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發展迅猛的當今,音樂也隨之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在這其中,流行音樂的傳播是最為突出的。基于此,筆者嘗試將流行音樂的元素加入到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兒歌彈唱課程中,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兒歌彈唱課程的創新發展。本文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兒歌彈唱課程的特點結合流行音樂和聲、節奏等元素來尋求兩者的融入。
[關鍵詞]學前教育;流行音樂;和聲;兒歌即興伴奏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0-0054-03
一、流行音樂與兒歌即興伴奏結合的現狀
盡管兒歌即興伴奏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所占課時比重很小,但卻是不容忽視的部分。隨著我國幼兒園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各幼兒園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這里研討的幼兒歌曲彈唱技能,就是幼兒園應該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崗位技能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師在幼兒活動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本文主要針對兒歌即興伴奏中的常規伴奏技法,流行音樂中的和聲、節奏、織體,展開對兩種音樂形式的對比及融合的研究。
兒歌即興伴奏融入流行音樂元素的方式既有傳統兒歌創作的結構形式又有現代音樂創作的特點,很好地體現了音樂發展的趨勢及豐富了兒童的聽覺感受。在追隨現代流行音樂的同時不失對傳統兒歌即興伴奏技法的繼承。
關于兒歌即興伴奏的研究和流行音樂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關于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兒歌即興伴奏中的文獻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在鋼琴課教學內容中滲透流行音樂元素,以加強兒歌的彈唱和即興伴奏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為研究目的的分析。
關于學前教育兒歌即興伴奏的國外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等音樂教學法來研究的內容。而將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兒歌即興伴奏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專業音樂院校與藝術院校相當多的學生以近現代作品,包括流行音樂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時在對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兒歌即興伴奏的研究的同時也會豐富兒歌的聽覺效果,促進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的發展及兒歌的傳播。使兒歌即興伴奏課程在研究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改革中再一次熱絡。
二、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課程的特點
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現狀
基本的音樂素質在學生后期對音樂課程學習、掌握、運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基本音樂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科培養目標及教師的課程進度。
首先學前教育專業生源的音樂素質偏低是常見現象。在夏考招生過程中,沒有進行技能考試,這一部分的學生沒有進行過技能的培訓。同時,此部分生源在很大比例上是來源于農村地區,在義務教育過程中的教學質量及設備設施都不完善。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技能課程音樂、美術等也跟不上進度。這部分的學生由于沒有進行音樂基礎性訓練,加之在本科期間學習的內容較多,所以很多音樂知識來不及內化。
其次,教材匱乏、不統一,不能像義務教育時期一樣具備系統的、有依有據的教學過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業特色的發展。目前,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材嚴重缺乏,大都采用音樂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音樂專業教學方法,忽略了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定位。而大部分的學前專業音樂課程又沒有統一完善的學科用書,互為矛盾,迫切需要正規化。
最后,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基本上都是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生,雖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但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定位與培養目標無法與課程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還有一部分音樂教師來自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這一部分教師雖然具備對學前教育的了解,但是技能又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需要將技能與專業特殊性緊密結合。
2即興伴奏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作用與地位
