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包含“美”“美學”“教育”三方面內容的教育形式,是眾多教育門類追溯的核心點。以美育原理為理論根基展開聲樂教學,旨在把握文化氣質,提升音樂教育文化內涵的意識。聲樂教學是教育的一種,也要遵循美育的目標理念。本文所說的“美育全程”是指組成聲樂教學的三方面,既教學、教師、學生三方面的美育實踐。文章以聲樂教學“美育全程”實踐方略為題,闡述美育在聲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意在申明聲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的意義。
[關鍵詞]美育;聲樂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034-02
美育是一切教育種類的基礎,也是一切教育種類的終極目標。經過美育理念潤色的教學更具形象性、鮮活性,也極大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的學習熱情,這是由于美育中“美”的意義積極引導作用。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對于學校美育教育工作而言,無疑是里程碑意義的“意見”。是真正把美育提升到作為教育的核心設計導向的思路。所以可以以“美”為核心,以“育”為手段,展開音樂教育活動。
一、美育自述與概念
世事萬物都以其獨有的特質形態展現其各美其美。20世紀初葉美育思想初立了美育理念雛形。之后的各種認知進入且充盈了美育的語境,如王國維“無用之用”;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徐復觀“順承性”與“反省性”;到了姚思遠的“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等。直至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正式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2015年9月經專家提議國務院批準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二十一條意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11—2020)》確認了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目標確立。美育從理念的雛形到認知的渠道梳理,再到明確美育教育核心目標以及美育教育的立法和初步的美育教育系統構架的建立,這是個艱難發展的歷程,這個歷程是洗禮的過程。美育是一切教育種類的源動力,是一切教育種類的源點和目標點的結論。正因為美育的這種源點性和目標性的屬性,所以美育就應該是伴隨著教育全過程的。
二、美育全程的實踐方略
1教學中美育實踐分析
聲樂教學主要包括音樂、聲音、表演技術。這三方面統一結合,環環相扣互為互依。
音樂技術指的是作品的譜面信息。包括解讀作品的背景,音樂的題材與體裁;歌詞意思,旋律與語言的地域特色。通過讀解譜面信息,形成基本的信號系統,經過大腦的加工廠歸納整合,建立音樂形象、情感基調,這一過程稱為信號反應過程。
聲音技術包括音高、氣息,這兩部分即是獨立的又是連帶的。在教學時,要有系統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建立聲音與氣息連貫一個整體的意識,音高和氣息永遠是手足的關系,好聽的聲音一定有順利的氣息技術。要建立好聽的聲音聽覺習慣。我們經常形容悅耳的聲音,悅耳一定是先悅心的,悅心一定才能悅耳。悅耳聲音的音頻是最入心入耳的,這也是評判美的聲音基本標準。也是審美需求的自身滿足感的體現。
表演技術包括語感、樂感、情感、體感他們是結合與互為的關系,是作品主題思想與聲音技術的結合,是信號整合形成對于大腦的中樞激發對接的情感,形成感知體源,發出判斷指揮,即是對于適合作品情感美的維度的判斷。語感要捕著詞義的主題內涵,樂感要捕著旋律的起伏流暢感,體感要把語感和樂感信號源進行整合,形成美的情感意識,以推進最佳的情感再現。
聲樂教學中步步都要遵從美的形成與發展規律。從點滴起一一積累,發現建立音樂形象、情感基調、達情、達意、達美的渠道。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美的元素信號的積累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生的主宰。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尋求美是一個習慣。通過聲樂教學使學生從最初以感官享受為主上升到對藝術美的呈現階段。是尋美、立美、展美的習慣過程,更是一種哲理的頓悟和理性的直覺表現。聲樂教學表面上看是演唱技術的教授,實際是尋求美過程中所獲得幸福愉悅感美的辯證過程。
2聲樂教學中學生美育實踐分析
①自主審美
聲樂教學要以學生的審美需求為導向,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感受到聲樂學習帶來的愉悅和享受。能夠自主地形成音樂鑒賞,并可以把自身形成一個信號儲存體,把聽到的、感知的快樂元素形成大腦及心靈的快樂組織細胞,以便形成美好的腎上腺到達精神層面的化解,也就是精神愉悅。也可以是聽覺上得到快樂的精神享受和美好的情操熏陶,這是一種快樂、和諧的內心自主的需求,這種快樂的享受就是學生自主審美需要,它可以刺激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注意以及記憶等相關心理活動符號,通過自覺、自主、自愿的知覺意識接收并主動學習,使得音樂審美效果更加顯著。這樣的闡述是源于對美的定義的理解,是人本體與信號源的對接引起的感知反應,這種反應使人有幸福感、愉悅感,這種指數越高使人就越興奮,越自覺地接受與越自覺的尋求音樂帶來的美之滿足感。
