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吳中朝
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分會副主任委員,經筋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保健委員會委員等。
擅長診治疼痛性病癥、男科病、腦病及疑難雜癥等。
門診時間: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俗話說:十人九胃(病),胃脘不適困擾著無數的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本常發于中老年人的胃病也越發年輕化。說起胃病的診治,很多人腦中首先浮現的就是胃鏡和胃藥,其實,中醫外治法不必打針、吃藥也能發揮很好的療效。今天,國家級名老中醫吳中朝為我們帶來了脾胃不適的穴位養護法。中醫辨證虛實為綱,脾胃之病論治亦是如此。
脾胃實證多表現為胃脘或脘腹部的疼痛,且疼痛多為痙攣性的疼痛或絞痛、竄痛、灼痛以及怕冷的冷痛,有時還會伴有咕嚕咕嚕的腸鳴音。在治療上主張疏肝理氣,化痰祛濕和降胃氣。
有一些患者的脾胃實證與情志息息相關,這樣的脾胃實癥多伴有竄痛等表現,這是由于脾氣不順,疼痛才會四處流竄,所以在治療上主張理氣。理氣可以止痛亦可消炎,還有助于解除胃部痙攣。而脾氣不順,氣機停滯與肝又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在理氣的同時也應疏肝,這就是常說的“疏肝理氣”。
脾氣理順之后,就不會出現胃脘部的疼痛了嗎?當然不是。脾臟是氣血生化之源,亦是痰濕生化之源,急性的脾胃實證與飲食及飲酒相關,過量飲酒及過食肥甘厚膩之品容易滋生痰濕,痰濕阻滯則氣血不行,不通則痛,因此在治療上還需要化痰去濕。
而脾胃實證,胃的診治也不可忽略,胃氣以降為順,以和為功,胃氣應一降一和,若胃氣不降反升則會出現呃逆,常表現為打嗝、惡心、嘔吐等癥狀。所以胃氣調和才能保證胃的功能正常行使,治療上應當和降胃氣。
疏肝理氣、化痰祛濕、和降胃氣這三種治法,分別從肝、脾、胃這三個方面來治療脾胃實證,我們亦可以取肝經、脾經、胃經上的三個重要穴位來治療脾胃之病。
足陽明胃經――承滿
【定位】 位于臍上5寸,也就是肚臍與胸膛間中點,向上1指寬前,正中線旁開2寸(2指)之處,左右各一。
【功用】 和降胃氣,促進消化。主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食飲不下。
【按壓】 可用雙手拇指指腹交叉輕輕畫圈按摩,亦可用單手逆時針畫圈按摩(逆時針屬于瀉法),借助圓珠筆逆時針旋轉按摩時力度可稍稍增大,以感到輕度酸痛感為宜;每次5~10分鐘,每天早晚各兩次。
專家提示:胃的解剖位置偏左,按壓左承滿穴時若出現疼痛脹滿、酸疼、緊張的感覺,則說明胃脘部有疾病,堅持按壓承滿穴則助于幫助消除胃部脹滿等實證表現。
足太陰脾經――漏谷
【定位】 手指除拇指外四指并攏時,橫平中指近端指間關節的四指寬度為三寸。漏谷位于內踝最高點,向上六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功用】 健脾利水,分清降濁。主治: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等脾胃實證。
【按壓】 可用指腹點按,也可借助圓珠筆逆時針旋按。
專家提示:脾經之水濕之邪從此處下行,若脾胃功能較差,出現脾胃實證的癥狀,則脾臟無法分清降濁,若按壓此穴,有脹痛、壓痛的感覺,則脾胃有實證。
足厥陰肝經――期門
【定位】 此穴位于乳頭(第四肋間隙)直下,第六肋間隙,由乳頭向下垂直數兩根肋骨即可找到。
【功用】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肝氣上逆、肝氣乘脾之脾胃實證。
【按壓】按壓此穴,應沿著肋骨的方向由內向外推,由于肋骨處較為薄弱,可用指腹輕按或點按,也可用左右手交叉輕捋此穴,每次5~10分鐘,每天早晚各兩次。
專家提示:正常情況下,此處應無壓痛。若肝經不暢,情志不舒,氣機便受到阻滯,可表現為胸脅和胃脘部的脹滿不舒,肝氣上逆則表現為惡心嘔吐。除了在胃脘部疼痛時揉按這三個穴位,若日常保健也能堅持按揉這些穴位,健康會與我們如影隨形。
有實就有虛,除了脾胃實證,下面我們來談一談脾胃虛證,相對于實證而言,虛證的病程較為漫長。脾胃虛證常表現為胃脘脹滿、喜溫喜按、時緩時急、納呆便溏、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小便清稀等。這樣的癥狀更多見于久病之人,而久病之人也容易出現脾虛進而衍生出其他的疾病。在治法上,脾胃虛證適宜補脾健運以滋養胃氣,溫中助陽。
脾主運化,脾氣虛衰則脾的運化功能衰退,所以治法上應補脾健運。脾與胃互為表里,脾氣虛容易導致胃氣虛或胃陰虛,所以在治法上還須滋養胃氣。而脾為陰臟,脾氣虛以脾陽氣虛為主,故脾虛之人大多兼有陽虛的癥狀,如怕冷等。若長久的脾虛,還容易導致腎虛,進而造成脾腎兩虛,故在補脾健運的同時,還須溫補腎陽,以防脾腎兩虛。
對于脾胃虛證,我們仍然可以從肝經、脾經、胃經中取三個重要穴位來進行治療。
足厥陰肝經――章門
【定位】 位于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下緣。曲肘合腋時,肘尖下即為漲門大致位置。
【功用】 疏肝健脾,理氣散結,化利濕邪。主治脾胃虛證,氣機上逆脅痛不得臥等癥狀。
【按壓】 可用雙手手指順時針畫圈(補法),虛證宜用補法治療。每次5~10分鐘,早晚各一次。
專家提示:章門為脾經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故雖位于肝經,卻仍有較好的健脾和胃之效。
足陽明胃經――梁門
【定位】 位于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左右各一穴。
【功用】 消積化滯、健脾和胃,主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瀉、完谷不化等脾胃虛證。
【按壓】 可用拇指指腹順時針畫圈,每次5~10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足少陽膽經――京門
【定位】 位于章門后1指寬,第12肋游離端下方。
【功用】 益氣壯陽,健脾通淋,溫陽益腎,主治腸鳴、小腸痛,小便不利、小腹急腫、腸鳴泄瀉之脾胃虛證。
【按壓】 用手掌大小魚際順時針輕輕揉按即可,每次5~10分鐘,早晚各一次。可與梁門同時按壓。
專家提示:此穴乃腎之募穴,腎臟精氣反映于此,腎主水液代謝,長期按壓此穴,有助于脾虛時代謝廢物的排出。
養生秘籍
脾胃實證:
將萊菔子、雞內金、川芎以等比例研成粉末,敷貼于穴位上24小時即可。萊菔子可消除食積、降氣化痰,雞內金可消積化食、氣和胃,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三藥合用,有助于脾胃實證的緩解。在放置藥末時,應注意將藥末放置于中間1/3面積大小處即可。不應取過多藥末。貼于
穴位后,可用吹風機吹熱,再輔
之以按摩穴位,則療效更佳。
脾胃虛證:
將肉桂、干姜、黃芪以等比例研成粉末,敷貼于穴位處24小時即可。肉桂性溫,可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干姜有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之效,黃芪更能補氣固表,
故三藥合用,能溫補脾、滋養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