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失靈”的健康地圖
我們都知道,如果要找到一個準確的地址,一份精準而詳細的地圖是不可或缺的。同樣,對于醫生來說,也存在著這樣一份地圖,這就是相應疾病的臨床指南,臨床指南如同迷宮的地圖一般,可以幫助醫生們撥開疾病的迷霧,做到精確的診斷和科學的診治。腦卒中也不例外,腦卒中的臨床指南指導著各國的醫生診治了無數腦卒中患者,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但是,這樣一份指南在國內卻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失靈!有一種腦卒中的類型,依據指南上的方法開展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這種類型的腦卒中恰恰是國人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發病人數占中國腦卒中發病總數的50%。這種危險的腦卒中,就是顱內血管狹窄性的腦卒中。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腦血管不僅指頭部血管,還包括顱外頸部存在的部分血管。在腦子里面的血管,稱為顱內血管,在顱外頸部的部分血管,我們稱為顱外血管。黃主任告訴我們,腦卒中的臨床指南更多來自于對歐美患者病情的總結和研究,而中國患者的腦卒中有不同于國外患者的發病特點。歐美患者的腦卒中多發生于頸部,也就是顱外血管的狹窄,而中國患者常發生顱內血管狹窄,所以指南上常見的對于顱外血管狹窄的治療方法,對于中國患者就不那么有效了。黃主任曾經有過這樣的病例。一位患者發生了三次腦卒中,前兩次造成了右側軀體的偏癱,第三次造成左側軀體偏癱,而他并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通過放置支架來治療顱外血管狹窄的技術十分成熟,這位患者接受了顱內血管的支架手術后,恢復情況很好。但是不久之后,患者的血管又發生了堵塞。患者經歷了三次支架置入手術、復發,還在繼續常規的治療。通過研究發現,放置支架的治療方法對于顱內血管狹窄沒有良好的療效。
中風危機鼻中藏
我們都知道,腦中風有多種危險因素,比如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升,許多人都會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定期檢測、科學就醫等方法來規避危險因素。但是,這些危險因素并不能解釋為何顱內血管狹窄好發于同樣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中隱藏著怎樣特別的致病危機呢?黃主任告訴我們,這種隱藏的危機與我們的鼻子相關。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紅色是顱內的動脈血管;藍色是顱內的靜脈血管;淺橙色的空腔是鼻竇,分為額竇、篩竇、上頜竇與蝶竇。位置最低同時腔體體積最大的是上頜竇,位于額頭附近的是額竇,中間往后延伸的是篩竇和蝶竇,他們統稱為鼻竇。鼻竇之間的腔體是互相連接的。從圖上不難看出,鼻竇與腦血管的匯集之處相距非常緊密,黃主任說,部分區域鼻竇與腦血管的間隔就像一層紙那樣薄。臨床觀察發現;約有1/3~1/4的腦卒中患者同時患有鼻竇炎;
鼻竇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發病率約為8%,大約影響了中國1.07億人口。通常,鼻竇炎多發生于上頜竇,如果失治誤治,或是遷延不愈,炎癥有可能像別的鼻竇腔體轉移。如果炎癥蔓延到篩竇甚至是蝶竇,靠近了顱內的血管,就有可能導致炎癥播散到腦子里,侵犯到腦血管,誘發顱內血管狹窄。四個鼻竇腔體發生的炎癥都有可能會侵犯到我們的腦血管,但最危險的還是蝶竇的炎癥,因為它離我們的腦血管太近了。專家發現,臨床上最常見的顱內血管狹窄的位置,恰恰位于蝶竇的后方,也就是頸內動脈的末端與大腦中動脈起始端的交叉處。
有什么辦法來預防它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顱內血管狹窄的首發病變部位,了解他的首發癥狀,這樣我們才能及時的預防它。
鼻竇炎引發的顱內血管狹窄,首發病變部位就是眼睛和耳朵,比如突然發生視力下降或視野的丟失,或者耳朵發悶、耳后疼痛的癥狀,如果此時又出現了腦中風的其他癥狀,就需要高度懷疑是鼻竇炎誘發的顱內血管狹窄型的腦中風。
其次就需要我們科學的了解,積極的治療原發病——鼻竇炎。
鼻竇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慢性鼻竇炎的病因是最多的,首當其沖就是感冒遷延不愈。感冒以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癥狀反復時間長,鼻竇的炎癥可能由急性轉為慢性。春秋季常見的過敏也是鼻竇炎的誘發原因之一。發生過敏的時候,鼻腔里的黏膜會水腫,造成通氣不佳,鼻竇的引流不好,分泌物不容易流出,容易造成炎癥。
外傷造成的鼻中隔偏曲也會誘發鼻竇炎。頻繁的抽煙喝酒、飲食過于辛辣等不良生活習慣,或是擤鼻子時的方法不正確,挖鼻孔時造成的鼻黏膜破損、感染,均是鼻竇炎的誘發因素,應當注意避免。
了解癥狀,自我診斷。
肖主任說,有一些典型的癥狀可以幫助大家自我診斷是否患上了鼻竇炎。鼻竇炎最為典型的癥狀是鼻子長期通氣不佳,其次是流濃鼻涕,有時會伴隨嗅覺減退甚至是完全聞不出味道,最后是頭疼,如額部的脹痛不適。如果出現了上述這些癥狀,可以去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
其實,由鼻竇炎引發的顱內血管狹窄是可逆的,通過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以恢復血管的功能,患有鼻竇炎的患者也不需要過于憂慮。
小貼士
清鼻子的正確方法:
清鼻子時不可以將鼻子完全捏住,應該稍捏住鼻翼,輕輕地用力將鼻涕擤出,不要過度用力,以避免鼻腔和鼻竇中的壓力過高。進行鼻腔沖洗也是清理鼻中分泌物的好方法。
(編輯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