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倫 王杰
摘 要:隨著我國不斷提升對農業市場發展的重視,農產品生產和種植工作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領域的不斷發展,就必須要重視對農產品生產與種植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在進行冬小麥種植中,應明確施肥對其產量以及養分吸收利用的情況,從而更好的為冬小麥種植和施肥情況進行研究,并制定出完善的冬小麥施肥策略,真正有效的促進冬小麥生產產量的提升,保障農業生產當中,肥料的合理配施提升作物產量以及肥料的利用率。文章就通過對某地區冬小麥種植當中,通過施肥來提升其產量以及養分吸收利用量進行研究,明確施肥對冬小麥種植的優勢以及弊端,并制定出完善的施肥策略,進而為農業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有利的基礎。
關鍵詞:施肥;冬小麥;產量;養分吸收利用;
1.主要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1.1實驗材料分析
所運用的冬小麥實驗品,主要為近幾年種植的中梁9483號和天選51號,所選擇的有機肥為精雞糞、氮肥為尿素、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以及鉀肥為硫酸鉀,其有機肥中包含0.3%的氮、0.12%的磷以及1.1%的鉀,在氮肥中包含氮元素為46%,磷肥中五氧化二磷為12%,而鉀肥當中氧化鉀為50%。
1.2實驗區域概況
實驗地區為某市試驗田,該地為半干旱地區,海拔約1600m以上,其年降雨量大約在600毫米左右,其年平均氣溫約11度左右。在實驗初期,其土壤在二十厘米以上的基礎理化性為pH8.5,其中的有機含量大約在11.9g/Kg-1,對于該試驗地中土壤養分含量以及地質地貌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1.3整體實驗設計以及實驗方法分析
在實驗當中主要包括不施肥料為CK、單施氮肥為N、氮磷肥為NP、氮磷鉀肥為NPK、單施有機肥為M、施有機肥與氮肥為MN、施有機肥與氮磷肥為MNP,有機肥與氮磷鉀肥為MNPK。通過將這幾種施肥形式進行隨機區域組織規劃,以三次為實驗次數,其每個實驗區面積為33m2。在根據相應標準在冬小麥播種前合理的將不同的肥料施入土壤當中。在九月下旬進行播種,在次年7月中旬進行收獲,其整體的播種形式是根據標準的播種量和人工播種的形式開展的,以此來確保實驗的精準性。
1.4選擇的測定項目以及合理的計算方法
冬小麥在成熟之后通過各區域收獲情況來記錄產量。
其整體的實驗計算方法為:肥料對冬小麥產量貢獻率=(施肥區域的整體產量-無肥區域的產量)÷施肥區域的產量×100%
冬小麥的養分吸收量=籽粒的整體產量×籽粒內養分含量+秸稈整體產量×秸稈養分含量
2.整體實驗結果與具體研究分析
2.1施肥工作對于冬小麥產量的影響情況分析
通過近幾年的實驗中發展,在實驗中期時間內冬小麥的產量是相對較高的,而后幾年的冬小麥產量則急劇下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施肥量相同的狀態之下,影響到每年產量變化較大的因素是由于降水量的不同而產生的,由于水分不平衡導致肥效不均現象的出現,所以會對產量帶來影響。所以降水量較大的情況下,對農作物肥料吸收利用是相對不利的,會影響到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水肥平衡是作物高產的重要部分。并且通過對實驗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肥料單施的增產效果中沒有肥料配施的情況要好。而氮磷鉀配施的整體增產效果是最佳的,其增產率達到了143%到170%;氮磷配施緊隨其后,整體增產率也在127%到163%左右。
通過長期平均產量情況進行有效研究,不同施肥處理的增產效應沒有施肥的增產效果好,其中單施氮肥與有機肥的增產作用是最小的,其增產率大約在91%與44%左右,而肥料配施后的增產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通過對以上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化肥與有機肥單施增產效果,沒有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效果好,而對于化肥和有機肥合理的配施是冬小麥獲得更高產量的最有效的形式。
對于實驗中所選擇的施肥處理形式的不同,其肥料貢獻率差異就是較大的。對實驗年間的平均結果進行分析,對于肥料配施處理形式的肥料貢獻情況要比肥料單施的效果要好,而對于化肥與有機肥間的配施,其肥料貢獻情況也比不配施有機肥處理形式要好的多。而對于MNPK的配施肥料貢獻情況是整體實驗中貢獻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長期施肥對于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提升肥料利用率是非常有利的,其中有機肥與化肥配施的效果是最好的。
2.2施肥對冬小麥養分吸收的影響分析
對于不同的施肥處理形式,對冬小麥的籽粒和秸稈中的氮含量和氮累積量影響有很大的不同,而通過實驗情況進行分析,其所有處理的籽粒氮含量與累積量都相對大于秸稈的氮含量。而其中M處理效果并不理想,而對于其他的處理形式在,氮含量都高于參照處理情況。對于NP配施的氮含量要比單施N肥和NPK配施要高,而在配施有機肥之后,其氮含量則低于單施N肥和NPK配施。通過實驗可以明確,施含氮的肥,對冬小麥養分吸收有很多幫助,對其吸收和貯存的氮素有著非常有利的幫助,并且對產量的提升也有一定幫助。
3.實驗討論分析
通過對本次實驗以及相應研究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單施氮肥和有機肥對于冬小麥的增產作用不斷特別顯著,而對于化肥配施以及化肥與有機肥配施,能夠有效的提升冬小麥的產量,在化肥養分平衡配施的狀態之下冬小麥產量是相對比較高的,運用化肥與有機肥配施其冬小麥產量能夠達到最高水平,其增產率能夠達到173%左右。對于NPK的配施形式要比NP配施形式更增產的主要表現就是在不進行施有機肥的形式下才會出現。而通過肥料貢獻率的角度進行分析,肥料配施的效果要比肥料單施的效果要好,MNPK配施的肥料貢獻率是最大的,能夠達到63%左右,而有機肥的單施肥料有著最低的貢獻率。所以在農業生產當中,應合理的運用有機肥化肥合理配施,進而保障農作物的穩定高產,并且也能更好的提升其種植質量。
參考文獻
[1]羅照霞,楊志奇,俄勝哲.長期施肥對冬小麥產量、養分吸收利用的影響[J/OL].麥類作物學報,2015,35(04):528-534.
[2]胡田田,劉翠英.施肥對土壤供肥和冬小麥養分吸收及其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03):36-41.
[3]王世杰,李穎.施肥對于冬小麥產量和營養成分的影響[J].農業科學,2010,(10):478.
作者簡介
楊毅倫,漢族,本科生,籍貫:山東德州市。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