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易京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擅長治療糖尿病性心臟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炎、骨質疏松癥。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周二、周五下午
李明珠
國內知名演員,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與疾病共行之時,但是一個人與五六種疾病共生共存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又需要人具備怎樣的能力和心態呢?熒屏熟客、知名演員李明珠老師向我們訴說了她從年輕時起與疾病共生、抗爭的經歷。
青少年時期三次全麻導致生長發育受阻
“我11歲時,有一天早上起來,腹部劇烈疼痛,到醫院急診后吃了止疼藥,吃藥后以為好了,父親就把我抱回了家,沒想到隔了沒多久又開始疼。反復折騰,嘔吐不止、腹痛癥狀持續了八九天,去了多家醫院也沒查出病因,最后送到協和醫院,經剖腹探查從膽道里取出一條蛔蟲,但做手術時,未采用靜脈麻醉的方式,而采用經氣道吸入乙醚的麻醉方式。這樣的全麻經歷我有過三次,分別是11歲、14歲、17歲,此時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也影響了我的身高增長。雖然我的骨頭都很‘大’,但是在發育階段,由于全麻刺激腦垂體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導致骨骼增長緩慢。”李老師回憶道。
易主任認為,青少年時期,通過吸入乙醚的方式進行麻醉是有可能造成腦垂體的損傷。腦垂體損傷以后,生長激素的分泌受到了影響,所以就影響骨骼的發育,導致身高增長受到影響。但是現在的全麻技術已經更新,損傷相對較小,很少出現麻醉損傷腦垂體從而影響生長發育的情況了。
慢性腎病伴隨終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我曾半年暴增40斤,導致內分泌失調,營養失衡。腳腫得穿不上鞋,而且肚子腫脹。”李老師自述。1991年,李老師因為手腫腳腫,尤其早上起來時眼泡和臉腫,再加上感冒發燒,出現尿血的癥狀,經住院確診為系膜增生型的IGA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通過醫生的治療,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在醫生的指導下,我每天按時吃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平時少吃咸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通過復查,我的腎功能的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值內。”
慢性腎病伴隨終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關鍵。應避免食用加重腎負擔的食材,如精肉每天最多吃100克;禁食蘑菇木耳;少吃豆腐、豆漿等。日常生活中,要減少鹽的攝入,同時也要少喝白開水,喝水也有講究,不可大口豪飲,一小口一小口地喝,避免增加腎臟負擔。
易主任特別提醒,腎功能不好或者有基礎腎病的患者,用藥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因為很多藥都通過腎臟代謝,或者有些藥本身就對腎功能有影響,用藥時要格外謹慎。
低血糖發作時隨手拿出糖“救命”
李老師說:“我經常出現低血糖,因為大腦的供氧受到影響,出現大汗淋漓的癥狀。此時糖對于我來說就是救命藥丸,我常會隨身攜帶幾顆糖果以備不時之需。”
易主任解釋道,大部分低血糖的發生都與糖尿病相關,臨床上稱作糖尿病相關性低血糖。正常人發生低血糖的界限在2.8毫摩爾/升,而糖尿病人的低血糖界限是3.9毫摩爾/升。糖尿病患者血糖低至3.9毫摩爾/升時,很多患者就會出現低血糖的癥狀,相較而言,低血糖比高血糖更為致命。因為腦細胞必須依靠葡萄糖來供應能量,當發生低血糖時,腦細胞會最先受到傷害。
在李明珠老師74年的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太多的疾病磨難和痛苦,通過堅強毅力的支撐和健康寶典的指導使她很好地與疾病共生,并活出了自己的價值。
(編輯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