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兒童階段對事物的認知通常運用感官刺激這一最直接的方式。文章通過對兒童感知特征與認知發(fā)展過程的分析研究,結合針對兒童群體的展示空間中從不同角度調動兒童感官認知體驗的案例,對本文主題做以具體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兒童展示空間;多重感官;行為調動
人類的認知是從感知開始的。嬰兒在4周大的時候就已經能感知到聲音、顏色、味道等等。而后,幼兒的認知仍以感知為主,他們借助色彩、聲音和形狀來認識世界,而非依靠語言和知識。因此,兒童展示空間作為當代兒童智力開發(fā)和早起教育的新形勢的社會公共文化空間,對于兒童來說營造更多需要他們通過身體去直接感受的空間環(huán)境,是最直觀和最有價值的身體力行的互動體驗。
一、視覺認知的行為調動
兒童通過視覺最先感知的圖形元素是幾何圖形和動物圖形。研究表明,幼兒已經能夠通過視覺感知到不同圖形的形狀區(qū)別。3歲的兒童能夠進行正確找出相同的幾何圖形,也就是能夠理解部分表征符號的意義,但是還不具備對表征符號有效的提取和應用的能力。在辨別不同圖形的活動中,兒童最先掌握的是圓形,其次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幼兒對圖形、物體大小的認知也較早的表現出來了,半歲前的嬰兒已經具備辨別大小的初步能力。隨著兒童對幾何圖形的掌握和理解,逐漸會出現通過幾何圖形去理解和認知生活中相對復雜事物的現象,用他們通常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復雜的事物進行分類。5、6歲的兒童基本就能夠識別立體圖形,并區(qū)分平面與立體圖形的特征與關系。
在符號學理論指導下,信息的內容也可以是一種符號,結合陳述性道具屬性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達系統(tǒng)。根據信息主體結合兒童思維特質,營造不一樣的視覺角度。荷蘭人體博物館和日本Paramodel博物館玩具裝置,正是以相反的手法進行了觀覽視覺的體驗設計。圖一將人體的每一個器官放大化,甚至形成了多個可以置身其中的器官空間。人們可以置身其中,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了解每個人都具有并且很熟悉的口腔,深入其中了解信息體所要傳達的信息;圖二是對以往在人們眼里的浩瀚海洋和高聳大山進行了夸張的縮小,感覺要將以往難以觸及的大山大川一時之間盡收于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中,拉進兒童與這些元素的距離,給兒童以包裹于這樣美妙空間中的感受。
二、嗅覺認知的行為調動
在展示空間中采用嗅覺體驗的道具并不常見,對于兒童群體來說,比成年人更樂于去用自己的鼻子進行氣味的體驗。通過氣味對嗅覺的刺激,可以觸動兒童的情緒。嗅覺刺激能夠加深我們對于信息的理解,甚至收獲不同的、更深層的體驗。因此陳述性道具的設計中加入通過嗅覺帶來的感知,將氣味的散發(fā)通過某種需要互動的手段形成特殊的體驗感。
當下很流行的氣味博物館,收藏了一切和生活相關的氣味,包括自然界的水、雪、泥土、森林的氣味,也有日常生活中寶寶金水、洗衣間、灰塵的味道,甚至還有每個星座的性格氣味等等達到6000余種。深受人們的喜歡,很多人會特意去尋找某些氣味,其實是找尋曾經的回憶和感受。同樣,這種通過嗅覺的體驗可以植入到陳述性道具設計當中,比如在自然館中可以安裝讓兒童比較氣味的道具,通過嗅覺來辨識和區(qū)分各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味道,應該更能激發(fā)兒童的興趣。
三、聽覺認知的行為調動
聽覺是在聽力的基礎上對聲音的認識能力。聲音是展示道具中常用的一種展出內容的媒介。對于兒童群體來講,視聽結合,更能將復雜抽象概念簡單具象化的。聽覺系統(tǒng)是刺激人神經的最大因素。研究表明三歲的兒童就已經同成人一樣識別音樂中表達的快樂或悲傷。在展示空間的某個場景中,聲音氛圍的營造也是一種快速讓人們沉浸某種氛圍中的有效手段。在展示設計中,聲音主要以某種功能性的方式存在。由聲音進行解讀和互動的展示設計,對于有視覺障礙和失明的人群來說是毫無隔閡的互動體驗。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兒童廳中,設有一個記憶城市鳥類音樂的鳥鳴互動道具。道具由一個異形的展示柜和大屏幕組成,展示柜中放了十種鳥類標本。兒童可以先聽每只鳥的聲音,然后再聽一個不知對象的歌聲,找出是哪只鳥唱的。當兒童選擇答案正確時,櫥窗中的那只鳥就會發(fā)光,接著會開始播放介紹這種鳥類在野外唱歌的短片。這種聽覺的體驗讓兒童在真實的感受中掌握和學習了知識。
