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優美清晰的旋律線條、戲劇性和濃郁的民族小調風格,呈現出生活的美感與氣息。《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創作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鋼琴作品之一,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向上、激情澎湃的民族性格。在演奏《杜姆卡》時,需要良好的鋼琴演奏技巧。本文通過對觸鍵、踏板的運用以及聲部的平穩控制的分析,讓演奏者透過富有歌唱性的音質,來表現出充滿生氣的旋律線條及其創作的民族特色。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鋼琴曲;杜姆卡;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1-0077-04
一、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簡介
(一)作者簡介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樂旋律細膩婉轉,世人稱之為“旋律之王”。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創作體裁多樣,例如交響樂、協奏曲等,還創作了大量歌劇,以《葉普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最為著名,另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芭蕾舞《四小天鵝》便是柴可夫斯基著名舞劇《天鵝湖》的片段。其中鋼琴曲《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創作晚期的最具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含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氣息,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線條感強烈,多愁善感,柔剛并存,火熱的激情與內心的憂郁交融在一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柴可夫斯基在西方音樂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樂家。
(二)作品風格
《杜姆卡》也被稱為悲歌,以“俄國鄉村風景”為題獻給法國鋼琴家馬蒙泰爾(Antoine Marmontel), 題目(Dumka)的俄文原意是“沉思”,所以杜姆卡又被稱為“沉思曲”,是一種流傳于烏克蘭與波蘭地區的緩慢民歌,結合了斯拉夫民族民謠,樂曲中所體現的民族性、人民性與樂觀主義是柴可夫斯基創作該作品的核心。浪漫主義的民族作曲家都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他們的作品都很接地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用鋼琴來塑造的一幅民族風俗畫。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與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沙皇黑暗統治下的社會民不聊生,他的作品表達了對沙俄暴政的無奈與哀愁,但反對戰爭,追求和平,因此一直在憂愁與樂觀中猶豫不決。鋼琴曲《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器樂作品哀傷憂郁與朝氣蓬勃交替的典范之作,展現了非凡的個人魅力。
二、《杜姆卡》的音樂結構內容
