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于2018年初制作了一檔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在第四期節目中,龔琳娜夫婦壓軸出場,用曾侯乙編鐘呈現了一首蕩氣回腸的《離騷》。這檔節目使得經典文學名篇在音樂中重獲新生,這或許是傳承經典的最新方式之一。本文對龔琳娜的聲樂作品《上下求索》進行分析,并論述該作品對筆者在民族聲樂上的一些啟發。
[關鍵詞]龔琳娜;《上下求索》;創作特點;演唱特點;作品分析;啟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2-0143-04
2018年初,當電視節目都在娛樂綜藝和流行音樂的大趨勢上爭先恐后時,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選擇了“古詩詞經典”這個少有人問津的領域,推出了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節目將中國古代經典詩詞與電視、網絡媒體結合,經典傳唱人結合自身的音樂風格,兼顧詩詞的悠遠意境,將經典詩詞轉化為優美的歌曲,用現代的旋律和聲音來演繹。使得經典古詩詞用歌聲的方式得以更廣泛地傳承。
龔琳娜因演唱神曲《忐忑》《金箍棒》等新藝術音樂之后走紅,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她與老鑼再創新作品,用編鐘等樂器將屈原的《離騷》進行創作和震撼的演繹,并命名為《上下求索》。龔琳娜的聲音和老鑼的指揮再加上樂隊的演奏一氣呵成,共同給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呈現了這沉睡了2500年的“王者之聲”。
一、《上下求索》的創作特點
龔琳娜曾說,她的作品是中國新藝術音樂,主要由聲樂演唱、器樂演奏和創作三大部分融合,加入流行、時尚元素,歌曲大多有民通結合的特點。而這一次,她也將古詩詞經典——《離騷》進行了新中國藝術音樂的創作。
1.旋律創作特點
(1)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上下求索》的旋律運用的是do、re、mi、sol、la的五聲音階,并沒有出現fa和si的偏音,而且在本曲中用的是F宮系統的D羽調式。(如譜例1)
(2)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湖南花鼓戲的旋律特點。本曲大多用的是la、do、mi、sol的音符。而這也是湖南花鼓戲音樂中常用的音符。(如譜例2.花鼓戲《劉??抽浴纷V例節選)
(3)節奏平穩。在本曲中,節奏以均分型的四分音符為主,平穩有規律,少有八分音符,突出了歌曲莊重大氣的風格。(如譜例3)
(4)力度前后對比鮮明。歌曲旋律前半部分音域低沉而渾厚,從中間連接部分的“啊——兮——啊”開始,音域突然上升,力度加強為ff,聲音高亢有力,使得前后旋律的表現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意境的發展推向高潮。(如譜例4)
(5)旋律線條上下起伏。本曲每一樂句的旋律都是一上一下的走向,突出了屈原內心起伏的情緒,整個曲調似乎在訴說著什么,也似乎在突出一問一答的鮮明主題。(如譜例5)旋律第一樂句從fa上行到do,再從do下行到低音re,后面的樂句旋律線條類似。
2.獨具特色的配器
一方面,在《上下求索》的伴奏樂器中,最令人驚艷的就是將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的復制件搬到了舞臺上。65件龐大的編鐘樂器包括了五個半八度的音域,能奏響十二個半音,堪稱奇跡。多位樂師在舞臺上共同用樂錘奏響編鐘,撞擊出屈原的愛國情懷,也讓觀眾仿佛穿越千年,身臨其境。
另一方面,運用我國古代的民族樂器笙、竹笛、戰鼓、中阮等與圓號、大號等西洋樂器相結合的伴奏形式是歌曲《上下求索》的又一大亮點,中西結合,突出新意,這在中國傳統音樂伴奏中是非常少見的。這些樂器在作品中分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竹笛始終演奏主旋律,并利用它的音色特點使旋律的速度均勻靈活,增加了旋律的清新流暢性,也使得高聲區清脆、明亮,令聽者情緒激發,充滿歌唱的激情。圓號和大號音色低沉厚重,起著鋪墊樂曲的低音區的作用,使得音樂既有渾厚、深沉的低聲區,又有柔和、純凈的中聲區,整體的音色立體、協和而又恢宏、大氣。
