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州大鑼鼓作為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許多潮汕文化的研究專家學者和愛好人士致力于潮州大鑼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但從當前現狀看,年青一代對潮州大鑼鼓的熱情仍然不高。本文筆者從潮州大鑼鼓的樂曲、表演和教學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為潮州大鑼鼓的創新拋磚引玉,期望通過走創新之路,使潮州大鑼鼓更加貼合現時的審美要求,進一步提高潮州大鑼鼓的吸引力,讓潮州大鑼鼓的保護和傳承成為所有潮汕人愿意主動、積極完成的工作。
[關鍵詞]潮州大鑼鼓;創新;樂曲;表演;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067-02
潮州大鑼鼓是潮州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以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樂器的大型合奏音樂形式,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州大鑼鼓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源自古中原文化并隨中原人士南遷進入潮汕地區。潮州大鑼鼓在潮汕地區的發展與潮汕地區特有的民俗活動和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潮汕人多敬仰神明,作為這一地區尤為典型的民俗活動,各種游神賽會活動在潮汕人的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潮州大鑼鼓作為游神賽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其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游神賽會等民俗活動在這一地區的發展和盛行。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涌入潮汕地區對本土傳統文化造成沖擊,同時越來越多的潮汕人走出本地區、走出國門而逐漸認識、接受更多國家地區的文化而對本土傳統文化不再情有獨鐘。節日慶典環節逐漸被簡化、“勞熱”時鑼鼓喧天的場面漸漸變得不再常見以及游神隊伍中中老年參演人員占比逐漸上升等足以說明潮汕人對本土傳統文化高漲的熱情正在逐漸降溫,而潮州大鑼鼓的發展也因此開始變得停滯不前。近年來,隨著我國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出臺,潮州大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到了一定的資源投入,潮汕地區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然而潮州大鑼鼓的發展仍然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對此,本土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加入保護和發展本土傳統文化的隊伍中,從潮州大鑼鼓的起源、發展和變革等各個方面逐步深入研究,并提出加強潮州大鑼鼓的宣傳、加大資源的投入和普及潮州大鑼鼓的教學等建議,力在為潮州大鑼鼓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的規劃。潮州大鑼鼓的長遠發展,必須且只能依賴一代又一代潮汕人的接力,因此潮州大鑼鼓在追求“原汁原味”保留潮汕特色的同時,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進行必要的創新以符合不同時代人們的認知和審美,使潮州大鑼鼓的保護和傳承變成人們主動、自覺的行為,以實現潮州大鑼鼓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一、潮州大鑼鼓的樂曲創新
潮州大鑼鼓有著多套經典曲目,包括《斗雞》《關公過三江》《拋魚》《告官》《薛剛祭墳》《瓦崗起義》和《雙咬鵝》等十八套,該部分套曲大多由民間音樂工作研究室在20世紀50年代整理記錄而成。此后,潮州民間音樂團對潮州大鑼鼓的傳統曲目進行創作和重新改編,形成《海上漁歌》《拋網捕魚》《關公過五關》《慶豐收》和《強渡烏江》等曲目,并于1987年正式出版[1]。爾后,隨著我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各類文化藝術如逢雨后甘霖般復蘇并開始綻放異彩,潮州地區各民間音樂團開始斷斷續續地創作出為數不多的部分潮州大鑼鼓套曲如《盛世騰飛》等。在大多數情況下,樂隊均選擇演奏經典曲目或根據演出需要對經典曲目進行適當的、細微的改編,在樂曲上并無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潮州大鑼鼓樂曲無論是創作數量還是創作風格,均未出現任何的創作大潮,潮州大鑼鼓樂曲方面創新力量的薄弱,成為制約潮州大鑼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2年,浙江衛視推出了一檔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該節目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至今,已經推出共5季。每一季的《中國好聲音》,無論是電視收視率還是網絡點擊量均居高不下,節目中出現的許多具有創新風格、多元融合的音樂成為該節目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地方,也體現出國人對音樂提出了“鮮”和“奇”的審美要求,而這樣的要求,正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乃至現在的潮州大鑼鼓所無法滿足的[2]。潮州大鑼鼓未來的發展,同樣需要創新元素的不停注入以使其符合不同時代的審美要求,唯有緊跟時代的腳步,才能在大浪淘沙中保持屹立不倒。