柴可夫斯基鋼琴曲《杜姆卡》的音樂結構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5小節):Andantino cantabile(如歌的小行板),全曲在憂郁的c小調主和弦中書寫下第一筆,小調將人們的情緒帶進了深沉,將“悲歌”的主題明確點明。左手伴奏和弦模仿的是俄羅斯民間器樂“古斯里”流暢如歌的撥弦效果,勾勒出一幅俄羅斯鄉村風景圖。右手運用了柴可夫斯基典型的下行音調以及弱力度(p)平穩進行,仿佛在訴說內心的慘淡與凄涼,緊接著旋律又出現在了中、低聲部,猶如遠方若隱若現傳來的歌聲飄在云間,更襯托出旋律的黯淡哀傷。逐漸廣闊的音域、加密的節奏以及一點點推進加強的力度推動著旋律向前發展, 樂曲內涵更加飽滿,第一部分在一串高音區的三連音快速顫音中結束。
第二部分(46~113小節):Con anima(有精神的、充滿活力的),音樂進入熱情活躍的主題與舞曲式的節奏里,勾勒出一幅俄羅斯節日盛會的場景圖。諧謔的曲調特點好似女子輕快的步伐,足尖的斯拉夫舞步顆粒感極強,隨風而舞,隨風而息。緊接著左手也出現了小跳音,飽滿而有力,此時此刻應當是俄羅斯小伙子熱情奔放的舞步出現了,很快大家的熱情被舞蹈所點燃,將舞會的氛圍推到了頂點。隨著再次出現的柴可夫斯基式的下行旋律,夜幕降臨,舞會進入了尾聲,一切歸于平靜。
第三部分(114~138小節):是主題的低八度再現和尾聲,又一次出現了“古斯里”的撥弦效果,和弦的時值更加短促,力度越來越弱小,情緒又回歸到了孤獨和痛苦。全曲以有力的和弦收攏結束,仿佛一個人在悲苦地敘述過后用一聲槍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全曲結構明確規整,4/4拍,c小調,速度力度有明顯變化,音樂旋律質樸動人,歌唱性強,有著豐富的內涵,并且全曲在調式調性以及節奏運用上前后有很明顯的重復轉變,更加體現了主題的色彩性表達。柴可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出其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愛國熱忱,充分體現出俄羅斯人民豐富的情感。
三、《杜姆卡》的演奏技巧
(一)觸鍵與音色
在這首作品中,柴可夫斯基處處體現了他創作中所保持的俄羅斯民族元素,它的旋律樸質,像潺潺流過人們心坎上的小溪般流暢。 演奏他的作品,就必須注重觸鍵技巧,彈奏出優質的音色,綿延悠長地將樂曲的民族性表達得恰如其分。根據柴可夫斯基生活的時代背景可以感受到《杜姆卡》開篇的第一個和弦飽含了俄羅斯人民的沉思與哀愁,扣人心弦。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的旋律線條十分寬廣、粗獷和濃厚,第一個和弦是龍頭,務必要把它交代清楚,觸鍵干凈,聲音要飽滿。
全曲一開始出現的c小調主和弦是由左手琶音進行和右手柱式和弦構成,憂郁的和聲效果沖擊聽者的內心。下鍵之前內心要有所準備,手指放在和弦的琴鍵位置,力量集中在手指第一關節,做到弱音量強控制,深沉的小調感覺從第一個音就要建立起來。旋律在高聲部和中聲部都有體現,右手彈奏旋律的4指和5指下鍵要快,音色要純凈,雖然是小行板,旋律的歌唱性極強,但是速度不要太拖,不要讓旋律停滯,要讓旋律源源不斷地走下去,讓聽眾如身處優美的俄羅斯鄉村風景中。
之后,旋律被右手“送”到了左手中聲部,如同一位老者在低吟淺唱,左手的大拇指要注意力度的把握。“Marcato la melodia”意為著重強調,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時,也要控制好右手清脆的跑動的十六分音符,讓右手伴奏聲部若隱若現地“飄在云端”。這一段的音響漸漸明朗雄厚,至第33小節發展至mf,此時應當注意左右手之間無縫隙的銜接,左手的八度旋律觸鍵時手指要立住,音色要凈、透。這是老者在對人生的感悟和內心壓抑之后情緒的釋放,表現出其內心的矛盾不安。
第40小節到第45小節,g小調主和弦的分解和弦音的三連音始終貫穿至該段的結尾,最終還是落于g小調。彈奏時觸鍵要輕巧,控制音色,學會聆聽逐漸走遠直至消失的音響效果,此時的踏板輕點一下即可。最后第44、45小節要注意手指緊貼鍵盤,雙音間的快速顫動,連綿悠長,猶如俄羅斯鄉間的樹葉隨風飄落。
第46小節開始第二部分,這一段表現出一種火熱的舞會場面,體現了俄羅斯人民激情似火、樂觀昂揚的性格特征,彈奏時節奏務必要拿捏得十分準確。 表情術語“Con animad”意為勇敢的、有精神的、有活力的,雖然這部分跳躍感強,但切忌彈得過于輕佻,下鍵不要太快,跳音音色不能太沖撞,顆粒感要強。“Pesante”是沉重有力的,彈奏和弦時,保持每個手指緊貼著鍵,切分節奏要以手腕為軸隨音位橫移轉動,將聲音向前“送”,將上方聲部歌唱性的旋律透過指尖傳達給遠方。