二、《上下求索》的演唱特點
用歌聲來傳唱中國經典,要有內在意蘊,才能賦予民歌之美。龔琳娜雖然學習了許多國外的聲樂作品及發聲方法,但她的演唱仍然保留著中國獨特的民族韻味。
1.用“心”演唱,獨具個性
龔琳娜的演唱有著個性化的聲音色彩。在演唱《上下求索》時,不像傳統的民歌那樣細膩,而更多的是粗獷、大氣、豪邁,用內心深處最為真誠、自然的聲音來表現《離騷》情感,形象地表達了屈原的豪情壯志。第一句“駟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風余上征”,龔琳娜的聲音一出來,沉穩又莊嚴,用心去感受人物形象,仿佛自己就像屈子準備開始壯麗恢宏的盛大周游,迎面撲來一陣難以名狀的儀式感。中間樂段“啊——兮——啊”配上多聲部合唱,神圣而輝煌,錯雜華美,仿佛神明紛紛降臨。
我們可以從龔琳娜的演唱中發現,她用自己富于個性化的聲音來演繹著《上下求索》,把歌曲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和韻味傳達得絲絲入扣,其神韻和意境直達人的靈魂,使得《離騷》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傳承。
2.多種唱法的融合
龔琳娜以深厚的演唱功底實行了“跨界”的演繹,幾種演唱方法融會貫通,控制自如,使《上下求索》獨具特色。
首先,龔琳娜將古詩詞的吟誦特點運用到了民歌演唱中,將古韻再現?!渡舷虑笏鳌返母柙~選自屈原的詩詞《離騷》,在中國古代,古詩詞都是以吟唱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有一定的韻律。比如,副歌部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吟唱時聲音的走向是“↓↓↓↑→↓↑,↓→↑↓↑↑↓”,而龔琳娜在演唱這一句時,旋律和咬字也同樣是根據這個韻律的走向,其他的詩句亦然。(如譜例6)
其次,在民歌演唱當中融入了傳統的戲曲聲腔。屈原是楚國人,而楚國當時所在的地域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一帶。幾千年前流傳在這片土地上的最原汁原味的音樂,無疑是湖南、湖北的地方民歌和戲曲元素。(如譜例7)第23小節到25小節的音域比較低,從27小節到34小節的旋律“啊——兮——啊”突然高八度大跳,就是運用了戲曲中的高腔特點。
三、《上下求索》作品分析
1.詩詞分析
《上下求索》的歌詞選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詩歌——《離騷》。
駟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主要表現了屈原的政治抱負和愛國之心,別具匠心地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以說是屈原一生的縮影,也可以說是無數華夏人在泱泱歷史長河之中的前行姿態。這樣砥礪前行,問心、從心、不忘本心的求索姿態,正是符合中國人歷史先賢的探索、求真精神,也是我們當代應該秉持并且強調的精神。因為現在已經太多人失去了這種獨立姿態的問天、問地、問心的探索之姿,而浮躁、隨眾、利益追逐只會腐蝕掉一個民族的根脈。龔琳娜的演唱用《離騷》的詩句作為詩詞,也是告誡我們不應該忘卻先賢留下的優秀精神,更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文化,沒有文化,便無民族,便恒附庸。
2.曲式分析
老鑼在創作歌曲過程中,用了最簡化、最清晰的方式來表現歌曲,符合大眾的審美,該曲的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歌曲的曲式結構為再現單二部曲式,D羽調式,4/4拍。該曲分別由引子、A段、連接句、B段及擴充樂段組成。起承轉合的樂段、反復的再現部分有助于加深對歌詞、歌曲的印象。
引子(1~8小節):是由兩個四小節的樂句構成,以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與其他樂器的音符錯落有致,恢宏大氣,在屬功能的開放終止式引出A段旋律。
