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槐花幾時開》是一首珍貴的四川民歌。它的歌詞只有短短的四句話,通過這幾句話,一個墜入愛河的年輕女孩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本文想通過對《槐花幾時開》的人物形象分析與演唱處理教會人們怎樣分析和更好地表達一首作品的內容情感。本選題的研究,為在民歌作品中如何進行人物形象分析提出解決方案,為演唱者在演唱《槐花幾時開》時能更好地進行人物角色定位與演唱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槐花幾時開;歌曲分析;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1-0126-02
《槐花幾時開》是來自四川宜賓的一首民歌。無論是從它的曲調旋律還是歌詞來看,都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性音樂風格。這是一首歷史悠久但具有強烈藝術活力的歌曲,整個作品平鋪直敘,但又不缺乏對比和變化,它可以被描述為用簡單的畫筆繪制的優秀音樂劇,它實現了“聲音可以到達心臟”的美麗境界。正如《樂記》中所云“大樂與天地同和”。
一、歌詞分析
《槐花幾時開》具有宜賓方言特色。只有在演唱中正確使用表達,才能準確地唱出歌曲的韻味。歌詞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和音樂旋律感融為了一體,整曲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歌詞,但是語言極具情感特色,意義深遠。歌詞是即興的,通常與自然景觀相關聯。《槐花幾時開》中使用最多的語氣襯詞是“哎”“呦啊”“啥”。它結合了托腔或自由延長音形成民歌的獨特特征。這些歌詞大多來自農村生活,為民歌增添了許多生命,更加活躍了民歌的旋律,擴充了民歌的結構。
民歌的長處就在于音樂語言的簡練,包含深厚的情意,它的藝術技巧很豐富,其中比興手法是最為常見的,用來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槐花幾時開》中歌曲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一句話介紹一個人物,我們可以看到的畫面是母親看到女兒倚靠欄桿,總是盯著遠處,什么都沒說,冥想很久,沒有動靜。做母親的心里在想,今天這個女兒發生了什么事?如果我們把歌詞中“哎”去掉,也不會影響歌曲的完整表達。但是歌詞中“哎”的停頓,則表明了少女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心事掩蓋起來,想找一個恰當的回答。“哎——,我望槐花啥時開”,這個回答形象地刻畫出了一位初戀少女內心不安、含蓄羞澀的形象。如果我們把歌詞中的“哎”去掉,就會變成“娘問女兒呀,你望啥子喲喂?”,這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望槐花啥時開”,刻畫的便是一位很老練、很圓滑的農村婦女形象了。因為只有在角色定位好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在演唱中根據角色,設計相應的合乎情境的表情和動作。
二、歌曲分析
(一)旋律和節奏特點
從譜面上的角度來看,前半句(起句)的整體音調是以la為中心展開,使用緊張和松散的節奏。而句子的第二句(承句)是第一句低音區的自由轉換。轉句:開始和起承句相同,以十六分音符la上行小三度到do接著下行回來到la,然后一個八分音符la,經過一個十六的短暫停頓后往高音do大跳十度,然后又回到la上進行,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重復了與la的關系,再一次上行到do,后又回到中心la音上,再以前八后十六節奏下行二度到sol然后繼續回到la音,接著兩拍mi音進行到最后下行二度持續兩拍結束轉句。合句:最后一句再現承句的旋律,只在開始的節奏型上有稍微一點的改變,由承句的四個十六變到合句的前八后十六,但旋律始終保持著統一性。
(二)結構特征
這首四川民歌是典型的民族五聲羽調式風格,具有相對自由的節奏,共為兩個部分,兩段之間出現了二段式關系,《槐花幾時開》的結構是:A8(a4+b4)+B10(a`3+b7)。結構完全是由歌詞和歌曲內容的需要而產生的。羽音是全曲的中流砥柱,最終結束也是在羽音上,所以很明顯這是首羽調式民族歌曲。從旋律的調式音級、節奏和歌詞之間的關系來看,前8小節為第一樂段,其余是第二樂段。前段是由兩個樂句所構成:上句是結束于屬音;下句是結束于主音;這兩個句子各自為一屬、一主,這充分反映了完滿的調式音級的功能邏輯。歌曲后段也包含了兩個樂句,這兩個樂句之間的關系與前一段基本相同。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段的調性均為相同的羽調式。它們的主題材料也大致相同,調式音級的組織上也大致相同,兩者之間主要是某種統一的關系。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兩段各自的第一句(第一、第三樂句)之間存在著差異:前一段的第一句采用高八度起句,旨在解釋和呈現歌曲所描述的自然環境;后一段的第一句使用低八度響應,側重于角色的內部活動。由于歌詞的內容,它們在段落的開頭也有略微不同的處理,這樣就顯示出某些對比特征,前段高、后段轉動,從而顯示出不同的樂意,增加了歌曲的情緒。
