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祁劇是地方傳統(tǒng)的戲劇之一,湖南的零陵、懷化、邵陽、衡陽等地區(qū)皆有分布。在2008年被評選為我國的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劇有著豐富的音樂形式,尤其小調的演唱在祁劇中極為豐富。因此,本文對祁劇中的民間小調進行初探,首先理順了祁劇的歷史來源,而后對祁劇中的小調進行分類闡述。然后通過對比和作品分析尋找祁劇中的戲曲音樂與民間小調的運用。希望通過本研究,可以找到民間小調對于祁劇古往今來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祁劇;民間小調;特點;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019-04
[收稿日期]2018-09-01
[作者簡介]黃華麗(1959— ),女,湖南蘭山人,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唐思涵(1996— ),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本科學生。(永州 425199)
一、祁劇中民間小調的背景研究
祁劇是我國的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弋陽腔,是明初傳入祁陽后與地方藝術相融合,經過藝人長期的演繹和改造而形成的。
(一)祁劇中民間小調的來源
祁劇中的民間小調是在祁劇的基礎上融合了地方語言曲調發(fā)展而來的,如祁陽小調,流行于湖南祁陽并分布到了祁東、零陵、東安、邵陽、道縣等地,是有詞有曲、詞曲結合、結構完整、唱詞講究、曲調優(yōu)美、風味濃郁、曲目豐富、雅俗共賞的民間小調,是全國幾百個地方曲藝品種之一。祁陽小調是在祁陽山歌、燈調等地方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隨著歷代藝人的傳唱,不斷改進,逐步形成了以唱為主、唱中有說、說唱結合、生動活潑的民間曲藝形式。
祁劇中的民間小調歷史久遠,據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藝人的介紹,大約在明清之際,群眾中就已廣為傳唱祁陽小調了。選自《祁陽縣舊志》卷之二十二。“上元,城市,自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每夜張燈大門,有魚龍猊,采茶諸戲金鼓炮竹,喧嗔午夜不禁。”文中所述“采茶諸戲”,就是指的花燈小調等節(jié)目;又據光緒二年(1816)嵇有慶序的《風俗》中也對祁陽一帶小調演唱的情況做過記述:選自嵇有慶《零陵縣志》卷五《風俗》。“或臘冬、擇子弟教俗曲,屆期隨龍燈遠涉,拜親戚,聯家族演戲留款多至五六十席,則費頗繁矣”。
文中描述了祁陽、零陵一帶(它們是相鄰的縣),過去每年冬天,農村各地就有不少愛唱小調的人一起學唱,配合龍燈到各地演唱,非常頻繁,頗受群眾歡迎。據民國二十年(1931)出版的《湖南各縣風俗調查筆記》載:“新寧,最喜演戲,動費千元不惜,但只喜祁陽歌曲。”以上史料足以說明祁劇小調的歷史悠遠、流傳之廣、群眾之喜愛、風格之獨特,常唱之不歇。
(二)祁劇中民間小調的特點
人們經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每個人由于長期生活在本地區(qū),一直受到當地的藝術形式和生活的影響(民間小調本身就是出自當地百姓的生活),一旦突然看到和感受到了別的地區(qū)不同的風土人情和藝術表現形式,就會覺得十分新奇并開闊眼界。因為對原先的感覺和藝術表達形式已經習慣了,突然遇到了全新的方法和風格,會有完全不同的思路和體驗。因此當地百姓的民俗色彩是藝術感染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小調的意義便在于此,民間小調極富樸實醇厚又活潑明快的特點。這是因為祁陽當地的自然條件及生活方式孕育而成的獨有當地人的性格、氣質和方言與生活方式等有顯著的相關性。從“俗尚弦歌”到明清的胯調、俗曲,不難發(fā)現,祁陽小調就像是來自古代的“說唱”,通過調子獨有的特點和歌詞,形成十分豐富有趣的音樂體。