A段(10~25小節):分別由a、b、c、d4個樂句構成的。旋律以la、do、mi的音符為主。a樂句的第一樂節從宮音開始,旋律逐漸上行,從第二樂節開始,旋律回落性地逐漸下行,落在D羽主和弦結束,描繪了屈原幻想自己駕著鸞車,飛天而去的情景,旋律線條由下往上再回落,仿佛鸞車在空中跌宕起伏。1個小節間奏后接b樂句。b句的結構與a句形成對比,由兩個三小節的樂節構成,這兩個樂節的尾聲都有拖拍,結束在主和弦,同樣是一上一下的旋律走向,表達了詩人本想在靈瑣稍事逗留的動機,卻奈何夕陽西下,暮色蒼茫的無奈嘆息。C句是一個4小節的樂句,在這一句中第一次用到了八分音符的節奏型,旋律在時值上加快,從主和弦上行,再下行回到主和弦,表現了屈原莫叫太陽迫近崦嵫山旁的急切心情。1小節的間奏后接d句。d句是前三句的發展樂句,同樣是一上一下的旋律走向,有吟誦的感覺。1個小節間奏后進行反復,在反復時兩旁的合唱加入,使音樂更為莊重大氣,逐漸將音樂推向高潮,完滿終止于主和弦。
連接句(27~34小節):由兩個四個小節的樂節構成,“啊——兮——啊——”反復一遍,音域升高,并有長拖拍。高亢的聲音與眾樂器齊奏,銜接了A段的主題,引出了B段的材料,承上啟下,將樂曲推向高潮。
B段(35~59小節):分別由e、f、g、d四個樂句構成,是A段的變化發展。除了在小節數分布上稍有調整,力度也加強。B段的材料與A段材料較為相似,旋律同樣是從上行后下行,落在主和弦結束。B段的d句是A段材料的再現,是對A段材料的呼應,高潮部分放在了后面,在結尾處加入了一個d句材料的補充。
補充式尾聲(60~69小節):是d句材料的高八度再現,節奏放慢一倍,并將旋律推向了全曲的最高音,龔琳娜唱得堅定而有力,點明了全曲的中心主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一次強調我們任重而道遠,落在主和弦結束全曲。
四、《上下求索》帶給筆者對民族聲樂的啟發
時代在變化,古詩詞經典在歌聲中得以廣泛傳承也是一種創新。但人們欣賞的音樂類型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要成為普遍聽眾受歡迎的音樂類型,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創新。通過對龔琳娜演唱的聲樂作品《上下求索》,我對民族聲樂產生了以下幾點思考。
1.民族聲樂的演唱要緊扣“中國韻味”
民歌、詩詞、戲曲及曲藝都積累了不同的唱法體系,尤其是中國戲曲,講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對學習民族聲樂演唱的我們來說有著太多的借鑒作用。龔琳娜在《上下求索》中豐富多元的唱腔就是在對戲曲的潛心研究中積累的,融合了湖南、湖北的戲曲音樂元素域,才使得這首作品有著獨特的中國韻味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著名歌唱家郁鈞劍曾在成都舉辦的男高音論壇上說:“中國的民族唱法有著各個民族和地域自己的特點和運腔,語言決定唱法,這是民族唱法的突破口。中西方的藝術是兩個不同的審美體系,兩個不同的概念。美聲是不帶韻腔的,中國音樂是帶韻腔的,講究‘韻味’,而不是聲音有多大,調有多高?!泵缆暢ǖ拇_是科學的發聲方法,我們要從中吸收借鑒,洋為中用,但不能全都一個狀態。
2.民族聲樂的演唱要有獨特的個性
在我國的聲樂教學及演唱中,很多學者為追求聲音的標準化、合格化,聲音、唱法全往一個方向走,導致“千人一面”“千人一聲”。我們在努力夯實自己的演唱功底的同時也要保留自己獨特的聲音個性。每一個人的嗓音條件是不一樣的,是有異性特質的,我們不能用共性的經驗去對待異性的特質。我們要根據自己不同的聲音條件,去挖掘自己獨特的音色。在《上下求索》的演唱中,龔琳娜的聲音就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狂野而又豪邁,聲音高亢有力,有鮮明的民族性,讓聽眾一聽就知道這是龔琳娜的聲音。
聲樂教育家孟玲教授在講學時曾說:“教育教學不能‘千人一面,萬人一身’,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去克隆別人,但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币鰧儆谧约旱奶攸c、自己的個性。這樣,我們的聲樂演唱道路才會走得更寬、更遠,民族聲樂的藝術生命力才會得以源源不斷地保持。
3.民族聲樂要尊重傳統、扎根民間