三、演唱處理
(一)情感處理
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情緒是最不可或缺的關鍵所在。演出時,演唱者在表達作品時需要準確地把握情緒。歌曲的情感是它的基本情緒。因此,在表演者歌唱之前,表演者必須在情感上去定位歌曲,盡可能去表達歌曲的意境。像《槐花幾時開》這首作品,要了解演唱時是一種墜入愛河的青春少女思念心上人的情緒。真實的處理和表達歌曲的情緒,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兩件事:第一,要求對歌詞有準確把握。通過掌握歌詞,可以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唱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研究歌詞節奏,合理地處理強弱的變化,并在歌唱中有起伏,字詞表達要清晰。我們要掌握這些要點,才能夠在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的時候得心應手。第二,要對速度變化有準確的把握。演唱速度的變化和對比在表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歌曲本身的情感和情緒也決定了音樂的速度。反過來,可以說歌唱的速度反映了作品的情感和情緒。速度的不準確性,可能會直接導致情緒和情感的誤會。通過速度來表達情感,是人們稱為“情感藝術”的原因之一。
(二)發聲技巧
歌曲是需要通過人們正確的聲樂技巧來實現優美的歌聲的。歌唱需要符合歌唱美的一定標準。在目前的聲樂理論研究中,對聲樂技術的研究是最豐富、最富有成效的部分,其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咬字和吐字。我們可以通過清晰、連貫、干凈、飽滿、甜美、委婉、圓潤的吐字來增強歌曲的吸引力。第二,氣息支持。它實際上是由于聲帶閉合引起的。在歌唱中,由于聲門的閉合和控制,呼吸控制的能力得到改善,同時聲音的效率也得到改善,從而獲得良好的呼吸支持。只有當聲門的閉合力增加時,相反的力才能相對增加,呼吸氣息的力量才可以相對增強。我們在演唱《槐花幾時開》時,要讓聲帶自由地工作,控制呼吸,運用良好的氣息支持來歌唱。第三,共振是提高聲音效率和美化聲音的重要手段。它是由相同聲音頻率的相互反射和共振引起的。聲音反射得越多,共振就越多,共鳴也就會越好。在我們身體的共鳴室中,我們的上顎具有最強的反射能力,并且由于阻擋效應,上顎的前部使得聲音反射更加集中。它讓人們感覺到臉部外面的強烈振動,這通常被稱為面罩共鳴。事實上,我們聽到的大部分歌曲,充滿亮度,美感和雄健的聲音都與口咽的正確共鳴有關。實踐證明,良好的共振對解放喉嚨,減輕呼吸負擔都具有重要意義。第四,聲音強弱。歌唱中的力量取決于旋律和歌詞所表達的感情。在演唱《槐花幾時開》中,歌詞的第一句開始應為嘹亮的強音進入,到后兩字時聲音弱下來;演唱第二句比第一句要更弱一些;第三句應再加強一次;最后一句應唱得輕柔含蓄一點,這樣才能體現出青春戀愛少女的羞澀之情。簡而言之,聲樂的技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我們在演唱聲樂作品的時候要從咬字吐字、氣息、共鳴、強弱、情感等多方面來綜合把握作品,演唱出最佳水平。
結 語
《槐花幾時開》具有鮮明的地域語言和語言旋律的特點,它結合了本地區的生活環境,以及當時人們的社會狀況來創作,使用了一些比較風趣幽默又具有矛盾性的手法,將每個角色的表情、心理、動作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描寫得十分真實,對主人公的形象描寫得也十分逼真。它的歌詞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和音樂旋律流露出的情感融為一體。《槐花幾時開》是一部非常具有感情化的喜劇作品,無論從音樂結構,還是整體的旋律來看,都能體現出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旋律美和戲劇美。它對我們研究四川宜賓地區的方言、如何進行角色定位和更好地把握角色、如何更好地演唱民族作品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方智諾.歌曲分析與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李 靜.民族聲樂教學中《槐花幾時開》歌唱方法及歌唱技巧的論述與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1).
[3]杜海燕.《槐花幾時開》文本研究探溯[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4]林 琳.論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在不同風格作品中的運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3.
[5]姜曉秋.析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的藝術特征[J].音樂時空,2014(01).
[6]趙大剛.《槐花幾時開》藝術形象的美學分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