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簧管是一門歷史悠久、表現力豐富的西方器樂藝術。自20世紀上半葉傳入中國后,中國音樂工作者就開始了雙簧管的民族化改造歷程,并取得了累累碩果。新時期下,需要從創作、演奏、教學和推廣等多個方面,繼續推動雙簧管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在世界樂壇上彰顯中國雙簧管藝術獨特的品質和風貌。
[關鍵詞]中國雙簧管;民族化;發展歷程;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110-02
一、中國雙簧管藝術發展歷程回顧
中國雙簧管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從整體來看,可以明顯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該時期,國家文化部門曾邀請德國、捷克的演奏家來中國講學,全國各地也先后成立了多個管弦樂團,涌現出了第一批專職的雙簧管演奏員。同時,以黎國荃、章律、辛滬光為代表的作曲家,也嘗試改編和移植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雙簧管作品,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礎。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到特殊情況的影響,該時期的中國雙簧管藝術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中,一度被禁止創作和演奏。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中國雙簧管藝術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在創作方面,先后涌現出了《喜訊傳到瑤山寨》《大青山之歌》《天山的歌兒向北京》等諸多佳作。在創作方面,一些演奏者也根據實際演奏需要,對民族吹管樂器的技法進行了有機借鑒,中國雙簧管藝術的民族化風格已初步形成。第四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世紀前后,隨著雙簧管音樂家協會的成立,創作、演奏、教學等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不僅涌現出了《陜南素描三首》《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慶豐收》等佳作,而且一些優秀的演奏家也在國際大賽上脫穎而出。青少年學習雙簧管的人數也逐年遞增,高校已建立起了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到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雙簧管藝術大國,對世界雙簧管藝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雙簧管藝術民族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中國雙簧管藝術發展的需要
雙簧管是一門西方藝術,其存在和發展都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語境的,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較大差異。在傳入中國后,要想讓中國觀眾認可和喜歡,就必須進行民族化改造。通過民族元素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西文化的隔閡與差異,使其成為展現中華民族審美追求、精神內涵的音樂形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民族化是這門西方藝術在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而且這方面也是有過成功例證的,無論是鋼琴、小提琴等器樂藝術,還是歌劇、音樂劇等聲樂藝術,都通過民族化改造才得以生根發芽,直到今天的碩果滿園。也正是雙簧管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二)世界雙簧管藝術發展的需要
一門文化,只有在不斷的創新、融合中才能得到傳承。如果關起大門,故步自封,則必然會走向消亡。雙簧管藝術雖然是起源于西方的,但是同樣需要來自其他地域、民族的新鮮血液,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身的豐富。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有著豐厚的傳統音樂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通過民族化發展和民族風格的形成,可以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使雙簧管的文化內涵、藝術表現力等得到新的擴展,體現出中華民族對這門藝術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
三、新時期中國雙簧管藝術民族化發展的路徑
(一)創作的民族化
藝術作品是一門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繼續推動雙簧管民族化發展歷程中,必須以量多質優的作品為基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而且在創作方面,前輩音樂家們已經進行了成功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需要在此基礎上,對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側重。首先是創作題材。題材是作品風格的決定性因素。民族化的中國雙簧管作品,一定是以民族題材為基礎的。在之前的創作中,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改編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在下一步的創作中則要重點突出時代化、生活化色彩。應主動選取可以反映時代風貌、審美、主題的素材,保證作品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推動雙簧管藝術的普及。在創作技法方面,之前很多創作者,都對雙簧管的創作技法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在今后的創作中,一方面要對已有的技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另一方面則應繼續探索新技法,繼續從民族民間音樂這種寶庫中挖掘,盡快形成一套豐富的理論體系,給更多創作者以科學的指導。再次是審美追求。民族化雙簧管創作,絕不是單純地對民族音樂素材和技法的借鑒,更要表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追求。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情景交融、敘事相生、空靈飛動等,通過這些特色追求,帶給中外觀眾新的審美體驗。
