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兩省為例,從歷史溯源、民族特色、發展與創新。這三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就個人角度出發談一些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并且以自己為例探析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事情。[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自信;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47-02
文化自信即中國的自信,因為它是四個自信中更基礎、更廣泛也更加深厚的自信。本人來自內蒙古自治區,自幼接觸的便是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相較云南省來說,民族種類數量會更豐富一些,但是從不同民族文化中找到文化自信的共性并發揚它,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道德經》講“上善若水”,雖說多解釋在為人處世方面,但萬事萬物多雷同,我們所尋求的共性不正如“水”這樣堅定又包容。同樣,在文化自信與文化強省建設上最不可或缺的也正是這兩種精神,堅定堅持與和諧容納。
一、歷史溯源
(一)云南省文化歷史發展背景云南,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云南各民族融合與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之后,行政建制和區劃同樣也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云南。歷史上爨氏據滇、六詔統一、元跨革囊直至建立民國政權和討袁護國。云南省經歷了歷史的變革、社會的變更以及人民的反抗,最終使得和平解放,建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歷史淵源
孕育草原文化的蒙古民族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稱。原為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在我國唐代史籍中稱為“蒙瓦”,《遼史》中稱為“萌古”。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成為諸多部落的共同名稱。據文獻記載,蒙古族屬于東胡系,是由室韋部落的一支發展而來。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后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和克魯倫河一帶。經過歷史的演變與發展,蒙古族人民擁有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擁有了獨特燦爛的民族文化,如今,中國境內共分布著五百多萬可愛的蒙古族人民,他們與各民族人民一起,為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做貢獻,并傳播著富有魅力的蒙古族文化。
二、當今文化強省建設
近期,臨近第四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本人有幸參與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的排演,在緊張有序的排練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民族文化特有的音樂與情感。第四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由文化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由文化部藝術司、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承辦,并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執行。將于2017 年9 月12日至22日在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等地舉辦。期間,將開
展西部交響樂團展演、名家講壇等一系列活動。中國西部交響周于2010年開始舉辦,迄今為止,已在重慶、寧夏、新疆舉辦3屆,集中展示了西部交響樂的優秀成果,提升了西部交響樂藝術水平,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了我國西部邊境地區文化建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本次中國西部交響樂周是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舉辦的一次重要的藝術活動,也是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重要部分。本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是參演樂團數量歷屆最多的。其中包括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包頭交響樂團、廣西交響樂團、重慶交響樂團、四川交響樂團、貴州歌舞劇交響樂團、昆明聶耳交響樂團、西藏愛樂樂團、陜西愛樂樂團、甘肅交響樂團、蘭州交響樂團、寧夏歌舞劇院交響樂團、新疆愛樂樂團等11個西部省(區、市)的13個交響樂團,參演藝術家超千人。其次是原創作品數量為歷屆最多。本屆交響樂周要求每個樂團至少演奏一首中國原創交響樂作品,這樣做對于新作品的傳播發揚起到重要作用,同樣作為一名作曲學習者,能夠在這樣的交響盛宴上聆聽到各地區各民族的優秀新作而深感榮幸。
在本屆西部交響樂周首次設立了“名家講壇”,邀請著名音樂家關峽、葉小鋼、王黎光、卞祖善等,從樂團管理、作曲、人才培養、指揮等方面為各地區西部交響樂團舉辦研討講座,以提升西部交響樂團的藝術創作和管理水平。最后也是首次打破主辦地一地界限,將“三進”演出的范圍從呼和浩特擴大到鄂爾多斯、包頭等周邊城市,改變了以往僅在一地舉辦活動的做法,真正做到了服務基層、文化惠民。第四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是全面展示我國西部地區交響樂藝術發展優秀成果,加強西部交響樂團的交流、學習和提高的重要活動,必將為營造全民欣賞交響樂藝術的濃厚氛圍,從而提升中國西部交響樂周品牌影響力,為推動我國西部地區交響樂事業的繁榮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
值得一提的便是2017 年9 月18日星期一晚,于內蒙古民族劇院聆聽到云南省昆明聶耳交響樂團的演奏,本人也有幸欣賞了這場成功的音樂會,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便是獨具云南省民族特色的現代管弦樂作品《哦然》。是由當代作曲家劉曉耕寫作。標題“哦然”是云南省少數民族景頗族在一場古老的即系活動中最響亮、最震撼的吶喊。管弦樂《哦然》力圖表達一種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回歸一種傳統的民族文化訴求。雄渾的男聲與管弦樂交織在一起,仿佛訴說著:跟著太陽的腳步走,總有光明在頭——哦然!哦然!哦然!作為一名音樂學習者看到內蒙古將音樂文化的發展放在文化建設首位,有幸感受到這樣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真的深感震撼。同樣,作為出生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更加深了我對民族文化發揚的責任感。當然關于文化強省建設除去音樂文化的發揚,就是特色民俗風俗的推廣,例如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草原文化是特有,一系列裙帶的美食、旅游經濟的帶動,也是提升生產力的強有力因素。而對于云南省來說,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民俗風情特色更是獨具一格。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多聲部民歌在云南省少數民族音樂的發揚與傳承起了重要作用。下面以羌族多聲部民歌為例,在云南省傳唱范圍較廣,均由二聲部構成,依據不同的歌唱場合和社會功能,可將其大體分為山歌、勞動歌、酒歌、風俗歌和舞歌五類。多聲部民歌雖有即興的成分,但在總體結構、調式、織體的安排上還是十分嚴謹的,所以多聲部民族音樂的推廣與流傳上是有規律可循的。羌族的民歌具有羌族人民與大自然共同呼吸的生活習俗,同樣作為群體勞動、婚禮、迎客等場所中必唱曲目之一 ,傳承了傳統的音樂形式,也是藏緬語族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的代表。多聲部民歌雖是即興,但不隨意,多聲部音樂與民歌的結合,使其具有一種畫面般的結構美,旋律的進行與歌詞的契合,構成了語言美。多聲部民歌在支聲的安排上有著嚴格進出的模式,這在無形中也規范、幫助各民族多聲部民歌的流傳與推廣。
多聲部民歌以一種立體的結構為人們呈現出該地域的特色,如能使其完整存在與發展,將對人們傳承民族文化起到重要影響。多聲部民歌的存在與發展需要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具有扎實的考察能力、記錄基礎、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擁有堅實的方法論做基礎,這才會更完整地推動多聲部民歌的發展。同樣,在今后的研究學習中,定會更加注重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傳承,扎根本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爭取在音樂本體研究學習中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結 語
本文圍繞文化強省建設并且以內蒙古自治區與云南省為例,結合查閱資料、切身體驗感受寫出了以上一些看法和建議,也希望作為一名音樂學習者的想法能夠給讀者一些小小的啟發。終歸呼吁,雖然無法要求每個人,但能做到管理自己,也是通過日漸提升的知識及感受,越來越加深民族責任感在內心的分量,無論小到家鄉大到祖國,不斷地去開拓、挖掘、弘揚屬于自己的本土本真文化特色,這樣做一定不會錯。最后感謝,感謝我所學習和體會到的一切,也感謝讀者,感謝聆聽。
[參 考 文 獻]
[1][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戰[M].周俊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王文光.云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概要[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3]趙宇飛.中國人的文化自信[M].貴陽:孔學堂書局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