中國民族聲樂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姜嘉鏘老師曾說:“從詩經到魏晉古詩,再到唐詩宋詞,都是歌唱的好題材。以情、以字帶聲,方能聲情并茂。中國古典詩詞每個字意義深遠,講究抑揚頓挫,要給字以形象、以生命。更要深入生活,在歌聲里體現地域風情?!薄渡舷虑笏鳌返母柙~取自于屈原的《離騷》,正是講究中國的咬字吐字以及緊緊抓住古詩詞吟誦的運腔,才使得這首作品深入人心。所以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能放棄對傳統演唱藝術的研究和傳承。多關注民間藝術并深入民間去采風學習,拓寬自己的聲樂演唱之路。
4.民歌要引進新觀念,與多種唱法及音樂元素融合
人們喜歡的音樂風格多樣化,傳統民族音樂要不斷創新發展,可以在傳統音樂中加入其他的唱法和音樂元素。
美聲唱法是公認的科學唱法,它的發聲技巧及氣息通道等,對民族聲樂來說是很好的借鑒,可以使聲音更加圓潤通透?!渡舷虑笏鳌纷詈笠粋€高音“High c”聲音強而不炸,不緊也不擠,反而通透有力,足以證明龔琳娜深厚的美聲唱法功底。
中國傳統的戲曲也是民族聲樂可以學習的寶庫,近年來興起了許多民族唱法與京劇唱腔或音樂元素結合的京歌,比如《梅若蘭》《青衣》《故鄉是北京》等,受到大眾的歡迎?!渡舷虑笏鳌返膭撟饕踩谌肓撕匣ü膽虻囊魳吩睾蛻蚯懈咔坏某唬沟靡魳藩毦咛厣?。
另外,教師在對學生授課時,可以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演繹方式上更多地融入流行歌曲的一些旋律特點,也就是說由傳統的單一手法融合、借鑒更多的時尚元素,使得音樂更加親切自然、朗朗上口。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譚晶、徐晶晶等就是在演唱中將民族與流行元素完美地結合,聲音極富感染力。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劉和剛曾說:“新時代中國的民族聲樂,要用民族的聲音,流行的氣息,戲曲的人物來演唱歌曲?!痹谘堇[中用新的演唱風格突出自己的特點,才能唱出大家喜歡的歌曲。
結 語
龔琳娜和老鑼的這首聲樂作品《上下求索》,在旋律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戲曲音樂元素;在演唱上,于民族唱法的基礎上融合了古詩詞吟誦、戲曲唱腔等多種唱法;伴奏上獨具一格地運用了編鐘等中國古代民族樂器并和西洋樂器完美配合;音樂內容扎根民族、取自民族、尊重傳統;再加上龔琳娜富于個性和創新性的演唱,使得這首作品深受越來越多的觀眾所喜愛。
從這個趨勢可以看出,用歌聲傳唱經典,讓聽眾在歌聲中學習經典詩詞,使得經典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是傳承中國經典文化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我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在創新的同時一定要向經典致敬。經典是在任何地方都無法超越的標桿。無論是哪一種情景,配合這么優美的旋律和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經典作品,都會打動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根里的東西,是最偉大的文化,學到一點都會覺得受益匪淺。
[參 考 文 獻]
[1]張 艷.從龔琳娜“新風格音樂”看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的有效融合[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5).
[2] 丁冀芳.論龔琳娜的演唱引起的對中國民族聲樂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2(15).
[3] 劉 宇.現代“新民歌”與中國古典音樂的氣韻相通性[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2).
[4] 余 錚.談龔琳娜“中國新藝術音樂”的創新[J].音樂探索,2013.
[5] 李淑明.從民族傳統到流行國際——以歌曲《忐忑》的藝術創新為例[J].藝術·文化,2012.
[6] 宋 祥.從龔琳娜的作品和演唱個性引發的民族聲樂發展思考[J].音樂時空,201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