第52至55小節要彈得一氣呵成,把句子的強弱呼吸拉寬,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第55小節的最后的上行琶音中并充分釋放出來,快速釋放緊接著快速收攏。雖然第64小節的表情記號“Giocoso”為歡快的、喜悅的,但不要彈得太兇狠,此時還沒有進入全曲的高潮,右手八度要彈得綿延一些,旋律線要清晰。第66小節右手的旋律相較前兩個小節低了一個八度,如果說前面是清脆的小提琴在演奏,那么這里應當是將旋律“送”給了深情的中提琴,這時右手五指觸鍵要更集中一些,突出優美的旋律線。緊接著到第68小節,又將旋律“送”給了低沉悠揚的大提琴,旋律轉至左手的中音聲部,右手兩個八度間的裝飾音跳奏俏皮可愛,下鍵一定要集中,保持伴奏音色的清脆明亮。接下來兩個小節里,右手為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下行跑動,每個重音要彈得輕巧一點,左手要準確地數好節拍,級進上行,左右手相向而行,踏板在第一拍和第三拍輕點一下即可。
第72、73小節要著重聽和聲感,著重強調每小節的第二、四拍,力度也由p推向ff自然進入第74小節,左右手要彈得一鼓作氣,不能松懈,左手和弦如同后浪推前浪一般推動著右手到達最高音,右手八度下鍵要快準,音要彈得持續綿延,力量依次傳遞下去,不要中斷,否則會影響音響效果。雙手的和弦要把聲音上揚起來傳送到第76小節,旋律出現在左手,力度為fff和sf,雙音和和弦的下鍵要提前做好準備,手指力量集中,同時下鍵。而此時的右手為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五連音及六連音的跑動,不需要像彈音階那樣注重每一個音的下鍵,而是以兩拍為一句飛速彈奏,達到刮奏華麗的音響效果,彈至最高音可將手慣性揚起再開始下一句跑動。第77小節的后部不要收得太突兀,而要做一個過渡,讓音樂自然地延續到下一個情節。
從第78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安靜的片段,此段的速度要求是“Poco meno mosso”,意為“稍慢一點”。這一段在速度和音色的要求上與之前有不同,要做到跟前段的激情澎湃形成鮮明的對比,好像來自遠方的聲音,縹緲朦朧,右手上方旋律聲部彈得清脆些,聲音上揚,小臂要牽引著手腕圓滑地運動,右手手指稍伸平一些,貼鍵彈奏,讓聲音往前走。中聲部和低聲部的和弦要模仿民族舞步干凈利落且用漸行漸遠的弱力度,同時要注意聆聽和弦音色對比,把握和聲變化。
第88小節進入全曲的“Cadenza”華彩部分,注意左右手的銜接要準確無誤,追求如同用一只手演奏的音響效果,音由弱慢到強快持續上行達到第89小節的最高音無限延長,在極其安靜的延長音中轉而pp下行進行,著重強調每組六連音中第一個音。第91小節的降B音要做足夠的時值延長,為后面的音符做好充分的歇息準備。緊接著一串十八連音有力地一瀉而下,降E音的延留之后再次集中力量聲音上揚將音樂推向制高點。整個華彩部分如同連綿不斷的拋物線,都是上下行結合的快速跑動,要注重手指的顆粒性,把握好音樂的張力,做到張弛有度,讓音樂充滿慣性地自然進行,留給聽者無限遐想。
從第92小節氣氛進入了火熱、熱情的全曲高潮部分,速度一定要把握準確,一組一組地積蓄力量往上“搭”,持續加力、慢慢加力,漸強漸快,八度彈奏的聲音要流動,不能僵硬。第98小節的最后半拍,要明確左手的八度旋律方向,強弱力度隨旋律線走,不能把每個音都彈得千篇一律。
從第101小節的“Andante”行板開始,左右手都為級進上行,注意手腕的靈活轉動,讓聲音始終保持清脆和富有彈性。第103小節雙手開始反向進行,音距加大,逐漸升騰,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由ff向fff的迸發要充分表現,右手的八度旋律在演奏時指尖可以立一些,讓聲音聽起來更扎實飽滿,表達得更充分一些,這時具有歌唱性的宣泄和傾訴。第105小節的速度稍慢,這里的旋律線條的氣息要拉寬,似乎是內心埋藏很久的情緒毫無保留地宣泄,是一種情緒上的爆發,一定要表現得淋漓盡致。第106小節雙手的連續下行,指尖觸鍵要準確。第107小節雙手和弦達到fff,這里需要腳抓地,將全身的力量在一瞬間集中在指尖,音響效果好似整個樂隊的恢宏演奏。隨著高潮的宣泄漸行漸遠,樂曲也即將進入全曲的再現與尾聲。第111小節轉入柔板,猶如夜幕降臨,一切又恢復了平靜與安詳。
