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萬物互聯的理念和思維漸漸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并大范圍地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融入互聯網的理念,或許能夠為高校鋼琴教師帶來新機遇。故此,本文將通過分析現今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現狀,闡述“互聯網+”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應用方式,意在推動我國高校鋼琴課程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鋼琴藝術修養。
[關鍵詞]互聯網+;鋼琴教學;重要性;現實應用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034-02
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技術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1]。在這個時代眾多手機軟件、APP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致使現代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型的自媒體。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對于高校的教學來說,如果教師不能趨利避害,將互聯網技術合理地引用到課堂中來,就會收到不良的效果,致使學生在課堂中沉迷于互聯網之中,影響學習效果。故此,高校教師應當積極利用QQ、微信等新媒體,采取科學、行之有效的方式,使互聯網+的理念融入到鋼琴課程之中,相信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鋼琴的學習熱情,還會大大提高鋼琴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高校鋼琴的教學現狀
鋼琴作為一種比較高雅、昂貴的樂器,大多數的高校學生從小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鋼琴教育,致使其鋼琴學習基礎薄弱,進而導致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2]。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的鋼琴專業素養參差不齊
前面提到過,高校的學生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鋼琴學習。故此,我們不難發現在一堂鋼琴課中,學生的鋼琴基礎總是不盡相同的。少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或者從小就進行過系統的鋼琴學習,這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鋼琴基礎[3]。但大部分高校學生對于鋼琴只有最粗淺的了解,更有甚者連鋼琴都沒摸過。這種鋼琴素養參差不齊的班級在我國高校鋼琴教學課堂中十分普遍,從而為鋼琴教學帶來巨大的難度。
2.鋼琴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雖然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理念正逐年深入,但免不了一些高校因為受到場地、資金等因素的限制,致使眾多高校開設的鋼琴課堂存在諸多基礎設施的問題,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4]。對于高校的鋼琴教學來說,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鋼琴彈奏水平與音樂素養,筆者認為增加人均鋼琴數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保證了教學設施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切實提高鋼琴的教學水平。
3.鋼琴課程的開展時間不足
對于高校的普通學生來說,鋼琴課程一般都是作為選修課而存在。但對于鋼琴學習來說,學生只有通過勤加練習和老師的認真輔導等,才能獲得優秀的鋼琴技能。但在現實中,很多院校鋼琴課程一周往往只有一節課的學習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想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鋼琴技能與相關知識,毫無疑問,對于高校的鋼琴教師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考驗。
二、“互聯網+”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有效性
“互聯網+”這一新型理念,在我國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5]首次被提出。經李克強總理報告指出:“互聯網+,實質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是指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與集成作用,并將互聯網+這一創新成果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隨著報告的發布,“互聯網+”這一新型的經濟形態被廣泛運用于我國的各行各業之中,致使互聯網技術更加貼近于我們的生活。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將“互聯網+”這一模式運用到高校的鋼琴教學之中,能夠對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卓越的推動作用。
1.高校學生對于互聯網技術接受程度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對于互聯網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6]。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互聯網用戶的規模就已經到達了7億人,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我國的社交網絡用戶。由此能夠看出我國互聯網用戶的基數很大,然而在如此龐大的用戶之中,又以青少年學生為主。青少年與高校學生因為年齡小、好奇心重、對于新事物接受程度高,故此能夠更好地玩轉互聯網技術。
2.互聯網包羅萬象,信息全面
互聯網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還能為大量的信息提供傳播媒介。社交軟件和各類APP都包含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信息[7]。在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之中,學生要想要提高自身的鋼琴技能,就不得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者是通過上課聽講等方式,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但如果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鋼琴學習之中,學生就可以下載相關的手機軟件,學習軟件上面的相關知識,抑或是通過網絡搜索引擎,搜索相關視頻或知識,從而獲取相關技能與知識。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鋼琴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鋼琴技藝,還能減少教師的教學壓力。