而在調式方面則非常多樣化,其中的宮商徵羽四個調是主要調式。徵調是最常用的,其次是宮調與羽調。在轉調上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樂句和樂段分得并不清晰,有相似性,曲調十分優(yōu)美,有種朦朧感。祁劇的主要唱腔有高腔、彈腔、昆腔三種,而本文所研究的安慶調、補缸調、漁鼓調等民間小調是融入了祁劇的聲腔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地方小調。
二、祁劇中的民間小調的風格解讀
祁劇音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滲透了很多的地方民間小調,有江蘇的《孟江女》,秦腔的風格“秦來歌”,北方傳來的“韃子歌”,南方宜昌傳來的“漁鼓調”,以及祁陽的“補缸調”等這些民間小調有直接引用和進行改編的演唱形式。
(一)秦來歌
秦來歌這一特色的演唱風格,是融合了秦腔而形成的彈腔,秦腔的表演者表演時追求大幅度動作夸張。演唱時聲音特別大,講究聲音大過天,秦腔的演奏者們私下也是說秦腔一吼才能解饞,它的演出風格有“拴箍桶”“撒花子”“耍椅把”“弄棍架”“剃毛蓋”“變秦臉”“秒換衣”“上揣火”等許多藝人們之間獨特的表演技巧。秦來歌則是運用這種唱腔形成的民間小調,又與祁劇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耳目一新又充滿特色的感覺。
在祁劇中,秦來歌小調的出現是在清康熙后秦腔被祁劇融合后而廣為流傳的,尤其是作品《楊家將》中,很多表現悲傷痛苦的情感都是用了這一小調。而在秦來歌小調逐漸被使用廣泛后,祁劇也進入了以彈腔為主導的大戲種時代。
(二)韃子歌
韃子歌是由北方傳來的韃子秧歌演變而來。模仿其曲風中“韃子”滿族人的豪邁又粗魯的風格。在歌曲用調和節(jié)奏上規(guī)律鮮明,代入感強。
全譜46小節(jié),五五拍,節(jié)奏較均勻,主旋律為傳統(tǒng)韃子秧歌變體而來。歌詞大多有“啊、喂”等嘆詞尾音。歌調都是第一人稱,大多是敘事和贊美生活及人物等。很多時候采用祁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唱調呼吸較短,適合聲音嘹亮的男性演唱,曲風豪邁。
韃子歌小調的傳承是祁劇在融合彈腔的時候出現的一種比較流傳的小調使用方式。在祁劇的發(fā)展中,類似《黃飛虎反關》《湘江會》《吳漢殺妻》等類型的作品都會用到韃子歌的曲調。
(三)漁鼓調
清朝末年時期,隨著宜昌開始通商,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宜昌地區(qū),仙桃一帶的漁鼓表演家門手捧漁鼓、云板在宜昌的各個地方開始演唱,百姓之間甚是喜愛,直到民國初年的時候完成了改造,成為一種地方特色。漁鼓調以說唱為主要手段快嘴寫景,傾訴自己或者描述別人的情感,表達故事情節(jié),表現某個人物形象。漁鼓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隨時隨地可以表演,可以即興開始演唱。漁鼓藝人們融合自己當地的特色,即興說唱。
擅長用漁鼓調來演唱的演員有楊愛萍,她能歌善舞,就是細微的感情變化也會從臉上表現出來,這位著名的演員在演唱《水滸傳》《封神榜》《西游記》等長篇漁鼓時,故事按漁鼓的特點,有增有減,第三人稱敘事時,就用漁鼓調道情。唱祁劇時,高、昆、彈都用;調情則唱祁劇安春調,演出效果頗佳。祁劇對漁鼓戲的影響之大,是多方面的。漁鼓調的唱腔、表演、伴唱等表演形式非常獨特,不僅具有很高的美學和研究價值,也為祁劇的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漁鼓調的唱腔主要沿用了祁劇中的高腔,它的藝術特征為旋律高亢、明快、跳動,常表現為五度至十二度的旋法跳進,使唱腔靈活變化,增加歌曲的靈動性,在戲曲劇種中極為獨特。
在祁劇中運用了漁鼓調的代表作品有《珍珠塔》《頌黨恩》等。《珍珠塔》運用了祁劇高腔的表演方法,使歌曲旋律更加富有變化性,更加靈動。歌曲前奏及間奏的伴奏樂器均為漁鼓,使歌曲節(jié)奏更加跳動鮮明。歌曲主要旋律音圍繞la,do,mi,sol展開,偶有出現偏音變宮,屬于民族六聲調式加變宮,同時漁鼓調也是祁劇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曲調。