第117小節主題再現,低沉的主題旋律再次出現,觸鍵要比開頭更深一些,這是經歷了內心的宣泄后的平靜,更多了一絲多愁善感,空拍收得不要太突兀,宛如大提琴般低沉悠揚,力度雖然很弱但是手指下鍵要集中。最后,出人意料的極強和弦如同一聲槍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結束了全曲。
(二)旋律走向中的力量傳遞
第一部分的1~4小節是全曲最具沉思的主題句,c小調主和弦牢牢抓住人心,右手4、5指在彈奏時,旋律線條要綿延悠長,將力量傳遞給第2小節中的最高音f,但音樂并沒有暫停,左手將右手的力量承接過來又將旋律“送”到了第3小節的右手旋律聲部。緊接著的幾句左右手如同一段深情的對話,你一言我一語,將整個主體部分貫穿起來。從第16小節第四拍弱起,右手由八分音符漸進為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 ,第23小節中的第一、二、三拍的第一個音呈下行級進,彈奏這三個音的1指和2指應當突出,把這三個音的力量傳遞給接下來的左手的旋律聲部,這部分的左手與右手要呈現出無縫隙的銜接以及音與音之間力量的明確傳遞。
第二部分中是熾熱的音樂感覺,第60~63小節是完全相同的兩個樂句,其中61和63小節中低聲部采用了柴可夫斯基典型的下行模式,力量在左手5指和1指下行中不斷被傳遞,小節結尾處的右手旋律上揚將力量傳遞給下一小節的八度。
同樣第74小節右手為八度旋律,左手和弦上行進行,整體力度更強,感情色彩更強烈,情緒更激動,下鍵的力度更深,力量的傳遞更加迅速,要提前做好下鍵的預備。第88小節的華彩部分是全曲一次華麗的延展,為后面的高潮做準備。第91小節是左右手大跨度大幅度的快速跑動,右手的力量集中在第一拍最高音,可以隨慣性如同瀑布一般一瀉而下,隨即左手將力量承接彈奏出該樂句的最低音,左右手的銜接要如同一只手演奏般自然無縫隙。緊接著雙手同時強力度上行,力量要集中上揚,送至最高音,雖然這里有無限延長的空拍記號,但是要聲斷“氣”不斷,力量的傳遞還在繼續,最后完全落在隨后的八度上。92~96小節是八度旋律的級進上行,雙手在彈奏時尋找畫圈的感覺,力量不斷地傳遞下去,直至高潮,將所有的情緒宣泄出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主題再現,力量要更加集中,傳遞要更加細膩,是宣泄過后的沉思,左右手力量的銜接要比第一部分更自然流暢。全曲終的最后兩個強力度和弦之間也要有內在的力量傳遞,將空拍視作無言的音樂,聲斷“氣”不斷,果斷有力地結束全曲。
(三)踏板的運用
1.切分踏板
踏板在鋼琴演奏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使鋼琴的音色得到更好的展現。在第一部分主題出現時,踏板在每小節第一拍踩下,給聽眾安靜思考的空間,讓聲音綿延向前,但不要抬起得太突兀,不要將旋律線斷開。旋律進行到第18小節時,要用切分踏板,在第一拍快踩快抬,使踏板和右手產生切分的音響效果,像泉涌一樣一股股推動旋律的發展。第33小節左手的八度要突出,踏板要點踩,低聲部的音色本身就渾厚有力,踏板要干凈利落,不要產生“臟亂”的音響效果。
2.直接踏板
第二部分整個音樂是熱情洋溢的,大多是運用直接踏板,讓整段的音響效果去模仿俄羅斯活脫脫的舞步般靈巧干凈,富有精神。華彩部分在旋律飛速上行時 ,踏板可助其一臂之力,渲染一種華麗的音響效果,右手到達最高音時停住,如同過山車達到制高點時的短暫停頓。隨即是慣性地快速下行,踏板在每組六連音的第一個音“助力”一下,在91小節踩實踏板,為后面的高潮做充分的準備。
第三部分再現主題,踏板要點踩,腳步動作比第一部分更加干凈利索。演奏者在觸碰到琴鍵的一剎那,腳也同時踩下,當手指完成觸鍵動作的一剎那隨即松開踏板,在之后新彈出音時再繼續同時踩下踏板。彈奏曲終的強力度和弦時踏板要隨著下鍵落鍵同時踩下抬起,干凈地收尾。
3.左踏板
浪漫主義的旋律是明顯、起伏的大線條,對于音色的要求極高,作為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左踏板的使用也更精細。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演奏者的弱音器”,踩下左踏板時,琴錘就會稍向左側移動,這時的聲音不但弱多了,而且產生了不同音色變化,增加了聲音的柔和。腳跟不要離開地面,以腳踝為主要動作部位,用前掌將左踏板踩下去,再放掉,為了將踏板放干凈,前掌可以稍離開踏板一些。