互聯網時代,鋼琴教師應當擺脫學生鋼琴水平參差不齊,鋼琴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與教學時長不夠的鋼琴教學困境,積極將“互聯網+”模式融入到鋼琴教學之中,并做好相關引導工作,促使學生能夠依托互聯網,主動學習鋼琴的相關技能與知識,從根本上提高高校鋼琴教學的水平。
三、“互聯網+”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1.依托“互聯網+”,賞析大師作品
鋼琴藝術是一門高雅、富有吸引力的藝術品類,鋼琴藝術經過了長久時間的沉淀,誕生出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既有肖邦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浪漫主義樂曲,也有貝多芬深邃厚重的古典主義樂曲。正是因為有這些豐富多彩的優秀樂曲存在,使鋼琴藝術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新時期,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這些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傳播媒介,從而幫助學生通過互聯網,找到相關的名家視頻,進行賞析與學習,可以說正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才為學生學習相關優秀作品的精髓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作業的方式,促使學生在課后主動去賞析大師的作品,或者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主動播放相關的優秀作品,并為學生進行講解,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豐富的鋼琴知識,還能使學生進一步開拓自己的音樂眼界與鋼琴藝術修養。
2.利用QQ、微信群,進行分組學習
通過研究發現,在鋼琴教學課堂中,同樣一個班的學生鋼琴水平總是參差不齊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通常都會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即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將幾個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并在每一個小組之中安排一位鋼琴基礎較好的學生充當組長之職。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方便教師進行管理,還能充分利用學生之間親密無間的同學關系,使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夠互助學習,促使小組成員的鋼琴水平能夠穩步得到提升。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之中引入互聯網技術,能夠進一步推進小組成員的鋼琴水平。例如,鋼琴教師可以創建相關的鋼琴學習QQ群,將其作為加強小組學習的手段。在這些鋼琴學習群中,學生可以自主設置群主,當然最好能夠將群中鋼琴水平較高的人作為學習群的管理者,以此來幫助學生在課外也能夠互相督促學習,分享相關的問題,討論相關的學習經驗。另外,依托線上的學習群,組織相關的線下活動,筆者認為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學習小組在線上組織人員,共同去觀看線下的音樂會,并在此過程中成員能夠積極分享自己的心得,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小組成員之間變得更加親密無間,還能使小組成員能夠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來豐富自身的鋼琴藝術修養與提高鋼琴彈奏水平。
3.利用相關鋼琴APP,強化教學效果
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曾經說過:“練習是偉大的魔術師,他使得看起來無法演奏的樂曲得以演奏,并使其變得更加得心應手。”我們不難看出充分的練習對于鋼琴學習的重要性。在現實中,眾多高校鋼琴課堂的開展,受基礎設施建設不全面與課時不夠的影響,學生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不能進行充足的鋼琴彈奏訓練,使鋼琴彈奏水平始終達不到理想的水平。但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學生進行課外的鋼琴訓練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下載相關的鋼琴學習軟件或者是鋼琴練習的APP,這些鋼琴學習APP雖與真實的鋼琴練習有明顯的差距,但是給學生熟悉熟悉鍵位還是可以的[8]。具體的鋼琴學習軟件有“完美鋼琴”與“鋼琴輕松練”等,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這類相關軟件更是層出不窮,設計的效果也不盡相同,需要學生進行甄別,選擇下載一些可操作性強、綠色安全、適合自己的鋼琴學習軟件。學生在課外時間,通過鋼琴學習軟件進行鋼琴練習,既能熟悉彈奏的手法與鍵位,還能在練習過程中,點燃學習熱情,進而進一步提高鋼琴藝術素養。
我們不難發現,高校在開展鋼琴教學時,總會受到學生鋼琴技能參差不齊、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與學生學習課時不足等不良因素的影響,使高校的鋼琴教學水平不盡如人意。針對此種狀況,鋼琴教師以及相關人員可以緊緊依托“互聯網+”的模式,通過互聯網開展大師作品欣賞與創立網上學習小組等活動,同時教師應當注重對于學生的正確引導,促使學生能夠主動依托互聯網技術,下載相關健康有效的學習軟件進行輔助學習,進而提高其鋼琴學習效果,激發鋼琴學習興趣。最后,筆者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能夠從根本上提升高校鋼琴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鋼琴藝術修養。
[參 考 文 獻]
[1]許雯雯.鋼琴四手聯彈和雙鋼琴表演形式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時空,2016(04):139—140.
[2]向穎.淺談民族鋼琴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6(21):189.
[3]蔡云凌,劉冬昕.談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16(01):110.
[4]馬克實,王鯤.新型教學模式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6(16):54—55.
[5]王小俠.雙鋼琴教學在高校鋼琴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黃河之聲,2016(05):56.
[6]吳研.翻轉課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6(12):106—107.
[7]丁雪.自媒體平臺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7(07):184.
[8]周紅生.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6(15):184.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