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人所得稅作為我國調節收入分作用的動搖水中,自1980年頒布實施三十余年以來,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社和公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個人所得稅也逐漸顯現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不足、稅制設置不合理、稅收公平卻是等問題。因此,《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山花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縮小城鄉、區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此外,決定還明確提出了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在分配調節機制”。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科學分析和評價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
關鍵詞:差距;結構調整;個人所得稅;分配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個人所得稅已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收入増高成為我國的第四大稅種,但是目前的稅制情況下使得工薪階層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最大,而高收入階層卻由于收入渠道多、隱蔽性強上繳的個人所得稅相對少。稅源流失不僅影響國家籌集財政能力,還使得"貧富差距"調節功能受損。個人所得稅的最大稅源來自工薪階層,目前我國中低收入階層承擔了個人所得稅總額的大部分,工薪階層收入來源單一,絕大部分為單一的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對他們收入的減少是顯而易見的。個人隱性收入與杜會就業形式不規范息息相關。人們身兼數職在社會渠道多樣化的今天屢見不鮮。目前稅務部門缺乏有效監控手段了解掌握身兼數職者的收入。
目前我國的稅收制度和政策在居民的收入分配中調節能力較弱,甚至存在某些逆向調節的情況,這違背了稅收設立的初衷,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采用的模式為分類征收,這代表收入來源越多享受的扣除也就越多,從而導致總體稅負較小;若收入來源單一、整體稅收負擔也就相對較高。而目前我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主要為工資薪酬所得,并由公司和單位代扣代繳,所以能夠保證較高的征收率;高收入者的收入來源和渠道多種多樣,不但享受多項扣除,還由于稅收征管能力的制約使得他們具有多種的避稅手段,使得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被嚴重削弱。
從收入分配功能角度,不同的稅制結構之間,調節效果也存在很大差異。課稅商品的需求彈性決定了稅收負擔,在需求彈性低的情況下稅負容易向消費者轉嫁,相反則不容易轉嫁。個人所得稅屬于流轉稅,一般而言,低收入群體消費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較低,流轉稅容易轉嫁給最終的消費者;高收入群體所消費的奢侈品具有較高的需求彈性,因此稅負不容易被轉嫁。以流轉稅為主體的我國,流轉稅中最重要的稅種之一是個人所得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明顯比高收入群體的要高,同時奢侈品還具有較為明顯的可替代性,采取這種稅負分布機制后,高收入群體反而比低收入群體要少繳納稅負,送種明顯的累退性質不但不利于社會公正的實現,反而會引至更大的貧富差距。
個人所得稅具有主要經濟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財政籌集收入,二是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從這兩個功能的因果關系來看,收入功能是實現調節功能的基礎與前提,因為稅收的基本功能是籌集財政收入,稅收的調節功能只能在籌集財政收入過程中發揮調節作用。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在收入功能方面得到了充分發揮,但在調節功能上卻差強人意。
我國目前的分類所得稅制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和稅收的需要,要想完善我國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減少稅款流失,改革稅制迫在眉睫。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從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還是從推進稅收事業的科學發展來看,實行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必然是未來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發展方向。但鑒于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稅收征收管理的現實水平,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向綜合個人所得稅制過渡,還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這段漫長的過渡時期內,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最理智、最科學的選擇就是推行分類綜合個人所得稅制。
分類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其基本原理是,先按分類項目征稅或者扣稅(按照不同的稅率),然后在年度終了,將部分或者所有分項征稅的收入合并起來,扣除稅法規定的項目金額,包括必要生計費用和其他扣除項目,如贍(撫)養、教育、醫療、贊助、成本、費用等支出,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再按稅法規定的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減除各項分類征稅中已繳納或者扣繳的稅收,實行多退少補。
因此,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必須在稅收制度設計中,始終把握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原則,在實體上注重公平,在程序上注重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既體現個人所得稅在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性,又能確保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減少流失。
加強對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減少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流失,全面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器”的作用,不管對社會生活還是經濟生活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和意義。在稅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臺一套適合于我國國情的、強有力的個人所得稅法律法規也將指日可待。無論是稅務工作者還是納稅人,都應該依法守法,共同構建一個良好的征納環境,使國家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安,《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調節效應分析》,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2]姚辛茹,羅鳴令,《基于Citespace的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研究現狀分析》,載《價值工程》
[3]郭曉麗,《我國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效應研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6年博士論文
[4]李珍,《我國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應分析》,天津財經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5]馬原,《我國個人所得稅再分配效果研究》,天津財經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
黃愉茜(1993--),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