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西方藝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長笛作品日益發展和普及,而目前在長笛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如何探求長笛作品在教學方面的民族化,通過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展現我國民族作品是教學工作者需要重視的問題和研究方向,這也是傳播中國文化的最佳方法。
[關鍵詞]長笛作品;民族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1-0041-02
西方長笛作品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受到一部分觀眾的喜愛,但因作品中含有西方的文化基因和文脈,與我國民族藝術審美有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融合,受眾面較小。當然長笛藝術的民族化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和解決,比如在長笛作品的民族化教學這一支脈便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也是從教學這一視角對長笛作品的課堂民族化進行了粗淺的理論分析與探討。
一、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的迫切性
長笛藝術及演奏水平在國內的顯著提高和普及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在國內交響樂隊中長笛已經占據重要的位置。與此同時,用長笛藝術表現和演奏中國樂曲的相關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國較早采用中國元素進行長笛創作的嘗試也逐步開展起來,比如賀綠汀先生創作的長笛作品《幽思》采用了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與西方典型的奏鳴曲曲式相結合,使得整部作品展現出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作品以中國曲風為主旋律,用長笛加三弦伴奏的方式將作品內在的中國氣韻展現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如從譜例1-1《幽思》的呈示部主題旋律以及其全部曲譜中不難看出,這部作品中采用我國傳統調式調性使得作品的中國風韻得以展現,用長笛作品的音色展現了中國的音樂曲風,使得長笛藝術與中國基因結合在一起,同時帶給長笛藝術作品以新的風格;另一方面在體裁結構上外來的奏鳴曲式使得長笛藝術自身的內在機理得以充分發揮,整部作品不僅體現了中國音樂的神韻,也體現了西方藝術作品的精細、幽雅的旋律風格、靚麗的音色曲調,使得融合了中西音樂精華的整部作品帶給觀眾不同的藝術體驗。爾后,長笛作品的民族化風潮在中國席卷而來,一部部民族化的長笛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赌镣痰选贰堆嘧印贰洞宓选贰缎∽帏Q曲——清晨》《戲謔曲》等這種西洋體裁與中國民族元素的結合展現了長笛藝術優美抒情的音色和別樣的韻味和情調。長笛作品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式長笛作品已經得到聽眾的一定認可。但是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長笛藝術與民族文化的教學結合還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將這些作品的創作思韻和藝術表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則是我們一線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也是當下長笛教學工作者所要潛心研究的事情。中國民族音樂的先行者賀綠汀先生在《中國音樂界的現狀及我們對于音樂藝術所應有的認識》一文中曾提出:“將中國古老的、有特色的東方音樂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識,發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為世界上極有價值的民族音樂之一……”[1]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教學還是藝術創作均應追求藝術作品的民族化,旨在創作出具有不同韻味的長笛作品,為世界音樂作品增添不同的音樂屬性和風格。
二、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現狀分析
上文分析了長笛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以及民族化教學的迫切性,那么我們下面看看高校長笛藝術教育現狀。從教學主體來看,高校長笛藝術民族教學的師資力量還很薄弱,目前高校長笛藝術教學主力軍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西化影響的學生主體,這部分教師在文化背景上多受全盤西化的教學影響,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選擇及藝術審美上均為西方模式,而長笛教學目前的現狀也多采用一對一教學,民族理論進入專業課教學還很難,目前多為民族化理論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相分離,難以實現有機融合。從教學內容來看,目前長笛藝術民族化作品較為豐富,但是能夠成為經典的作品還較為匱乏,而這些經典作品需要教師及學生均具有一定的民族音樂分析手段。于是問題便出現了,教學目標及教學現實嚴重脫離,民族化教學內容無法有效貫穿到教學中去。從教學模式來看,長笛藝術教學民族化還缺少有機整體教學團隊,目前高校長笛藝術教學還實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分離的教學模式,長笛實踐教學技能輕理論,理論課教學重文字輕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從情感上引起共鳴,更有甚者對理論和技能都產生抵觸情緒。