②自主實踐
聲樂實踐對于學生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必須的。通過自主實踐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美、體驗美。
聲樂自主實踐是整個音樂審美心理過程的關鍵環節。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挖掘音樂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意蘊,從而能夠將審美活動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學生的自主音樂實踐分為操作性實踐和欣賞性實踐。操作性實踐主要是對聲樂作品的實際演唱,如《紅豆詞》、《問春》等作品演唱。通過親身實踐詮釋主題思想,甄別作品風格,把握音色線條等,這也是我們常說演唱的二度創作。透過詞與旋律所描述情境產生意想,來表達自身所理解作品以外的意境,在實際演唱中切身感受音之美、情之美。欣賞性實踐主要是指聆聽與觀看來完成。無論是什么形式都在于通過實踐發現音樂的“門道”,領略作品魅力。
3聲樂教學中教師美育能力實踐分析
聲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扮演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樹立音樂審美意識的引領者角色。也一定是集美育修養、教學能力、美育原則視角、施育能力于一身的。才是能夠表現和再現音樂之美的領路人。教師要樹立美育的意識。
①增加文化底蘊儲備終身施美的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完善和修煉自己。因此,教師不僅在本專業上精益求精,還應涉獵其他門類學科的知識。美是文化的精神氣質,美要通過文化來呈現,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教師更好的感悟美、詮釋美的介質,以這一知識體系武裝自己,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美育的作用。文化底蘊的增加更是發現美、感知美、評判美、匯集美、促進美的脈絡形成的必不可少要素。要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就要不斷疊加知識,觸類旁通,拓寬藝術審美視野,多維度開拓詮釋作品的渠道。
②提升專業技能,增進美的修養
聲樂教師是通過音樂審美教育來展現、傳達自身的藝術審美修養,這就要求教師要廣泛涉獵專業知識和綜合駕馭、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提高自身審美修養,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才是實現音樂教學和實現美育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提高專業基本功、增強自身的藝術審美修養。同時可以提升聲樂教學的能力,更可以呈現自信的審美評判。
音樂審美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內心“內在圖式”的信號經驗的積累,經常的接收在大腦中蓄含一定的音樂信息儲備,隨時能做出情感的判斷,才能引導學生準確的審美。更形成高度的審美動力,極具意義。聲樂教學是一種操作性的技術,高超的聲音技能,是準確與完美展示音樂作品的必要條件,并為音樂審美教育增添有效的支撐力。這要求教師必須把多樣化的音樂技能和審美修養相統一起來,以便轉化為教學實踐,實現教學能力的實踐接續性。
結 語
本文以聲樂教學“美育全程”實踐方略為題,闡述美育在聲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意在申明聲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的意義。以美育理念為指導進行聲樂教學,才能呈現教學真正的藝術價值。教學依美,教師教美,學生學美,循環往復,聲樂教學只有與美育相融合才能更加顯現其獨特氣質。所以對聲樂教學“美育全程”實踐的研討有著實踐的意義。將聲樂教學與美育融會貫通、兼容并蓄,才能開拓教學與技能的新視角,豐富具有美育元素的聲樂教學活動。遵循這樣原則才是聲樂教學以美為源,以聲傳美,以美促情,以美繪意的教學之路。
[參 考 文 獻]
[1]范 蔚,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趙伶俐.人生價值的弘揚—當代美育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楊藝媛.蔡元培美育思想與時下美育實踐反思[J].理論導刊,2010(02).
[4]楊昌勇,鄭 淮.教育社會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5]劉士林.論審美教育哲學的歷史結構[J].黃淮學刊,1996(12).
[6]王 俊,余 虹.論美育哲學的當代使命[J].求索,2009(03).
[7]韓忠嶺.美育論音樂教育哲學訴求探析[J].北方音樂,2014(09).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