而《中國好聲音》帶給我們的啟發則是:樂曲上的創新,將是最直接、最有效且最容易引發觀眾共鳴的創新。潮州大鑼鼓的樂曲創新,可以從樂曲的內容、風格和演奏的樂器等方面著手。首先,樂曲的內容不再拘泥于神話傳說和人物傳記等,而是從當前潮汕地區人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和年青一代的潮汕人的內心世界開始,為樂曲增加多一分“現代感”和“代入感”。其次,樂曲的風格須注重多樣化,盡可能吸收中西音樂優秀元素并進行大膽嘗試,為潮州大鑼鼓多增幾分新穎和奇特,以滿足觀眾對未知的、新奇的事物的探索需求。最后,潮州大鑼鼓的演奏樂器作為樂曲創新的必要支撐同樣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無論是其他民族音樂的特色樂器、西方樂器還是特制的新型樂器,均可成為潮州大鑼鼓的新樂器的來源或參照。唯有讓古老的樂種煥發新的活力并激發潮汕人主動學習、保護和傳播潮州大鑼鼓的欲望,才能使潮州大鑼鼓在生生不息中得到良好的傳承。
二、潮州大鑼鼓表演方面的創新
潮州大鑼鼓和許多的藝術形式一樣,所有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終都需要呈現到觀眾的眼前,都需要接受舞臺的檢驗。在過去,潮州大鑼鼓的演出場合多為本地區的游神賽會活動。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加,在國內外的一些演出場合中慢慢可以發現潮州大鑼鼓的身影,但潮州大鑼鼓的“曝光度”仍然不高,從而對潮州大鑼鼓的知名度造成一定影響。潮州大鑼鼓表演方面的創新,可提高潮州大鑼鼓對不同演出場合的適應性以及增強潮州大鑼鼓的舞臺魅力,包括潮州大鑼鼓的表演人員和演出方式等方面的內容。
潮州大鑼鼓的演奏形式分為長行套和牌子套兩種。其中,長行套為適應游神賽會和廣場演奏的需要發展而成,多在行進中演奏。而牌子套則大多在舞臺中坐定演奏,為民間嗩吶鼓手班扮演正字戲曲牌音樂鑼鼓演變而成[3]。不管是長行套還是牌子套,潮州大鑼鼓的演奏通常都配備了打擊樂器、管樂器和弦樂器等,演出隊伍的組成相對固定,參演人數較多,如此便對潮州大鑼鼓靈活適應各種演出場合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潮州大鑼鼓的樂曲創新上,可考慮將潮州大鑼鼓的演出組合納入樂曲的創作考量因素中;或大膽嘗試對經典曲目的演出組合進行重新編排,使潮州大鑼鼓演出組合的靈活性、應變能力提高,從而提高適應不同演出場合的能力,為增加潮州大鑼鼓的“曝光度”做鋪墊。
除此之外,增加潮州大鑼鼓的舞臺魅力可從潮州大鑼鼓的表演人員和演出方式上進行創新。在表演人員方面,從服裝、妝容和肢體語言中引入更多符合當前觀眾審美的因素,如在服裝上引入LED發光配飾、為表演人員制作精致的面具等可使潮州大鑼鼓在演出過程中為觀眾帶來更多的視覺震撼,而適當地對演出人員進行肢體語言培訓,如在擊鼓、敲鑼等過程中引入舞蹈動作,同樣可令潮州大鑼鼓兼顧觀眾聽覺和視覺上的審美要求。在潮州大鑼鼓的演出方式上,可考慮將潮州大鑼鼓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戲劇、舞蹈、雜技甚至詩歌朗誦等聯合起來,為潮州大鑼鼓的宏偉、氣勢磅礴增加多一分細膩和柔美,使潮州大鑼鼓的演出變得豐滿、完整。
三、潮州大鑼鼓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是任何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潮州大鑼鼓的教學自古至今多沿用“口傳心授”模式,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重視程度的提高,潮汕地區開始嘗試在中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潮州大鑼鼓的教學課程,但目前潮州大鑼鼓的傳授仍較多依賴于鑼鼓班和鑼鼓隊,潮州大鑼鼓的教學呈現水平不一、規模不大和集中化程度低等特點,不利于潮州大鑼鼓的長遠發展和有效傳承,而解決這一問題便需要對現時潮州大鑼鼓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潮州大鑼鼓教學模式的創新,可考慮從“定點”和“定向”兩個方面著手。所謂“定點”,指的是在指定的學校、鎮區、鄉村成立潮州大鑼鼓的教學點,嚴格從師資、教材、教學設施設備和生源方面進行把控,使潮州大鑼鼓的教學向“專業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確保潮州大鑼鼓的技藝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而“定向”則指的是在潮汕地區的大學院校中設立潮州大鑼鼓專業,或向我國其他城市地區的大學院校推薦成立潮州大鑼鼓專業,定向培養從事潮州大鑼鼓表演、教學工作的專業人才,為潮州大鑼鼓的研究、創作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潮州大鑼鼓“定點”和“定向”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潮州大鑼鼓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還能使投入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使潮州大鑼鼓的教學和傳承朝著保質保量、可控可調的方向發展。
潮州大鑼鼓作為眾多“潮汕特產”中一員,凝聚著許許多多潮汕先輩的汗水和智慧。潮州大鑼鼓能否繼續出現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潮汕大地上,取決于今天我們為潮州大鑼鼓的保護和傳承所付出的努力。這一古老的音樂形式需要被注入新鮮的血液,需要你我共同的關注和認真的對待。
[參 考 文 獻]
[1] 陳偉賢.潮州大鑼鼓的沿襲、改革及現狀分析[J].大舞臺,2012(08).
[2] 谷日三代.《中國好聲音》對我國音樂創新發展的影響[J].藝海,2017(02).
[3] 余少瑩.論潮州大鑼鼓的沿革和現狀[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6).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