(四)力度的把握
第一部分在第16小節出現了f小調的主和弦,彈奏時將踏板松開,拿捏好弱起的力度,突出轉調后的和聲效果,緩緩將接下來的右手旋律聲部引出,力度由p向mp過渡發展,進而上行到達最高音降b,緊接著旋律環繞下行力度持續漸弱,直至第24小節的pp。第24小節左手的大拇指要注意力度的把握,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時,也要控制好右手清脆的跑動的十六分音符,讓右手伴奏聲部若隱若現地“飄在云端”,這一段的音響漸漸明朗雄厚。從38小節起要注意力度的層次,由f到mp到p再到pp直至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的第52至55小節要彈得一氣呵成,把句子的強弱呼吸拉寬,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第55小節的最后的上行琶音中充分釋放出來,快速釋放緊接著快速收攏。樂曲第60小節要求用等速演奏,力度為p。第60~63這四小節是由相同的兩個樂句構成,音符與強弱標記雖一樣,但是注意第63小節漸強的幅度要比第一句更夸張,要充分打開,緊接著64小節迅速回歸到mp。第66小節進入四個聲部,各聲部層次一定要清晰,右手的旋律相較前兩個小節低了一個八度,如果說前面是清脆的小提琴在演奏,那么這里應當是將旋律“送”給了深情的中提琴,這時右手五指觸鍵要更集中一些,突出優美的旋律線。緊接著到第68小節,又將旋律“送”給了低沉悠揚的大提琴,旋律轉至左手的中音聲部,右手兩個八度間的裝飾音跳奏俏皮可愛,保持伴奏聲部音色的清脆明亮。從第78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安靜的片段,這一段在速度、音色上與之前有不同的要求,要做到跟前段的激情澎湃形成鮮明的對比,右手上方旋律聲部彈得清脆些,聲音上揚,讓聲音往前走,中聲部和低聲部的和弦要模仿民族舞步干凈利落且用漸行漸遠的弱力度。第103小節雙手開始反向進行,音距加大,逐漸升騰,推向全曲的最高潮,是情緒的全盤爆發,由ff向fff的迸發要充分去表現。
第三部分再現主題,力度與前部分有明顯的對比。第131小節的音量為pp,空拍和弱拍都是音樂語言,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都是一種帶著呼吸的歌唱。
結 語
柴可夫斯基鋼琴曲《杜姆卡》結合了斯拉夫民族民謠,是柴可夫斯基器樂作品哀傷憂郁與朝氣蓬勃交替的典范之作。樂曲中所體現的民族性、人民性與樂觀主義是柴可夫斯基創作該作品的核心,因此本文論述了在演奏時演奏者不僅要注重譜面上的力度、速度及感情記號,還要根據樂曲的意境,結合自身的練習實踐經驗以及對作品的理解,對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創作,尤其注重觸鍵、力度控制、華彩的彈奏以及內心聽覺的培養建立。內心聽覺是在演奏鋼琴時的一種很強的內心預見性,這種強烈的內心預見性能夠讓演奏者在彈奏之前,仿佛先聽見音樂,對要彈奏的音色、旋律、音樂形象有一個預判和了解。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提高自身演繹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之后,才能夠以情感人,更加出色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參 考 文 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2]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利·列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
[4]錢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選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5]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