從上述簡短的分析概況中我們可以看出長笛藝術教學的民族化探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音樂藝術的產生源頭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長笛藝術若僅僅作為一門西方藝術來到中國,那么由于特定的審美心理,長笛藝術很難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若想長笛這門優美的藝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就要研究群眾的審美喜好和環境因素,進而將這些元素植入長笛藝術作品中去,這樣才能夠將長笛的審美情趣更好地投射到人們的心里,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進而提升人們的素養。因此在長笛教學過程中,長笛教師以及整個西洋藝術教育都應該以特定的審美環境為基礎,才能夠創作出深入人心的藝術作品,體現在長笛藝術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教學及教學團隊下功夫,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進行細致調研與分析,在反復實踐中摸索規律。
三、長笛作品民族化教學的可行性
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并非僅僅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而是為了將中西音樂不同的審美氣質結合起來,進而產生更多的經典音樂作品,滋潤人們的心靈,讓心靈得到更好的放松和治愈,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讓人們在內心深處對人性充滿更加深刻的感悟。本文也是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中提出大膽的構思。
首先,理論教學的層次化。對于長笛演奏專業的學生而言,最難的當屬長笛相關的理論教學,尤其是和聲作品分析等理論課學習,雖然當下對于這一問題還沒有最好的解決模式,但理論課教學這一難題依然是需要我們進行研究和深入探討的。如果基礎理論問題解決不了,意味著一座高樓大廈的根基不牢固,隨之將帶來新的問題和麻煩。理論教學的層次化是指從較為簡單的理論著手引領學生進入理論世界,且理論是實踐歸納和推理的產物,每個理論背后一定有一定的經驗作為支撐,理論課教學則需要探尋理論背后的世界,將理論還原到現實世界中來,然后由現實世界逐層深入理論演繹中去,這樣才能夠使學生進入音樂的理論世界。
其次,教學團隊的建立。長笛教學團隊的建立是指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作品學習的初期,理論教師出場,針對作品的背景及藝術構思進行一對一或者小組課形式的指導,透徹分析作品的藝術特征、藝術形式和藝術情感等核心要素,使學生對作品的核心要素充分地了解,尤其是民族化作品的中國聲調的創作理念要給予充分的講解與分析。在這一基礎上,專業技能課教師出場,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演奏進行講解與教學,理論課教師與技能課教師有機配合,這樣才能夠使作品充分地被學生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兩個方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實現了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反復實踐幾次之后,實踐課的教師也具備了足夠的理論素養,這樣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理論上將會更加有機融合。與此同時,其他專業的教師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每位教師的專長均得以發揮。
最后,教學實踐的深入。目前長笛教學民族化依舊停留在課堂教學中的以專業課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實地采風還少之又少。傳統的音樂文化隨著學院的崛起逐漸趨于消失,對傳統文化的教學傳承是高校大學生的責任。教學不僅要傳遞知識,還要傳承文化的精華,傳承中國文明,傳承善的理念。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承載著不同的調式調性的作曲方法,而且承載著我國民族古老的生活智慧和處事智慧。這些東西有的被文字記載下來了,我們能夠在課堂上掌握,還有一部分只能實地體驗,需要我們去實地考察,所以實踐的教學不僅局限于舞臺上的實際演出,還需要對作品本身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內在的情感。例如,長笛曲《草原上的牧羊人》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廖勝京先生到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搜集云南原陽地區哈尼族與西北青海等地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的。作品最終在長笛演奏家李學全的詮釋下,獲得了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族音樂演奏一等獎。獲獎并非作品創作和演奏的最終目的,而是通過獲獎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有生活的作品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所以高校長笛教學可以嘗試在經費可行的情況下,帶領學生進行實地采風,讓學生感悟真正的民族文化環境和民族文化情致,吸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課堂教學,這樣才能夠啟發學生創作出適合我國聽眾的長笛作品,并且更多地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未來的學生無論是從事長笛教學還是長笛演奏,均對作品有了本質深刻的理解,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成為一名具有職業精神的長笛工作者。
[參 考 文 獻]
[1]樂 新.中國長笛音樂作品創作研究[J].音樂創作,2006(03).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4.
[3]藺 黎.中國民族音樂的先行者[J].黃河之聲,2005(05).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