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舞又被稱為“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它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起步,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在五十多年的歲月里,它已經形成了一套趨于成熟的中華民族自己的、獨立的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而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當中,技術技巧作為一個舞蹈語匯,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從現今古典舞劇目當中技術技巧的高頻率運用可以看出,如今的古典舞技術技巧正走在高精尖發展的道路上。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起源;古典舞劇目;技術技巧運用
[中圖分類號]J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116-02
一、中國古典舞的起源
我國舞蹈中的古典舞起源于20個世紀50年代,其發展根源就是我國的民族舞,各個時代的舞蹈家們在傳統民族舞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提煉和發展,經過與人文、時代以及其他因素的長期融合過程,這個具有古典特色的舞蹈逐漸形成。由于古典舞的本質屬性中就有戲曲的因素,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脫離戲曲的影響,因此可以看作是舞蹈和戲曲的共同產物,也被人稱為“戲曲舞蹈”。但要注意其與“戲曲”和“舞蹈”間的差別,古典舞雖去掉了傳統戲曲中“唱”“念”的重要部分,但仍將戲曲中的大部分原態保留了下來,并且其對角色的表現風格比較鮮明。因此古典舞的基礎包括武術和戲曲,并在演繹間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瑰寶。
古典舞是古代舞蹈、戲曲舞蹈以及中國幾千年來傳統舞蹈在現代舞臺上的重現和復蘇,在以傳統武術、民族舞、戲曲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國外芭蕾舞等優秀現代舞種的長處,以傳統美學的審美為思想原則,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在長期融合、提煉過程中發展成為一個能與芭蕾舞、現代舞等相較的嶄新的舞蹈種類,是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藝術品。
二、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形成與訓練
1.技術技巧的形成
古典舞中的技術技巧的形成,借鑒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參照和取于中國的戲曲,在戲曲里面,它的一些動作又如舞蹈,所以就很自然地可以抽取出來,為中國古典舞提供資源。在古典舞基訓的課堂中,技術技巧的訓練占了絕大部分的訓練,以軀干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國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術技巧的重要環節。由于中國古典舞對頭、頸、肩、胸、腰、髖、上肢、下肢各個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較高,在要求軟開的技巧基礎上還要求舞蹈演員具備一定的力量條件,因此剛柔并濟是中國古典舞對舞蹈演員素質能力需要的特點和訓練上追求的目標。
2.技術技巧的訓練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功訓練不僅是中國古典舞的一門核心課程,它的訓練內容豐富,運動節奏主要表現為點線相結合的特點,在動作內在的節奏上抑揚頓挫、剛柔相濟、吞吐自如。另外,作為中華民族極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流暢線條的組合,更代表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一種文化底蘊。所以,在古典舞的課堂中學到的最多的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們族人自己的東西。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舞者在排練廳里所付出的點點滴滴,而這些訓練當中最重要的就要數基本功訓練,在基本功訓練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技術技巧部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技術技巧訓練課程。
3.技術技巧組合在課堂中訓練中的目的
對于每一名專業舞者來說,基本功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組合課的開設,是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在教學上的合乎規律的發展。所以在中國古典舞當中基訓課是很重要的,如果想要跳好一個舞蹈作品,重要的是要理解這個作品里的人物角色,用情感貫穿整個舞蹈,去感染自己,感染觀眾。然而這些還不夠,不僅僅要有吸引人的表演力,還要有扎實的功底,否則,就算再美的一個舞蹈都會覺得缺點什么,不夠完整。我們最先掌握和學習的就是基本功的練習,底子打好,學扎實,才可以進行下一步身韻的練習,身韻在古典中也一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個舞蹈里面只有跳轉翻等技巧,那就不能稱它是舞蹈,但是如果融入舞者的韻律和靈魂用心去完成的話,才可稱為一個作品。所以只有兩者巧妙地相結合在一起,那才會有一個舞蹈的產生。下面我就詳細地說說自己對基本功訓練這一大體系的認識。
