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最重要載體之一的民族樂器,在千百年的民族遷徙與繁衍中無不高度凝練了廣西各民族的歷史、宗教、習俗乃至社會風貌,是極具代表的文化特征。時至今日,廣西少數民族樂器文化歷經了遠古神話傳說對生命終極關懷的意義,至農耕社會中長期扮演著祭祀神壇上通靈的法器角色,最終受到現代文明社會外來文化與經濟市場的全面沖擊,其祭祀功能被削弱,廣西少數民族樂器文化借由節慶市場經濟的助力逐漸演化出一條民族特色文化之路。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樂器;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071-03
一、各民族樂器分布
縱觀廣西各少數民族樂器,以現代樂器分類法加以縱向梳理,多以氣鳴樂器、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居多,如蘆笙(苗族、侗族、水族、瑤族)、銅鼓(壯族、瑤族等各族)、黃泥鼓(瑤族),尤其是氣鳴樂器,其品種數量與流行范圍均位居其他類樂器之首。而弦鳴樂器則僅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高文化生產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流傳和發展,如天琴(壯族)。另有主要發音體在演奏者聲帶的嗓鳴樂器,如田螺笛(壯族)、合歡簫(壯族)、竹膜管(侗族),是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分類的一大特色。
以民族分布對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加以橫向梳理,具有本民族特色樂器的民族集中在壯、苗、瑤、侗、京等民族,其他民族在多年的研究中未曾發現其使用的樂器與其他民族的樂器具有顯著差異,因此不做贅述。
壯族是廣西境內歷史最為悠久文化較為繁榮的一支族群,其民族樂器數量最多,門類齊全。不僅氣鳴樂器、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嗓鳴樂器品種繁多,連廣西境外傳入加以同化的一些弦鳴樂器也得到了較高程度的演化發展。
苗族樂器以竹管材質的氣鳴樂器為主,其樂器數量在廣西境內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瑤族民族特性粗獷善勇,他們的民族樂器也以鏗鏘、激越的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居多,奏打出昂揚不息的鼓點。
侗族與京族的樂器雖然數量不多,但極具民族特色。侗族樂器配套完善,如侗族琵琶、蘆笙的規格尺寸俱全,大中小各型號音色對應其使用的場合都有明確的章規,而京族的獨弦琴從樂器形制、發音原理到演奏風格均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印記。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曾被記載的民族樂器歷經多元文化的碰撞,正瀕臨消失,也有部分樂器得以改良和發展,以新面貌示人。
二、源流與功能性
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樣性的特質,是南方少數民族樂器發展史乃至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據考證,廣西少數民族樂器源流有三:1.西南少數民族原住民祖先創造,如生活在云南滇池以西的古駱越先民創造的銅鼓;2.中原漢族樂器傳入,如嗩吶等氣鳴類樂器;3.中原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樂器傳入。此類大多數集中于弦鳴樂器,與中原其他民族文獻記載中的同類樂器相比,廣西少數民族此類樂器從形制、結構、音色各方面均發展出了自己的特點,屬變體的仿造樂器。
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的社會文化功能性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社交活動中的作用。少數民族民風熱烈率真,青年男女借助樂器作為傳情達意媒介的情況比比皆是,如苗族的口弦、木葉,侗族的侗笛、侗琵琶,瑤族的床頭琴等,阿哥阿妹們將自己內心細膩的情愫借由樂器優美的音色傳遞而出,尋覓到心心相印的愛人。一些樂器也成為情投意合的情侶之間的愛情信物。
2.宗教祭祀中的作用。宗教祭祀在少數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產力低下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中,從巫術派生而出的巫教與道教成為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信仰的主流,盤瑤的“盤王舞”、壯族的“布洛陀”、毛南族的“還愿”、壯漢族的“跳嶺頭”以及茶山瑤的“戒度”“做洪門”等祭祀樂舞儀式,基本是巫教與道教合流的產物。師公們供奉的神及儀式也基本相似。
3.節慶中的作用。每逢喜慶豐收、逢年過節、婚葬喜喪、喬遷高升等特殊的日子里,那些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的體鳴、膜鳴、氣鳴類樂器便派上了用場。在壯、苗、侗、瑤等民族聚居村落中,各種傳統節慶、體育賽事等都少不了銅鼓、歌舞等節目來助興,人們喜歡將樂器作為歌舞的道具之一以增加表演熱烈的氛圍,蘆笙、長鼓、黃泥鼓等樂器經常出現在民族歌舞表演中,被表演者攜帶在身上邊舞蹈邊演奏。
隨著二十一世紀社會結構的轉型,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來文化的全面沖擊,廣西少數民族樂器“以生命作為母題”的功能性在大幅度削弱,其逐漸由“對生命作為終極關懷”的巫術、祭祀中扮演“禮器”“法器”這一角色轉化為更具市場經濟效益的“文化符號”,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在節慶中的作用逐漸成為其功能性的主導。
三、節慶中的少數民族樂器
素有“歌海”之稱的廣西境內每年都會舉辦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慶,據統計有數以百計之多,在這些載歌載舞、人聲鼎沸的場面里往往都少不了民族樂器的身影。
最為著名的“三月三歌圩”原是壯族每年數次定期舉行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米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可持續二至三天。在歌圩中,各村的小伙子會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比賽往往通宵達旦。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
侗族“多耶”節歷史悠久。“多耶”侗語的意思是“踏歌起舞”,是侗族的集體歌舞,參加者需手拉手圍成一圈,和著蘆笙的伴奏,跟著領唱的節奏邊唱邊舞。每年農歷正月初八,侗族群眾還會慶祝一年一度的傳統織布節,進行民俗風情展示、蘆笙踩堂、傳統敬薩、吃百家宴等精彩活動。此外,苗族的“跳坡節”“拉鼓節”,瑤族的“達努節”“盤王節”,京族的“唱哈節”等節慶活動,配合著各色民族樂器的演奏匯聚著獨特多彩的服飾、音樂、舞蹈、美食、體育等元素,是一場民族民俗文化的盛宴。
如今,的廣西少數民族節慶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導下,廣西誕生了眾多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重要節慶會展品牌:如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博覽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三月三文化旅游節、河池壯族銅鼓民歌藝術節、金秀瑤族長鼓藝術節、田陽布洛陀文化節、融水蘆笙斗馬節等等,曾經瀕臨消失的廣西少數民族樂器在這些節慶會展上煥發出新的生機。將文化資源優勢合理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民族文化的共贏,廣西少數民族樂器文化借由節慶市場經濟的助力逐漸演化出一條民族特色文化之路。
[參 考 文 獻]
[1]高敏.人類學視野中的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研究[J].中國音樂,2004(03).
[2] 高敏.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與祭祀樂舞[J].中國音樂,2005(03).
[3] 丁智才.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4(06).
[4] 覃振鋒.廣西節慶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8(04).
[5] 龍符.壯族銅鼓的歷史文化內涵[J].文山學院學報,2005(0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