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與崇拜。文化自信是習近平同志于“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之后提出的又一“自信”。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諸多的文化門類中獨樹一幟,無論是經典的傳統音樂,還是優秀的民俗、民間樂曲,都彰顯著這一時代民眾的文化自信,從不同角度展現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文化自信;音樂;文化自豪感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0-0151-02
一、音樂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音樂作為文化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傳承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形式豐富,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來源保障。賈湖骨笛的出土證實了中國音樂至少擁有9000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在9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生活環境中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器樂制造技藝,掌握了較為精準的度量技巧,同時賈湖骨笛的出土也證實了我國最原始的音階系統早在9000年前就已經確立了。同時共計出土的35支賈湖骨笛按照制作年代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產物。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人類對于“器樂”的制作越來越精妙,度量衡精準度越來越高,同時音域也逐漸擴大,這體現了我們的祖先早在原始社會就具備了對待文化發展的探究與改良精神。曾侯乙墓編鐘被譽為世界第十大奇跡,距今幾千年的鐘磬樂器,依然能夠敲擊出美妙的音樂旋律。三千多個銘文記載著曾晉齊楚等國的樂律學常識。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驗證了我國先秦樂器發展的輝煌,引發了全世界的轟動,充分證明了我國早在戰國時期便具備了精湛的器樂制造能力。曾侯乙墓編鐘所采用的特殊律制,一種雙音的高超制作技巧為現代人所稱奇。君子以“彬彬有禮”作為行為準則。中國歷來被尊稱“禮儀之邦”。中國周代盛行禮樂制度,就是一種“樂從屬于禮”的制度。將音樂作為輔佐政治統治的工具,禮樂制度之下的音樂教育立足于培養國家棟梁的內在修養,同時通過對于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約束人們的思想,實現社會的某種和諧。尊卑上下,父子君臣,劃分有序。我們的祖先崇尚禮數,推崇音樂,音樂文化展示著強大的社會教育意義。另外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世人皆知 ;中國擁有有三千多年的文字歷史。隋唐歌舞大曲形式絢麗、內容豐富。明清戲曲形式紛繁多樣,作為中國國粹的京劇藝術吸引著無數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中華音樂文明燦爛輝煌 ,不勝枚舉,任何一項都足以讓我們在世人面前感到驕傲和自豪。
二、文化自信的缺失原因
由以上對于中國音樂文化的回溯可知,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然而正是這樣一種優秀的文化,為什么會在當今社會,尤其是青年人的眼中變為一種“非主導地位文化”?其主要原因,便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匱乏。 19世紀中期以后,列強的炮火強行推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文化就此告別了“本土發展”的道路。五四運動的興起伴隨著“反對一切、打倒一切傳統文化”的思想。經濟能力的落后,政府統治的無能,軍事戰略的腐朽,導致了國人對中國一切歷史文化的信心喪失,巴黎談判失敗成為了國人爆發推翻一切舊主義的導火索, 學習“西方列強”成為了當時中華民族無奈的選擇。中國作曲家大量地嘗試西方的創作技巧與音樂元素,采用十二平均律作為創作的基本技巧。開始實現了以五線譜為主要記譜法的音樂時代。我們的學堂里開始傳唱由外來音調填詞而成的“學堂樂歌”。中國傳統樂學理論創作技巧失去了主導地位,和聲、織體成為現代中國音樂創作的主要元素。“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使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遭受了又一番浩劫。時至今日許多傳統音樂甚至面臨消失或者已經消失。今天,我國所有專業藝術院校在教授民族音樂技術和知識時,基本上都是以西方音樂體系和形式為中心內容;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上演的民族音樂作品,也基本上是以西方音樂創作模式來表演;民族音樂在理論與實踐的指導與應用上,基本沿用西方音樂理論去涵蓋解讀中國傳統音樂,使傳統音樂在形式和內容上產生文化的變異與曲解。由于在教學、創作與表演中,多年來我們輕視了傳統音樂在文化建設上的主導作用,使得傳統音樂教學在專業音樂領域已被置于邊緣化的位置,這種現實雖然使民族音樂強化了它的時代性特征,但是我們卻丟失了賴以生存了千年的傳統本質。
三、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心
如何在新時代的環境下,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將音樂藝術作為一種展示中國宏偉歷史文化,提升國家影響的外交“軟實力“成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一方面保留傳統音樂文化,一方面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神,是新時代我國音樂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我們要注重對于原有的、現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與保護。我們的民族音樂工作者應當以發掘、保護并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為工作重點。同時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問題給予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視。民族音樂“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我們不能丟棄自我去迎合外來文化的滲透,這是國人堅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底線,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本原則。同時我們國家的音樂教育應該以培養一批懂得民族音樂、熱愛民族音樂的繼承人為宗旨,而不是以培養了解西方音樂的人才為目標。在對傳統的繼承與外來文化的吸取方面,在堅守文化基因本來面目的同時,應做好對于傳統文化的選擇性繼承,以及對于外來思維的選擇性吸納,我們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時代準則,選取保留適應民族時代發展的文化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將中國音樂藝術推向世界,是新時期發揚文化自信的另一重心。近年來我國許多音樂創作人士緊跟國家方針政策,創作并出演了一系列契合國家方針政策的優秀作品,例如中央民族樂團近些年來創作的品牌音樂《泱泱國風》《國風繞梁》向世界傳遞出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壯麗悠遠。演繹海上絲路的《碧海雅韻》,向國內外觀眾表達著“一帶一路”的美好祝愿與和諧約定。《玄奘西行》,延續“國樂”系列歷程,更在世界范圍內首創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通過玄奘取經路上看到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民族樂器文化去解讀表現他的取經之路。該劇在音樂創作和表現手法上構思巧妙,通過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音樂和民族器樂,向觀眾們展示一幅幅生動而真實的民族音樂畫面。用民族音樂這一高雅形式來扎根于人民,提升人民對于民族音樂的喜愛從而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推向世界。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并傳播好中國故事。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歌劇院公演,《華盛頓郵報》以整版篇幅刊載,報道指出:“中央民族樂團在打一場戰役,這是一場試圖把青少年吸引到傳統文化藝術殿堂來的戰役。”演出結束后《又見國樂》演出海報貼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展覽墻上。同樣,2016年在哥倫比亞國家大劇院,《又見國樂》的海報也貼在了那里,它彰顯著當代民族音樂家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20世紀初音樂家王光祈提出的 “ 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讓國人固有的音樂血液能再次沸騰”的理想其實就是告訴世人我們要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我們應當珍惜、保護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使之成為新時期激勵和鼓舞人民前進的強大力量。
[參 考 文 獻]
[1]路 琦.傳承與發展———關于傳統文化遺產“吟誦音樂”的幾點思考[J].藝術百家,2008(a1).
[2]趙 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M].貴陽:孔學堂書局出版,2014.
[3]劉麗杉.高校音樂教育在傳統民間音樂傳承中的結構性主體研究[J].大舞臺,2015(09).
[4]西安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準確把握堅定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N].西安日報,2016-12-05.
[5]林 軍.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專集,1998(163).
[6]李宜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自信與傳承——以內蒙古自治區與云南省為例[J].當代音樂,2018(05).
[7]云 杉.文化自信:傳承、開放與超越[J].理論學習,2010(10).
[8]曾竹娥.淺議音樂教學的生活化取向——以贛南采茶戲教學為例[J].群文天地,2012(2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