基礎訓練是每一名學習舞蹈的學生進行專業訓練的第一步,從最基礎的地面練習到把桿練習直到最后脫離把桿的中間訓練,每一步都必須扎實地掌握和完成,所有的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首先從我們剛開始學習舞蹈的時候從地面的練習做起,第一次接觸古典舞的學習者由于對舞蹈比較陌生,因而在動作理解的程度上與熟悉者產生差別,對古典舞比較熟悉的學員可能理解更快、更深入,而沒有接觸過的學員可能理解得比較慢。除此之外不同學員的身體素質不同也會造成學習效果的不同。我們常說的柔韌性、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軟度和開度就是在舞蹈中學員的專業素養,教育者要重視學員自身條件的差異性,在課上盡量通過差別性的教學方法使各個學員都盡快地達到“開、軟、直、繃”的基本要求,從而才能進一步掌握更靈活、更有難度的舞蹈技巧。那么我就分享一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總結的經驗:一是達到了“開、軟、直、繃”的基礎條件后,要利用這四者之間的關系,通過相互促進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其中“直”和“繃”我們又稱為“立背”“繃腳”“直膝”;二就是解決踝關節的柔韌性方面;三是保證學員自身穩定性與控制能力,在平時訓練中要加強自己柔韌度的訓練,同時重視“開背”等各部位的“外開”訓練;四是在做好基礎訓練的前提下重視輔助訓練,通過輔助訓練幫助學員實現“協調性”和“靈活性”的迅速提升。優秀的舞蹈演員必須具備詮釋舞蹈角色的能力,穩定性和控制性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學員必須還要具備高度的靈活度和優美且迅速的空中舞姿,所以這些訓練對一名舞蹈演員來說是很重要的。最后就是舞蹈演員的基本功——彈跳力,彈跳力的力度基礎是舞蹈演員對地面的推力,也稱之為蹲力,這是優秀的舞蹈演員具備良好彈跳能力的重要基礎,這又回到了最初的所有訓練。以上就是我對古典基本功訓練的認識,下面我想詳細地說一下古典舞技術技巧訓練的特點與作用。
三、跳、轉、翻在中國古典舞中所起到的作用與特點
1.“跳”在中國古典舞中的特點與作用
在中國古典舞中的“跳”實際上是芭蕾舞和中國戲曲的結合,強調芭蕾舞中跳躍動作與傳統戲曲中跳躍技巧的結合,不僅要求“高”,更要求具備“輕”和“飄”的視覺效果。“飄”強調跳躍的時候依靠腰和胯向上帶動的力量來帶動整個身體,使整個身體都能留在空中;“輕”強調落地動作輕盈,要在無聲無息間自然落地;“高”強調盡可能提高跳躍高度的同時保證姿勢的優美。
2.“轉”在中國古典舞中的特點與作用
中國古典舞中的旋轉在經過與芭蕾舞的融合后,不僅保持了芭蕾舞中旋轉的基本姿態,還創造性地將“旋轉”分化成了“直立、擰身、仰身、俯身”四種。 其中“擰”和“傾”的動作形態已經發展為古典舞中的特色,與芭蕾舞中的旋轉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在古典舞中強調的旋轉是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芭蕾舞中的旋轉多是直立、延伸且舒展的,而古典舞中的旋轉是芭蕾舞與中國戲曲結合的產物,在直立旋轉的基礎上增加了以身體形態的變化為支撐的特點,因此這就使古典舞具備了流動性和復合型突出的特點。
3.“翻”在中國古典舞中的特點與作用
“翻身”是我國戲曲藝術中常用到的動作技巧,也是中國傳統舞蹈中傳承下來的精彩動作,因此也被稱為中國國粹的精華,我國古典舞中的“翻身”在國際上是任何民族和國家都無法超越的藝術表現形態。古典舞中的翻身有男女之分,男性翻身動作主要強調大幅度的整體翻轉,可由單子的翻轉發展為連續多個的復合翻轉,使動作的可觀賞性更強;女性翻身動作更多的是指以腰部為軸,以手臂走圓的軌跡,從而使身體在傾斜的狀態下動作保持連貫,始終表現“擰、仰、附、旁提”的姿態。因此我國古典舞中的翻身不僅技巧性強,且種類多變,凝結了數代中國舞師智慧的結晶。因此在課上對學生的教育不應僅限于舞蹈基礎、技巧的培養,更多的是對“人”的教育過程,我們教育的舞蹈演員首先應具備“人”的情感,否則和舞蹈機器沒有什么差別。很多學員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舞蹈技巧,而弱化了舞蹈形式和感情的表現,沒有領會到傳統舞者的“匠人”精神。尤其是面對高難度動作時,很多學員對技巧的過度傾向就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僅僅達到了對技巧的要求,沒有實現對舞蹈人物情感的表達和刻畫。而對人物的表達恰恰是舞蹈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形態、眼神與情感對人物進行塑造也是長期以來舞蹈大師所追求的境界。因此,在平時的舞蹈教學中應重視對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使舞蹈的人文意識表現得更強烈。我們通過開設組合課的形式,對這一部分加以繼承,這是建立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長遠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最終目標是要建立區別于西方的、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的舞蹈學派。舞蹈,藝術的一種。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對人類崇高生命的禮贊。直觀地表達人類的生命意識,從五十年代至今,中國古典舞在不斷地進步,技術技巧的訓練與運用也越來越完善,更多的舞者還在用汗水拼搏著明天。中國古典舞在發展過程中雖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仍舊面臨一些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繼承優秀部分,并積極發現問題進而不斷改正,使中國古典舞更完美、更有韻味。
[參 考 文 獻]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金秋.舞蹈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羅斌,陳琳琳,高思遠,曹寧,高珊.舞蹈鑒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