(二)演奏的民族化
演奏是繼作品之后的二度創作。也只有通過民族化的演奏,才能與民族化的作品相適應。具體來說,一方面,雙簧管藝術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的技法體系,這是需要充分尊重和有機繼承的;另一方面,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也有多種吹管樂器,可以給雙簧管演奏以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鑒。如顫音,這不僅是雙簧管演奏的重要技法,也廣泛運用于中國傳統樂器竹笛、簫的演奏中,而且多用氣顫音。又如滑音,無論是上滑音、下滑音還是指滑音,也都是中國吹管樂器中的常用技法。所以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實踐中,一方面根據樂曲的實際表現需要靈活處理,另一方面則要主動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并掌握一門民族吹管樂器的演奏,便于個人對比、揣摩和創新。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演奏質量,對于演奏者的個人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后,還應該推出一批以演奏中國曲目為主的演奏家,展示中國雙簧管作品和技法,成為中國雙簧管藝術的代言人。
(三)教學的民族化
一門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依靠教學來實現。從當下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學習雙簧管人數最多的國家,涵蓋了中小學生、大學生、成年人等多個年齡段。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習者樹立起民族化意識和追求。具體來說,首先是理念方面,要引導學習者認識到雙簧管民族化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對為什么要民族化發展、通過哪些方式和途徑、其目的何在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對此一個有效渠道就是中國雙簧管作品的鑒賞,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聆聽,感知中西兩種作品的差異,體驗中國雙簧管作品的獨特魅力,獲得認同感。其次是內容方面。當下,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雙簧管教學,仍然是以西方作品為主,這對于這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加大中國雙簧管作品在教學中的比重。一方面,要將一些成熟、優秀的作品廣泛應用于專業教學中,并在演奏數量、質量方面做出明確要求。另一方面,則應該針對業余學習者,推出一部分民族風格練習曲和難度較低的作品。最后是活動方面。除了課堂教學,還要在舞臺實踐中廣泛應用中國雙簧管作品,如舉辦中國雙簧管專題演奏會、邀請賽等。只有通過雙簧管學習者這個最龐大的群體,認同并踐行民族化理念,民族化發展才有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四)推廣的民族化
推動中國雙簧管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并非是自娛自樂,而是對中國和世界雙簧管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所以要通過積極的推廣,讓中國和世界觀眾了解中國雙簧管作品和中國雙簧管演奏家,使民族化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在具體的推廣路徑上,要牢牢把握住兩個契機:一個是對新媒體的充分利用。進入21世紀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全人類的工作、生活等產生了巨大變化,也為中國雙簧管藝術民族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應借助網站、移動互聯網終端等,對中國雙簧管藝術進行廣泛的宣傳。如建立專題網站、開發手機app等,對中國雙簧管藝術進行圖文并茂的展示和介紹,借助新媒體所具有便捷性、交互性等優勢,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另一個是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國作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對世界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在“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音樂文化更是一個先行者,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在溝通民心、求得共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雙簧管藝術也要把握住這個契機,積極參與到各項文化交流活動中,借“一帶一路”之東風,讓中國雙簧管藝術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結 語
綜上所述,縱觀世界音樂發展史可以發現,無論是何種音樂藝術,在進入一個新的地域和民族后,都要經過一個民族化改造的過程,方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雙簧管藝術進入中國也不例外。20世紀上半葉,雙簧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后,也開始了民族化發展歷程,到今天已然是碩果累累。當下,全世界不同國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融更加密切和深入,并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趨勢。中國雙簧管藝術要想在文化競爭中立足,并展現出自身特有的價值和風貌,仍然要將民族化作為必由的發展之路。需要在現有的成功基礎上繼續前行。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從多個角度對具體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宏觀思考。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雙簧管藝術一定會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 考 文 獻]
[1]孫 磊.中西方雙簧樂器演奏藝術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
[2]宋 鵬.對我國雙簧管藝術民族化的理性思考[J].音樂創作,2016(0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