兒歌彈唱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常界定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單純的彈奏,另外一方面是聲樂和鋼琴的結合。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用音樂感染兒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們不能保證每一首兒童歌曲都是我們所唱過所彈過的,即興伴奏的意義正是在短時間內為陌生的旋律配上合理的伴奏和聲。因此,作為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掌握好如何使用即興伴奏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幼兒園在招聘教師時要求的教師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也逐漸提高。在幼兒園的工作當中,即興伴奏是幼兒教師所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在培養幼兒的學習音樂的興趣時,即興伴奏可以說是教師的一種工具,隨時為兒童帶來不同情緒的音樂,使之隨時可以感受到音樂。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伴奏方式來演奏,自然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緒,也可以讓幼兒更快地明白一些抽象的詞匯,例如節奏律動、音樂情緒等。同時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聽覺以及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兒歌彈唱是一門技術性、藝術性和創造性比較強的職業技能課程。加之在幼兒園音樂教學工作中,鋼琴即興的伴奏可以對兒童起到良好的藝術指導和引導作用,尤其在體態律動、歌舞劇表演中起主要作用。但由于學前教育的學生大部分在之前是沒有接觸過鋼琴的,對鋼琴鍵盤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學前教育的音樂課程中兒歌即興伴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流行音樂元素
1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
流行音樂真正傳播到中國,是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特別是在上海,可以追溯比較早期的是黎錦輝老師的《毛毛雨》。此作品分為四段,主要講述年輕女子想念心上人的一種情竇初開的感情。從歌詞上就已經打破常規的作詞內容,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女性急切突破封建傳統舊社會的思想,勇于追求幸福的舉動。但是,在此后發展的幾十年里,由于國內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加之當時的流行音樂大多是描述男女及細膩感情的作品,所以,很多作品被稱為“靡靡之音”或“黃色歌曲”。此后,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進入空白期。1978年改革開放,音樂隨之迎來了新的春天,流行音樂也順勢再次重返大陸市場。
2“流行音樂”與“通俗音樂”
很多人認為“通俗音樂”即“流行音樂”。實際上“通俗音樂”是在1983年的全國輕音樂會議中被提出。主要原因來源于流行音樂早期發展中的過于自由,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藝術從業者們認為應該正視“流行音樂”的出現與發展,接受并正規化,由此提出“通俗音樂”代替“流行音樂”。此次會議并不意味著之后的“流行音樂”要全面推廣,只是提出要有計劃有組織地穩定發展,而不能無規矩地自由發展。
“通俗音樂亦稱流行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民間音樂。”[1]這是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通俗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解釋。《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流行音樂的解釋重點在于通俗易懂、易于流傳。在我們學前教育專業中對音樂課程目標的定義是趨于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給人們帶來的情感變化。由于音樂課程學習時間的限制以及學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音樂課程迫切需要加入通俗易懂、欣賞性又比較豐富的藝術元素,流行音樂在此是最佳選擇。
在“通俗音樂”與“流行音樂”到底是從屬關系還是相等關系上,相關文章說法不一。筆者認為,兩者最大的一致性就是指當下最盛行的、被大多數普通聽眾所接受并且朗朗上口的音樂作品。在無論是“通俗音樂”還是“流行音樂”與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結合時,更重要的是選擇欣賞價值比較高、內容健康、通俗易懂的作品。用它們當中的音樂元素與兒歌相結合,或者找出可以運用的兒歌伴奏或者鋼琴演奏中的一些共同之處。例如,舒緩的流行音樂的伴奏可以直接放到舒緩的兒童歌曲伴奏中,豐富常規兒歌伴奏的色彩,更容易被學前專業的學生所接受,也為兒童對音樂色彩的鑒賞培養打下基礎。
3流行音樂在傳播中的現狀
流行音樂在當下的傳播推廣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傳播的商業化。音樂的這種商業化是受社會經濟發展所影響的。從樂手、歌手的初期選擇與培養到作曲作詞者的篩選,再到后期的制作、炒作、推廣,沒有哪一個環節是離開商業性的。這種商業化變相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傳播,促進了流行音樂的規范化。但是,商業性的弊端導致了藝術為市場所需及消費者的喜歡而創作,并不像古典音樂一樣,藝術影響聽眾更多一些。這就導致大量低級趣味、沒有藝術鑒賞價值的作品順勢流向市場。所以,在為學前專業音樂課程選擇流行音樂導入時需要謹慎選取健康、積極向上的作品。
流行音樂的另外兩個特點——娛樂性及流行性,則是將其選擇融入兒歌即興伴奏的先決條件。其娛樂性使得音樂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質,很容易被聽眾在短時間內接受。另外,娛樂性的特點使得音樂對于人們的情緒表達以及愉悅身心的作用在極大限度上得到利用。同時,通信網絡的發達使得流行音樂得到快速的傳播,聽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欣賞到不同風格、不同地區的音樂作品。同時,不同的音樂作品也隨之快速傳入大眾的生活,并得到普及。所以當我們將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元素加入兒歌的伴奏中時,會快速被學前專業的學生所接受,同時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因此,流行音樂應該在一定范圍內被融入到學前專業的音樂課程中。
四、流行音樂與兒歌即興伴奏的融合
1流行音樂與兒歌即興伴奏的關系
隨著現在流行音樂的發展,人們對流行音樂的欣賞范圍越來越廣泛,流行音樂已經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中學生、大學生這樣的群體里,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往往能更好地傳播和發展流行音樂。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有較多的部分是對流行音樂和中學的音樂教學相結合的范疇,這其中包括對流行音樂元素的分析、對流行音樂元素的應用、在音樂教育中起到的作用等方向的研究。
