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日本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社會意識及主流觀念,比如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日本產生了中流階層及中流觀念,并且最近又產生了“差距社會”、“新窮人”及“差別意識”等概念,這些均是日本當代文化與社會理念的一種具體體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日本社會的建設及發展。
關鍵詞:當代;日本文化;社會意識
最近這些年來,日本經濟方面高速發展,日本世界經濟大國地位已經穩固。而在這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社會也產生了非常多的改變,文化在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都得到了發展,科學技術也漸漸成熟,教育領域同樣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高等教育的水平已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培育了很多高素質的知識分子,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并且推動了日本民主變革的進行。
1回歸傳統文化的風氣盛行
二戰之后,日本先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低潮期,然后在美國的引領下,高速發展,不但在經濟層面上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在文化軟實力的層面上同樣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國內經濟高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更加重視精神層面上的追求。而在這種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外來文化也不斷對日本本土文化形成沖擊,漸漸地,日本不但在經濟上得到發展,其文化軟實力同樣得到了提高,其實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財富的逐漸積累,使得人們漸漸將眼光放在了文化領域。此外,因為外來文化的沖擊,日本雖然確實軟實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其同樣在慢慢地流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漸漸轉化成西方文化,而這其實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創新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鑒于此,大部分學者提出日本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想擺脫西方文化所形成的局限性,就一定要在研究日本本土文化的時候,充分激發各階層人們對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熱情及興趣,進而站在日本傳統文化的角度上,來闡述、分析日本現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
而日本儒家文化所構建的社會主流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建設及發展,比如,二戰后,日本民眾在合作發展的過程中,共同為國家經濟的建設及發展不懈奮斗,進而使得各種社會矛盾及沖突被弱化,這就直接扼殺了社會經濟再次動蕩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建設及發展。此外,在企業發展及體制構建的過程中,因為日本儒家文化的影響,企業內部文化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極大的提升,進而使得企業的工作秩序得到優化,而日本企業資本資源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進而為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不但是日本傳統文化價值的體現,還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意義所在。
2中流意識及社會結構變化
如今,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但是高速發展的經濟背后,同樣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及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的初始時期,因為經濟體制尚未成熟,并且不具備完善的社會政策,社會上貧富差距非常大,進而使得社會矛盾激化。而日本各界針對社會貧富差距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研,鑒于此,日本社會中,中流意識被廣泛重視,并且得到了日本社會各界的認可。日本在處理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不但借鑒、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構建了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并且聯系了日本儒學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構建了以富帶貧的社會保障機制,進而有效緩解了社會貧富懸殊的困境,使得社會矛盾被弱化。在日本,中流階層系指政府的公務人員、公司白領與高級知識分子等,這些均屬于社會群體中的中產階級,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這個群體不斷擴充。日本有關權威機構對日本中流階層開展過有關的調研,根據調研數據及結果能夠得出,在日本,中流階層人數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達到90%,大部分人非常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態及水平,這就意味著在經濟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日本所運用的措施是切實有效的,并且成效顯著。
而日本社會意識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大,站在某種層面上而言,日本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會對日本社會意識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中流階層”的產生,雖然那是國家政權掌控者為了能夠達到粉飾太平的效果,而擬造出來的虛擬詞匯,可是綜合分析之后,能夠對當時日本經濟發展及社會秩序的實際狀況有一定的了解,而這種在特殊背景下所產生的特殊社會意識,通常都涵蓋了非常龐大的社會信息及內涵,給人以更深層次的思慮及重視。
3差別意識
日本差別意識產生的時候,中等級差別已經變成了日本社會的顯著問題,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日本許多大型公司只能選擇國外發展方式,并且許多中小型公司面臨著破產的危機,在這種環境之下,公司的用工標準更加嚴格,一些企業為了能夠節約運營成本,進而能夠為公司挺過經濟危機積攢更多的資金,因此采取大量裁員的方式,只聘用廉價勞動力,這就使得社會民眾的收益降低,進而導致他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最終激化社會矛盾。
而現今,日本民眾已經形成了正確的差別意識,也漸漸形成了秩序良好的差距社會,而這在個過程中,仍然有很多新的問題及不足,但是人們在遇到不公平、不平等待遇的時候,會慢慢意識到這都是社會的實際需求,而這種差別意識的覺醒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存在極大的聯系的。
4總結
總而言之,日本經濟危機之后所形成的差距社會,導致日本經濟發展與社會模式又產生了一次重大變革,然后才真正實現社會定型,但是中流意識卻漸漸消亡。現階段,社會的主流意識包括兩種,分別是貧窮意識及差別意識,并且同樣是日本社會文化建設及發展的主要態勢。
參考文獻
[1]李念念,鄭文瑩.日本對外文化傳播戰略的構建探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8,28(01):78-81.
[2]周瑋.從日本文化和語言看兩者變化[J].南方農機,2018,49(01):135+141.
[3]蔡鳳林.絲綢之路對日本文化形成的歷史影響[J].日本問題研究,2017,31(06):35-42.
作者簡介
陶孟禹(1992.03-),男,滿,籍貫:遼寧省沈陽市,研究方向:日本社會文化。
(作者單位: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