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是我國藝術歌曲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歌曲。是羅忠镕選取東漢末年的古詩,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的一個極富歷史意義的作品。在這首歌曲中,無論是旋律、音序、和聲材料,都很巧妙地將現代作曲技法融合了民族特色,使其在調性、結構及音響上,都呈現出一個樸素而又意境深遠、熠熠閃光的珍品。本文從旋律與和聲兩個方面來分析這首歌曲。
[關鍵詞]羅忠镕;涉江采芙蓉;十二音;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57-02
羅忠镕是我國20世紀新音樂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我國當代融會西方 20 世紀現代作曲技法于中國五聲音調藝術歌曲的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其藝術歌曲創作貫穿于他的創作始終,風格多變,素材豐富。他的作品以廣義的五聲性風格在擴展“歌曲”概念的同時,保留了人聲旋律的線條性質和特定的發聲方式,不但注重音樂性與技術性,同時相對保留了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聯系而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
藝術歌曲《涉江采芙蓉》是羅忠镕運用了十二音技法創作并公開發表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古詩《涉江采芙蓉》是東漢末年流傳的一首五言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高居,憂傷以終老。”這首古詩樸素生動,也是被認為詩詞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對于為何選擇20世紀的作曲技法來為一千七百年前的詩歌譜曲,羅忠镕解釋說,“《涉江采芙蓉》因為它那個時代的關系,拿中國人來說,感情還是很古典的,感情還是非常淡的,所以我在里面用十二音來寫的話有個什么樣的好處呢?也可以避免那種過濃的感情,過分濃的、浪漫派的那種東西。十二音這種風格,正好適合于表現《涉江采芙蓉》這樣的風格。”
這首歌曲的“詩”與“樂”微妙的統一在現代作曲技法的架構之中,同時又透出濃濃的中國古風,相輔相成的體現出歌曲的深刻意境。
一、旋律寫作技術
在《涉江采芙蓉》中,羅忠镕依據詩歌特點將每兩句詩譜成一個樂句,整個音樂結構處理為方整的單二部曲式,加強了作品的統一性。羅忠镕按照十二音技法規范的要求設計了音樂序列來數控其音樂旋律,以十二音技法的奇特來表現詩歌意境的悠遠。
這個序列最先在引子中展現其原型,它是一個局部有調但整體無調的序列,注意了五聲性音調的融入,完全避開小二度和三全音這些與五聲音調不諧調的音程,體現了該作品的五聲性風格。序列中的調性因素只在局部起作用,而且由于和聲的作用,這些局部調性互相排斥,互相抵消,導致整個音樂始終保持“無調性”的風格特征。在歌曲發展的過程中,這一序列依次運用了“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各種形態呈示,暗合了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在羅忠镕的這首藝術歌曲中,人聲旋律寫作沒有像“新人聲主義”那樣字詞與字義分離或肢解發音,而是沿襲傳統藝術歌曲將旋律走向與歌詞、語言緊密聯系的處理方式,充分運用中外旋律技術來表達字音、表現詞義。沒有刻意追求人聲技術的高、難、新,也沒有放棄人聲的旋律特性和抒情功能。嚴格按“依字行腔”與“依義行腔”的旋律寫作手法來體現歌詞內容中的語義和情感,整首歌曲沒有一個“倒”字。而且旋律的節奏型也考慮了五言詩的格律特點,每句幾乎都采用了語言性的逆分節奏型。
第一句的“涉江采芙蓉”,旋律以迂回下降的序列呈示了一個動態的畫面,“蘭澤多芳草”則與開始的#F呈純四度上行發展,音樂至此一片明媚,緊接著 “采之欲遺誰” 以小三度上行腔格把音樂帶到第一個高潮和亮點,并延長之后轉身下行,音樂的憂傷韻味初見。而之后的“所思在遠道”的“在”和“遠”更是以一字多音的寫作手法讓音樂充滿惆悵和美感。第二段以序列的倒影開始,“還顧望舊鄉”大六度上行大跳處理讓音樂進入高潮,蜿蜒上升,“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最后一句“憂傷以終老”更是深切吁嘆萬里相隔的憂傷。旋律處理為句首冠音,伴隨慢速和細膩的力度曲折下行至低音區,形象地傳達出感嘆的語調。
從旋律的技法分析來看,這首作品繼承了傳統的原則,既有現代風格特征,又保有中國傳統的韻味。
二、和聲寫作技術
和聲是藝術歌曲表現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寫作技術需要之一。而十二音序列的和聲結構與傳統的和弦結構及色彩又完全不同,最講究緊張度的起伏,和聲緊張度必須與音樂中情緒的發展相適應,力求和聲進行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在《涉江采芙蓉》中,由于其序列中的五聲性特色,也就為和弦的五聲性提供了可能,然而也同時由于序列中的非五聲性因素顯而易見,和聲的緊張性也就自然同時作用于全曲。
在這首歌曲中,并沒有明顯的戲劇性沖突,和弦也基本是線性的,似乎只起點染的作用。引子中,序列音以“縱橫法”分配,十分淡雅。前8小節都是“兩音和弦”,而且都是大二度,并沒有突出音樂的緊張度,主要起潤飾線條的色彩作用。到第9小節才出現兩個三音和弦,加上旋律音,是兩個緊張度低的“五聲性和弦”,不包含半音和三全音,也起的是色彩作用,正好做了“芳草”的襯托。第11小節雖然出現了一個六音和弦,包含一個半音,沒有三全音,和聲緊張度有所增長。
第三樂句是全曲的高潮,和聲的緊張度也逐步增長,出現了包含兩個三全音,一個半音的五音和弦。而“路”字到達音樂最高點,這里用了一個全曲緊張度最高的九音和弦來襯托,這一和弦包含了九個不協和音程,緊張值猛增。之后,詩的第四聯和鋼琴尾聲,音高組織又回到以五聲為主的色彩,和聲緊張度降低,最后甚至出現調性因素,然而鋼琴和人聲的調性對置又使音樂保持了無調性風格,整個樂曲風格取得統一與諧調。
從和聲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羅忠镕在這個作品中,并不是刻意地強調十二音和音的緊張度,而是根據音樂的發展和布局,謹慎而節制的設計和聲的緊張值,使其與音樂自然貼合。在這首作品當中,我們也能明顯地感受到與中國古詩意境相合的五聲性色彩。
結 語
《涉江采芙蓉》這首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的現代作曲技法藝術歌曲,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十二音序列的手法,無論是旋律中的十二音設置,還是和聲中的十二音帶來的新奇緊張性,以及由此導致的調性分解,都是當時作曲技法上的大膽創新。而同時又能兼顧這首中國古詩的意境,在其中融入五聲性設置,使旋律與和聲都散發出濃濃的中國民族氣息,也使這首作品成為結構嚴謹、色彩新奇而樸素的新時代珍品!
[參 考 文 獻]
[1]鄭英烈.序列音樂寫作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劉涓涓.羅忠镕藝術歌曲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5.
[3]薛 瑾.羅忠镕的五聲性十二音其應用[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