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設計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愈加重要。設計也逐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深刻的融入當代與人類息息相關生活中。藝術設計學科也逐漸被各大高校重視,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將從藝術設計美與技術美兩者產生的背景、研究方向通過對比的方式來研究兩個的異同點。
關鍵詞:藝術設計;美學;技術美;內涵;差異性
一、技術美學的概念簡述
“技術”一詞包括著古代延續手工技術、以及工業機器時代的機械生產技術。技術是生產技術、產品技術、操作技術綜合的產物。
二、藝術設計美的概念簡述
藝術設計,本來源于設計一詞,后因藝術與設計有相通之處,所以設計準確來講便是藝術設計。建筑設計,工業境設計,環境設計以及平面設計都是藝術設計的范疇。隨著生活的提高人們逐漸把對物質性的追求轉移到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將美學從傳統的藝術哲學領域拉向物質生產的領域,于是就有了一門新的學科——藝術設計美學。
三、技術美內涵
技術美是現代工業的產物,指的便是工業產品的美。工業產品作為技術美的依存體現,那我們不得不總產品本身的特征去探討技術美的內涵。“任何產品都是一個由各種材料以一定的結構和形式組合起來具有相應功能的系統。”由此看出產品的構成要素有:材料、結構和工藝、功能。那么探討技術美內涵也便由這幾個方便去研究:
(一)材料美:即材料自身產生的美,任何產品離不開材料的支撐。從明式家具來看,采用的是黃褐色的黃花梨,木紋細膩,若隱若現,保留其天然。其黃褐色的材料由于當時的金屬裝飾完美融合。這一些選材之巧妙無不與明式家具端莊大氣的風格相互融合。
(二)結構美:結構不僅只是骨架、支撐的作用,以達到其使用的功能。恰當的結構也會使產品產生美。斗拱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骨架性質的構件,唐代房屋不高但是斗拱卻大,在屋檐下猶如一朵朵層層疊疊的花,充滿著韻律,也形成了一個中景的作用。
(三)工藝美:工藝美使產品有美觀得形態外表,從而達到人對產品賞心悅目的感覺。無論是故宮構筑物梁上威嚴、絢麗的繪畫還是清代家具精雕細刻的裝飾都體現了技術人員的匠心獨運,對工藝美的詮釋。當然除了這種裝飾工藝還有制造工藝,制造工藝不但擁有美的外表而且產品的使用功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四)功能美:功能美使技術產品的最主要的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物質的產品拋棄功能將沒有安身之所。從上個世紀開始便開始為功能追求形式,還是形式追求功能產生大討論,至今也只能取一個中庸的態度,由此看見功能對產品的至關重要。
四、藝術設計美學內涵
藝術設計美學是美學從傳統的藝術哲學領域拉向物質生產的領域所產生的。是藝術藝術設計與美學交叉形成的學科。那么我們不得不從藝術設計的內涵上去分析藝術設計美學。
(一)科學內涵:科學的發展為藝術設計提供動力,當然藝術設計的發展也能反作用科學。兩個相輔相成才能不斷豐富藝術設計美學。人性化的科學——人機工程學,其發展使藝術設計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
(二)情感內涵:情感內涵不僅指的是設計師的情感表達還有使用者的情感歸屬。講產品的物質特征與使用者的情感相結合,才是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才會經久不衰。
(三)文化內涵:不同時期設計的產品有不同的內涵與表現,文化是支撐一個產品的內在依托。也體現了當時的人的審美情趣。明式家具的簡單大方、秀麗脫俗,清代家具繁瑣富麗、雍容華貴。恰恰表明了不同時期的人審美情趣以及生活習慣。
五、藝術設計美學與技術美的差異性
(一)研究方向
技術美學主要研究大工業生產中的美學問題,它與工業設計相對應,也就是說技術美首先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工業設計中,然后借助于打工業生產得以實現。
藝術設計美學的研究對象涵蓋了藝術設計的全部范圍。包括設計產品前的美學:產品的性質、風格、文化、特征等,設計產品中的美學:設計師的素養與審美、設計與科學藝術的結合、設計與社會審美的結合等,產品設計后的美學:消費者心理,產品消費的反饋等。
(二)涵蓋關系
技術主要研究工業設計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藝術設計包括工業設計,但是不僅僅只有工業設計,還有平面設計,環境設計,建筑設計。像平面設計、環境設計以及建筑設計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是技術美學沒有辦法解釋的。
藝術設計美學可分為功能之美、材料之美、技術之美、技術之美、裝飾之美。由此可見,技術美是藝術設計美學中的一個分支,技術美主要研究工業設計中的美學,利用工業產品進行物化,藝術設計的主體是工業設計,所以二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藝中有技,藝不同技”,是對兩者關系的很好解釋。藝術設計是一種心理行為,通過藝術創新所創造的對象實體化,在這一過程中則需要技術的支持,最終使得產品達到藝術和技術、實用和美觀上的統一。
如果說技術美是物質文明,那么藝術設計沒便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橋梁。但是現在藝術設計也有很多產品混完審美趣味,導致人對于審美概念的模糊,還有一些生搬硬套的意境與語言。成為單一的審美。這時候需要技術美的中和。
藝術設計中的人性化這一點跟技術美中追求功能性來滿足人的需求也是不約而同。藝術設計所追求的人性化包括兩方面:一、生理需求,滿足人們使用的便利、安全、易操作、易理解。二、精神寄托,滿足人們的心理感覺。我們看到的技術的理性的,是反人性的、沒有趣味,只是大工業生產程序化,機械化的產物。技術美固然有一定的美學依據,我們也不可否認其有美的方面,但是這種美缺少創造性、個性。從這個趨勢看來藝術設計美與技術美對于人性化追求上也越來越不謀而合。
技術固然是理性的,可是在形式上卻表現的偏于抽象。其不應該局限于抽象這個層面,而是應該付諸于可實踐、可操作。技術美的可實踐性、可操作性可以寄托于藝術設計而完成,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理性的理論基礎。
總的來說藝術設計是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技術雖然把功能與形式作為兩個重要的問題,卻沒有把兩者的關系作為中心問題,更多的是兩者的分離。所以其審美特征便是大眾性、普遍性。這也就決定定了它必須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便也就局限了它對審美的更高追求,對于市場來說,雖然兩者都能帶來高額的效益,但是標準化的技術產品帶來的是便利效益,而藝術設計所產生的產品則是帶來的附加值。
六、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明顯的看到,藝術設計之美與技術美存在差異性的同時,在一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最大的差異性就在美的類型以及所研究的內容方面。藝術設計之美所包含的內容較廣,包括的領域較多,幾乎存在于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技術美所涉及的領域較少,主要是工業設計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技術美是為藝術設計服務的,主觀想法通過物質的手段實現,兩者不屬于同一層次。藝術設計美學側重的是人的主觀意向和體驗,結合文化、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而總結出依靠技術的美學表達。技術美則是把這種美學思想,在客觀的物體上直觀的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
[2]徐恒醇.技術美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顧永芝.美學原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欒彬彬,(1994.06.07),女,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職位:研究生,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