(四)安春
安春又名“安慶調”,分男女兩個系,屬于徽調中的吹腔,吹腔與昆腔都是安慶調的主要聲腔,在祁劇中運用廣泛。在樂器伴奏方面,吹腔與昆腔都是用笛子伴奏,不同之處是昆腔在連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間的唱腔中段處沒有器樂伴奏,而吹腔在中段處有器樂伴奏。你可以聽《販馬記》的唱腔音樂,總是相似的幾種腔調反復來回地放,旋律較為經典。京劇中的很多技法是由吹腔發(fā)展變化來的,吹腔是板腔體的老祖宗,后來吹腔的器樂伴奏多改用胡琴伴奏了。
祁劇中運用了安慶調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荷珠進府》(安慶二流金鳳小姐唱)該小調旋律為4/1拍,主要旋律為35612,前兩個小節(jié)反復演唱。樂句結束音基本在5上,歌詞旋律敘事,曲調激昂,表達出了荷珠憤怒的情緒。其中《辰州打擂》的聲腔為昆腔,演唱劇目時講究歌曲與舞蹈相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七句半》(市嚴府婉玉唱)的伴奏樂器為嗩吶,主要的旋律音為5653 2532,屬于民族五聲調式,曲中出現較多的節(jié)奏型為四個十六,節(jié)奏明快。祁劇中所使用的聲腔,早期以雜腔小調和高腔為主,如吹腔《安春調》《七句半》《打櫻桃》,地方小調《勸酒調》《鄉(xiāng)里婆進城》,時尚小調《滿江紅》《銀紐絲》等都屬于雜腔小調,是流傳在湖南一帶的時調和地方小調,這些地方小調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格,多在祁劇的彈腔戲中被當作插曲使用,也極大地豐富了祁劇的唱腔種類、表演劇目和藝術表演形式。
在《祁劇小調音樂集成》一書中記錄了安春調的兩段曲譜。安春分男、女兩個曲調,男安春為17個小節(jié),女安春為19個小節(jié),旋律比男安春略長。兩首小調在樂句方面,2532與2352是典型男安春使用的旋律句式,而女安春節(jié)奏變短,253、535、165是常用的句式。兩者相似之處為節(jié)奏都慣用二八節(jié)奏型。旋律較為舒緩、抒情,音符都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男女安春都是4/4拍,曲式方面,安春都是一部(小調),一般都有一次或者兩次的回旋,曲調來回演唱,主題也較為鮮明,具有祁劇吹腔的特點。
(五)補缸調
補缸調又稱瑣拿調,明代學者王祈《三才圖會》作《鎖奈》,是當時明清曲目中的重要曲牌。瑣拿調是由我國一種很著名的樂器——嗩吶所演奏。這種曲調在明清時期不經常錄制,在很多的歷史記載中比較多。補缸調在流傳中曲調繁雜多變,但是曲風輕快活潑,在當時表演中極富表現力和可塑性,深受人們的喜愛。
作為一個特別富有鮮明個性的曲牌,補缸調從我國的民間流傳到了全國各處,成為我國民間重要的曲牌,在清明戲曲和曲藝音樂中身份的運用廣泛,屢見不鮮。而在補缸調曲調方面,一共14小節(jié),相對簡約。主要的體現旋律為61653235,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兩拍,節(jié)奏很明快。曲風非常活潑輕快。第一行(一共四行)是主旋律,二、三行小擴充,最后一行結尾。樂句以3個小節(jié)為一個單位循環(huán)出現。大多是12532/61653235,幾種旋律延伸。在祁劇中用到了補缸調的作品有《臘梅從良》《王大娘補缸》等,具有祁劇高腔一人唱眾人和的特點。
三、民間小調在祁劇中的作用
戲劇音樂是我國的國粹,它來自民間,滲透了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有著我國民族大眾的審美情操,雖然祁劇滲透了東西南北的小調特色,現在的探索也有足跡可尋,但祁劇的本色還是無法被撼動。
(一)烘托主題氣氛
1.歡快情緒
祁劇中民間小調的種類豐富,各類小調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在祁劇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如《漁鼓調》類曲調節(jié)奏明快,曲調風格大多帶有詼諧幽默的特色。大多數都是吟唱的曲調,比如叫賣調就屬于此類小調。這是小調在實際運用中較強的一類,人們常在日常生活應景編唱,曲調節(jié)奏較為歡快。在祁劇中表演活潑歡樂的劇目時,就運用此類小調的演唱風格,增加藝術的表現力。
