細分,保證各方主體的利益完整、平衡。
(作者單位:菏澤高新區萬福街道辦事處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