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洋
摘 要:童話劇角色形象鮮明、情節生動曲折,語言對話簡單明了朗朗上口,貼近幼兒生活,能滿足幼兒追求美創造美,表現自我的意愿。在童話劇中, 創設童話劇場景使用道具,讓幼兒模仿角色的語言、表情、動作,從而幼兒拓展藝術視野,實現情感共鳴,提高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形成完美人格,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童話劇;幼兒;完美人格;實踐意義
童話劇是以童話、故事、傳說、寓言為載體,借助聲音、舞蹈、道具等藝術手段創造的童話人物和童話情境來曲折地反映兒童生活的戲劇。童話劇以幼兒喜聞樂見、身臨其境的形式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人格的發展兒,對拓展幼兒的藝術視野,實現情感共鳴,提高社會交往能力,促進幼兒形成完美人格,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本文,童話劇促進幼兒形成完美人格的實踐意義提出一些見解,希望對當前的幼兒教育有所幫助。
一、童話劇環境的創設,能激發幼兒藝術創造力
幼兒的創造性活動是在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在輕松愉快自由的環境中幼兒的藝術創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童話劇中故事以童話環境為積淀,營造生動的生活場景,表演時不僅有聲、有畫、有景,而且有情,能有效促進幼兒藝術感受力的發展。例如在《小熊請客》這個童話劇中,幼兒會主動積極地布置大樹的場景,小熊的家場景及各種道具。幼兒要模仿狐貍、小熊、小貓等小動物的聲音,大膽表現狐貍這一角色的狡猾,表現小熊、小貓、小狗的角色特征。孩子們沉浸在這樣一個充滿童話、藝術氣息的環境中,藝術創造的靈感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創造力、欣賞力、審美能力。
二、童話劇的編排促進幼兒合作意識養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因此,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學會與人合作,是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童話劇要表演的生動形象,需要孩子們從舞臺上道具的制作、角色的臺詞、動作每個環節認真的配合,缺少任何一個步驟,童話劇都是不完整的。
例如童話劇《會走路的樹》為例,在童話劇編排活動開始時,幼兒需要熟悉文本、大膽猜測,交換意見。書本的語言比較書面表演時要說的口語化一點。“茂茂是一棵枝葉茂盛的樹,在森林里長了許多年了。但是他常常想,如果能自由自在地到處走動,那該有多好啊!”有的幼兒改成這樣:“我是茂茂,瞧,我的枝葉多茂盛啊。可我一年到頭只能呆在這兒。嗨!真沒勁。”有的就認為應該這樣:“我的名字叫茂茂。瞧,我長的多茂盛啊。可我只能呆在這兒。真沒勁!誰來幫幫我。”在合作過程中,會有不一致,幼兒在相互討論甚至是爭吵中會發現自己想法的不足,主動糾正,自我反省、自我調節。通過協商和討論,幼兒一致認為改成這樣:“我是茂茂,瞧,我長的多茂盛啊。可我一年到頭只能呆在這兒。嗨!真沒勁。誰來幫幫我。”在童話劇《會走路的樹》中間部分,茂茂被溪水沖到山下的林場這一環節,有的認為要用人來表演小溪流動,有的幼兒則認為用小溪流水音樂茂茂做出在溪水中游的動作。剛開始小朋友們都堅持己見但在實際表演中大家清楚地意識到用人來表演小溪的話,小溪會把茂茂和花擋住。
童話劇服裝道具制作過程中,動手能力不同、審美能力的強弱成幼兒意見的不同,服裝精美效果的差異。在實踐中幼兒必須接納有效合理的建議。審美能力較強的幼兒進行色彩及樣式的搭配、設計;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剪剪貼貼。
排練過程中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個人的喜好,常常會對童話劇中的主要角色、正面角色等某些角色同時感興趣。角色選擇的爭執與沖突經常發生。“一山不容二虎”這時,就需要有些小朋友的讓步,需要有合作意識,聽取大家的意見。
三、童話劇的創演促進幼兒表現力的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幼兒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的表現自己,充分的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①童話劇中,幼兒的情緒情感受到深深觸動,在參與童話劇活動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和同化,積極情緒的到發展,消極情緒得到疏導。在童話劇《會走路的樹》中吳志鴻小朋友扮演木匠這一角色。他長期跟隨奶奶生活,性格內向,平時走路唯唯諾諾,不夠自信大方。剛開始表演時,他的眼睛不敢直視前方,刨樹皮的動作緩慢、扭扭捏捏,說話聲音像蚊子。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多,老師的鼓舞小朋友的贊賞,以及自己對小朋友表演的模仿,他敢直視觀眾,刨樹皮的動作堅定有力,干脆利落,說話聲音清楚洪亮,不怕生、不怯場,輕松自如的完成表演活動。幼兒在童話劇中扮演角色表現故事角色的形象性、動作性,表現力得到很好的滿足和鍛煉。
四、童話劇的欣賞演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童話劇的語言口語化,活潑、流暢、通俗易懂。劇中旋律優美婉轉的音樂讓孩子們認真地聆聽內容并感受著語言的魅力。角色不同的聲音、姿態、語氣、語調讓幼兒在觀賞中會全身心的投入,受童話劇文學語言所吸引。幼兒在欣賞童話劇的過程中,會熱衷模仿童話劇角色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詞匯量的積累。同時,童話劇具有較強的舞臺感染力和表現力,給幼兒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欣賞的過程中,幼兒用心感受體會角色魅力,可以加溶對語言的理解,豐富其語言的想象力。欣賞過童話劇《三打白骨精》的幼兒都會模仿白骨精變的老奶奶的話:女兒,我的女兒,你死的好慘哪。還我女兒命來。還會模仿孫悟空說的“妖精看招!”。《小熊拔牙》這個童話劇中語言富有韻律,包含較多的擬聲詞,疊詞,“哎喲,哎喲,疼的小熊直打轉,哎喲,哎喲,疼的小熊直叫喚。”幼兒很容易就能掌握這些擬聲詞,疊詞。
總之,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根據幼兒教育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揮童話劇的作用,精心編排,積極引導,促進幼兒形成完美人格,更好地推動童話劇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華愛華.游戲是災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幼兒教育2008(12):11
[2] 黃進.文化與天性——兒童游戲性質的雙重規定[J].幼兒教育2008(9):14
(作者單位:莆田學院 藥學與醫學技術學院 藥學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