2.抒情情緒
《孟姜女小調》節(jié)奏變化豐富,它的藝術形態(tài)比現在的吟唱曲調成熟,樂段結構比較完整,節(jié)拍也是比較規(guī)范的,此類小調的運用能使演唱曲目更具感染力,在祁劇中演唱抒情類劇目時常用孟姜女小調。
3.敘事作用
如安慶調,結構嚴謹,旋律規(guī)范,唱詞考究。一般用笛子伴奏來演唱,所屬吹腔,因為可以彈性變化,常被地方戲曲吸收為曲牌。旋律曲調敘事性強,此類小調故事情節(jié)豐富,曲調婉轉抒情,具有烘托主題氣氛的作用。
(二)豐富祁劇唱腔種類
祁劇兼有3種聲腔,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兩大流派,它的舞臺語言均統(tǒng)一使用祁陽地方話。演唱的時候由鼓師幫著一塊唱,另一個流派用嗩吶幫著唱,它的聲調一般高亢激揚。祁劇的劇目有很多種,曲牌十分豐富,是以幫著唱為主的多聲道的湖南大曲牌。以上研究的祁劇中各類民間小調,在表演時經常運用祁劇的唱腔演唱。但由于各類小調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不同,使這些小調在曲調風格上融入了地方性的民俗特征,唱腔也會有細微的變化,在不同的地區(qū)有各自的特點。小調的運用在祁劇中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在眾多具備獨立特點的民間小調的出現和融合下,讓它原本的唱腔在原先的基礎上有了更加豐富的分類。
總而言之,民間小調是構建祁劇與現代音樂元素的橋梁和傳承載體。從傳承角度上講,民間小調的出現是發(fā)生在祁劇原始曲目之后的,但是隨著民間小調的滲透,作品被民間愛好者和工作者不斷地規(guī)劃和改善,形成了具有類似現代音樂中的“口水歌”的概念,但同時在藝術形式上又具備極高的民俗地域特點和獨有的藝術風格,很好地保留住其曲風的特點和情感與文化傳承,又可以結合不同的劇目、環(huán)境、使用程度的需要進行改編。因為一個劇種所要傳承的內容體系十分龐雜,且因為過去錄音、視頻等文件保留技術并不發(fā)達,如何傳承和保留這一劇種,成為民間小調所需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從橋梁因素來說,藝術的傳承依舊需要與時俱進,如果使用太過煩瑣和嚴禁的音樂曲制,將會很大程度地限制創(chuàng)意的衍生和突破,而民間小調可以憑借其簡單的結構和豐富的品類來彌補這一問題,哪怕是現代音樂,也可以簡單地引用其旋律,快速地進行全新的創(chuàng)作。同時,由于其民間小調的曲牌都有明確的出處說明,也因此將這一類藝術的鑒賞知識傳承了下來。
[參 考 文 獻]
[1]陳 明.湖南祁劇傳承的考察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2] 毛莉杰,陳 瑾.文化視角下的湖南湘劇與祁劇比較研究[J].大舞臺,2012(11).
[3] 韓 博.初探湖南衡陽地方戲曲——祁劇[J].大眾文藝,2012(07).
[4] 江學恭.祁劇[J].湖南檔案,1997(02).
[5] 張學旗.簡論祁劇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
[6] 龍華云.祁劇聲腔及角色行當粗探[J].大眾文藝(理論),2009(10).
[7] 聶 沛.祁東漁鼓的由來及特點[J].藝海,2008(01).
[8] 肖牡丹.祁東漁鼓——湘南曲藝之明珠[J].戲劇之家,2014(14).
[9] 吳永生,馮 健,張小林.中國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礎[J].人文地理,2005(02).
[10] 郭思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劇種的生存發(fā)展[J].民族藝術研究,2013(1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