音樂作為一種表達人們情感的特殊形式,可以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和情感,從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有不同的分類,如:古典音樂、原生態音樂、流行音樂等。對流行音樂的概念的理解較為統一,也有著細微的變化。流行音樂通常來講也被叫作通俗音樂,因對它的界定指面向大眾的、通俗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也隨著發展有了各種形式,如:Jazz、Blues、Rap、Disco等。不同的音樂形式對不同的群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運用到兒歌的教學和伴奏織體中,也會出現各個不同的演奏和教學效果。
從教學價值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大藝術類院校對教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調整,流行音樂作為高校學生音樂教學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逐漸被列入學生的課程和學習范圍中。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和接觸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有了更規范更系統的理論認識做基礎,使教學和學習有了更完整的系統性;另一方面學生從流行音樂的學習中更好地體會流行音樂的張力和情感表達方面的優勢,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運用到各個方面,這是值得重視和反思的一個方面。從流行音樂的傳播性和大眾性來說,流行音樂有著容易被廣泛群眾接受的特征,不管是對中小學學生還是當代大學生,都具有其更好的吸引力。流行音樂風格現代且多變,能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具有較高的傳播功能。作為一種藝術種類,流行音樂可以更快速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因此這也是開始要把流行音樂及流行音樂元素與兒歌的伴奏、教學相結合探討的思考。
2流行音樂和聲在兒歌即興伴奏中的融入
傳統音樂和聲的特點在于和弦都是三度疊置后的后弦,例如三和弦、七和弦。旋律中的和聲走向趨于調式里的主三和弦,和弦之間相互關聯、統一發展。在即興伴奏中,旋律之間的音受“調式功能”作用的影響,使得旋律音的走向確定了和聲的進行。音與音之間、音與和聲之間在同一調式里相互關聯。在即興伴奏中的傳統和聲運用,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和聲“功能性”之間的對比來豐富作品的色彩。例如和聲之間的緊張進行與被解決,也可以說是主功能音與其他功能音之間的對比進行。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和聲開始打破三度疊置,四度五度疊置運用頻率開始增加。
流行音樂里也常用三和弦,但更多的是運用七和弦。七和弦的不穩定性使之常出現在主和弦之前,形成由阻礙到解決的過程。常用七和弦包括:大小七、大大七、小小七與小大七和弦。例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見圖),筆者截取作品的前半部分進行和聲編配,截取的部分分為兩個不同情感色彩的樂句。在第一樂句的伴奏中大量運用大大七和弦,使得作品的色彩變化更豐富,充滿藍調音樂色彩。在第二樂句的伴奏中,在運用七和弦的基礎上,加入爵士樂的節奏,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
譜例1:
結 語
本文通過對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特別是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概述,結合學前教育專業中兒歌即興伴奏課程的調查及理論分析,論述了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性。適當地加入流行音樂元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兒歌即興伴奏課程的興趣,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程目標的完成,從而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幼兒園實際所需。
文章緊密結合流行音樂的屬性與兒歌即興伴奏所需,通過對流行音樂的節奏、和聲以及通俗易懂、易于流傳的優勢等方面的分析,將其融入到兒歌即興伴奏課程中進行對比研究。這也是本文區別于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課程研究的地方。
流行音樂的商業化特點,在推動了大范圍的傳播外,也帶來了音樂發展無規矩、過于自由的狀況。這種狀況使得一些低俗無質量的作品流入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當今“百花齊放”的藝術環境里,我們不能否認任何一種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亦然。因此,筆者認為,在接受并將其融入到兒歌即興伴奏中時,應謹慎選擇,才能將有藝術價值的流行音樂元素恰當地融入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兒歌即興伴奏課程中。
[參 考 文 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644.
[2]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姚 偉.兒童觀及其時代性轉換[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曹 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徐春艷.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王安國.從實踐到決策一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
[8]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9]金亞文,龍亞君.音樂教學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吳躍躍.新版音樂教學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
[11]李社敏.本科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12]王安國.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若干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01).
[13]王思琦.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J].音樂研究,2008(01).
[14]蔡音穎.流行音樂與音樂教育[J].浙江師大學報,1999(06).
[15]劉妮娜.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審美力的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16]丁麗萍.論音樂中專歌曲即興伴奏教學中的和聲編配——以呼和浩特市藝術學校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