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國高校的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這場教學改革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實施者,教師能否成功轉換高校教師的傳統角色,是這場教改的關鍵。在高校教改的這個大環境下,教師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作用、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學理念,只有如此,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高校教改;教師角色;轉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0-0033-02
近幾年來,全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強,大學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從傳授者轉變成為引導者,教師將單一的授課形式轉變成為融合多樣性、實用性、創造性的現代教學模式。在新的教改環境下,教師只有更新教學理論理念和模式、轉換角色、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對提高高校教學與培養高質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一、高校開展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現如今,大學畢業生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自2009年起,高校畢業生就面臨了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就高校畢業生自身而言,就業關系到畢業生個人及其家庭的利益,對社會而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和諧,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是我國重大的民生問題。現如今從地區角度來看,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量也較大,但與此同時對高校畢業生的質量要求也較高、競爭壓力較大,西部地區地理位置偏僻、環境條件艱苦,導致畢業生前去就職的意愿較低。另外,從學歷的層次上來看,用人單位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比低學歷人才的需求要大,在專業方面,一些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壓力上要比其他專業畢業生小很多,但是,熱門專業畢業生卻只占全體畢業生的一小部分。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與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職業化人才迫在眉睫。
二、實現高校教師角色轉變的策略
1從知識的傳授者到知識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填鴨式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在一定階段中,學生貌似是能學到較多的知識,教師也能按照預期完成教學量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但是學生在教師的監督與控制下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情感、性格、興趣等方面往往被教師忽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產生倦怠甚至厭惡的情緒,對教學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網絡成為知識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開放、快速的網絡傳播模式使得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受限于教師、書本,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以外的地方獲得更多、更廣泛的知識,也正因如此,教師更要從簡單、機械化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學習,從個人獲得所需要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一味地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性,相反地,教師要鼓勵學生拋棄對權威的盲目信任,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索研究。由此可見,教改形勢下的教師教學,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創造性的引導,同時也是共同參與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成了這樣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就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從傳統教學的權威者轉變成為新教改模式下的合作者、參與者,教師的主體地位讓位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養成獨特的學習風格,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從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到教學活動的評價者、完善者
教師在完成教學活動之余,還有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評價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的評價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能力的養成,培養出的學生也都是只會被動接受知識、“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教改模式下的教學評價,不僅僅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的發展,更要求教師建立全面性的評價體系,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發展,如交際能力、抗壓能力、創新發明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評價應全面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關注個別差異,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身,了解自己的自身價值及發展優勢,不斷提升自信心。另外,教師還要善于總結教學活動的完成情況,例如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教學手段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使用效果等,通過全面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自我批評,進而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完善。
3從教學活動實施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設計者
傳統教學模式使用的教科書、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是由專門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專家、學科專家等來制定的,教師僅僅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千篇一律的教學形式壓抑了學生學習、創新的能力。因此,為了適應高校教育改革的需求,除了采用符合時代需求的教材以外,也有必要讓一線的優秀教師參與設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可以說最了解學生的人是教師,最了解學生對知識需求的人也是教師,那么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目前,高校新課程確立了校本課程管理體系,課程不再由國家統一制定,具體內容可以由學校和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確定。這樣教師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課程的參與者、編創者、開發者。
4從授業者到學習者、研究者
在當今社會,教師應該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以此來滿足日常的教育教學。另外,教師還要做好課程的設計開發,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只會說教材而不會研究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教師需要研究、尋找更多的教學資源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教師要時刻處于教學研究的最前沿,成為教學活動的學習者、研究者。
三、高校教師教學教改中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分析
1過硬的教學研究能力
教師的基本職責就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過硬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教師的授課對象是即將邁入社會、從事社會各項工作的人才,教師只有精通自己的學科,具有扎實、淵博的知識儲備,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精工巧匠。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所有所教教材的內容,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并不斷加強業務進修,了解學科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只有站在學科的前沿才能教育與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2扎實的科研和綜合實踐能力
高校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起源地,高校科研成果對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高校教師的教研較多地停留在了教材、考試的研究方面,受限于教學經驗與教學技巧的陳述,對教學理論的研究較為薄弱,因此也造成了教學創造性思考的缺失。在教改的大環境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必須有扎實的科研能力,同時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理論教學能力,還應具備實踐輔導能力。教師只有同時具備科研和綜合實力,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
3較強的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
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中,需要不斷地提升自我專業素質,由此才能在教改過程中較快適應教學形勢的變化。與此同時,創新能力也是高校教師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要培養創新人才,就需要創新型的教師,創新型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善于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勇于探索、敢于懷疑和批判的學科精神。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探索新的模式和教學觀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獲得懷有更大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轉變,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4具有敬業精神和溝通能力
優秀的高校教師一定需要具備良好的師德,這是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與此同時,高校教師具備敬業精神也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具有良好的溝通,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的溝通能力是其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一位高校教師同時具備愛崗敬業與較好的溝通能力會很快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從而使所教課程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會在教師的影響下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的喜悅感。反之,太過于關注自身利益的教師,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評定職稱、科研成果研究、人際關系等方面從而疏于教學與對學生的關心,不僅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質量,更影響了師生之間融洽的關系。如此看來,教師需要統籌兼顧,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日常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尊重和理解學生,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這也是高校教師的基本職責和使命。
5應具備的其他素質和能力
高校教師除了需要具備以上所述的基本能力以外,還應當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術的良師,在生活中,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在學習和生活中,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另外,教師在課堂上作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上要與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互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霸占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
結 語
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浪潮越來越盛,高校作為教改的重要環節,關乎我國人才戰略計劃的實施。教師作為教改的承擔者、執行者,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個人素質等方面不斷提升自我,走出封閉、狹隘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自我的“蛻變”。沒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無法培養出一流人才。對教師隊伍的嚴格要求,就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強勁推動力,高校教師角色的成功轉換與能力的培養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學改革成功的保障。
[參 考 文 獻]
[1]葉 淵.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代建軍.課程運用中的教師權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3] 多 爾.構件一種新的課程觀(上)[J].外國教育資料,1996.
[4] 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
[5] 潘 涌.論創新教育與教師角色轉換[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1999.
[6] 周雪梅.論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