四、觸覺認知的行為調動
觸覺是人體發(fā)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也是人體分布最廣和最為復雜的感覺系統(tǒng)。通過對物體的觸摸,觸覺接收并對刺激做出的反應以及影響的速度和聽覺幾乎是一樣之快,甚至更加迅速和深刻。觸覺系統(tǒng)大致分為生理和心理觸覺兩種。生理觸覺也就是直接觸覺,是通過皮膚來直接接觸和感受的??梢愿兄渑?、粗滑、干濕、軟硬等。在展示道具中多利用人的直接觸覺,幫助兒童可以更加深刻的認知展品。心理觸覺又叫間接觸覺,是通過視覺和觸覺經驗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材質不但會給人帶來生理上的不同感受,同樣也會影響心理環(huán)境的變化。對兒童群體而言,觸摸是比任何認知方式都更直接的手段,同時符合兒童的行為特征,因而觸摸是一種兒童主動認知各類信息的最佳方式。
觸摸,是產生互動的過程。通過觸摸可以增強兒童多感官的體驗和認識。圖三,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兒童廳中,有一只老鼠的雕塑,旁邊放有一塊真正的老鼠皮毛,都可供兒童觸摸。成年人多不愿嘗試觸摸,既厭惡又害怕。而小朋友卻多體現出大膽的一面,都會認真的觸摸和感受。觸摸之后也會一臉驚喜的發(fā)掘這和他們之前所想象的完全不同。零距離接觸之后,甚至讓他們覺得老鼠并沒有那么討厭和使人害怕。
五、情感認知的行為調動
對于情感的觸動,往往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經驗共同作用下升華的一種情感體驗。隨著展示體驗設計的不斷進化,展示道具作為輔助傳達信息的重要媒介將信息傳達給觀者,“傳達”已經不再只是生理學層面,而更多的則是傾向于心理學層面的傳達。例如場景視覺營造的某種環(huán)境,視覺體驗的同時可能會引起對記憶中某個場景感官的記錄,此時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只是眼前看到的、以及手里正在互動的內容,其他的感官知覺也會隨之被調動,內心活動可能會占據大量的感官體會,有利于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創(chuàng)作的互動裝置玩具“天上村莊”(Sky Villages)(圖四),由設計師 James Paulius設計。是一種新的搭建積木的體驗方式,在墻面上搭建出一個個漂浮在空中的“村落”。每個小房子之間都通過“煙囪”相互插接,“村落”可以向四周擴展形成各種形狀。這樣的互動過程,不僅鍛煉了兒童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力,整體的云端墻體環(huán)境的營造,充斥在兒童的整個視線中,有助于兒童隨著自己的想象力產生一種自身也沉浸于甚至翱翔于云端之上的奇妙的體驗感。
結語
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備受國家和每個家庭的重視。本文旨在基于“無痕設計”理論指導,從兒童群體需求和認知特征出發(fā),以兒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以及情感認知五大方面感官知覺為切入點,通過設計手段,調動兒童在展示空間中的互動體驗感。進而,實現向兒童充分傳達展示空間中的信息主體,最終實現兒童對信息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強媚.《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兒童醫(yī)療空間設計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05
[2](法)Agnes Parent,Didier Julien-Laferriere.《為兒童而展示》[M].臺北:遠足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3.12
[3]徐恒醇.《設計符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07
[4](英)彼得·史密斯、海倫·考伊、馬克·布萊茲.《理解孩子的成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09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