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六藝”和“七藝”是東西方最早的分科課程,支配了東西方教學內容兩千多年時間,在教育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在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是二者作為不同文明體系內的不同教育思想, 其誕生的過程和其內容又各具有特點, 從培養人才的著力點來看顯現出東西方對人才的培養目的和對人才思維塑造方面的區別。因此,探索“六藝”“七藝”的產生與發展、比較二者的異同、探尋其中的教育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六藝”;“七藝”;分科課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10-0128-02
據《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六藝”一詞最早源于《周禮·地官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六藝”之名起源西周,而“禮”是“六藝”教育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禮”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其中包括了政治、道德、禮儀、倫理,以至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沒有“禮”。“樂”的產生來源于古時祭祀活動的需要,總而言之,禮樂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這句話的大意為:統治者在教育后代時一定會以禮樂作為教學內容,這足可以見得當時統治者對禮樂教育的重視。六藝中射、御主要訓練射擊與駕車,據《禮記·射義》記載:“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書指的是文字,數指的是算法。在六藝教育中,禮樂是治國之綱要,是化民之良方;射御是征伐之技藝,是邦國之大事;書數是才智之基礎,是治事之工具,這六項科目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從政之人才。
古希臘的“七藝”是西方古代第一個課程體系,其內容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中音樂占有重要的地位。七藝的理念源流可追溯到公元前460年到公元前380年間,這段時間在古希臘發生了一場名為“智者運動”的變革。“三藝” 就是以這場運動為基礎產生而來的。“三藝”使得當時的希臘居民發表演說及政見,獲得選民支持的需要得到滿足。在“三藝”之后,柏拉圖確立、完善了“四藝”課程體系。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強調了教育對人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在20 到30歲期間要學習高深的科學理論,主要科目是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柏拉圖認為“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 音樂的節奏及和聲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響,帶來優美的一切。算術不僅能訓練人的計數能力,還能提高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習幾何是因為軍事上安寨扎營、測量作戰陣地和編隊布陣需要初步的幾何學知識;學習天文能設想和把握人的肉眼不能追逐的天體運作,從整個宇宙中尋求和諧的美和完善。”七藝在四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莫魯斯的《牧師教育》書中這樣解釋七藝:幾何學是“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事物,它也是哲學家常用的一種論證方式”。文法是“一門使人可以解釋詩人和歷史學家的作品的科學,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使人可以正確地寫作和說話”。辯證法是“理解的科學,它使我們能很好地思考、下定義、做解釋和區別真假”。修辭是“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世俗談話的藝術”。算術是“可以用數字測定的抽象廣延的科學,是數的科學”。天文學是“說明天穹中星體的法則”。音樂是“音調中音程被感覺的科學”。“七藝”的確立為西方學科教學內容奠定了根基。
“六藝”“七藝”產生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卻能長時間地影響東、西方兩塊文明大地,對世界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與意義。它們之間存在著眾多相同之處,體現出一定的教育規律。
第一,“六藝”與“七藝”這兩個課程體系都是以學科為中心。“六藝”“七藝”中的各項課程內容都是以獨立的學科形式存在,各學科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各不相同,但學科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復雜的體系,同時又有著共同的最終培養目標。“六藝”以“禮樂”為核心,統領其他學科。“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禮樂相輔相成,密切配合,為課程中心。射御要求學習者既要掌握嚴格的射、御技能,又要養成良好的軍體道德。書數是培養訓練文化與知識技能,成為“君子”不可或缺的基礎。“七藝”以辯證法為核心。在柏拉圖看來,辯證法凌駕于其他學科之上,統率其他學科。 因為,只有懂得辯證法,才能“把零星學習的科目融會貫通”“找出事物間的關系”“探究事物的本質”。柏拉圖確認,辯證法是教育的最高成就。辯證法與“七藝”中其他學科相互配合,共同協作以培養完善的人。文法、修辭使人能正確地寫作和說話,算數、幾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天文學幫助人更全面地了解認識宇宙星體的法則,音樂則是幫助培養人對于音調的感受力。
第二,“六藝”“七藝”都注重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六藝”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仁、義、禮、智、信的“君子”,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德育是“六藝”的最高目標。書數是智育,射御是體育,樂是美育,所以,“六藝”教育是德、智、體、美的結合。“七藝”的教育目的亦是發展德行。“智者最關心的是道德問題和政治問題,并把系統的道德知識和政治知識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柏拉圖理想國中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使“靈魂轉向”,追求最高的理念——善。 因此,誕生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 “六藝”和“七藝”不約而同地包含著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想必這也是它們能夠長久地存在并深刻影響東西方教育的原因。
第三,“六藝”“七藝”中音樂的學習都具有重要地位。孔子講“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正是認為音樂最能有助于培養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禮記》中的“樂由中出”“樂也者,動于內者也”“致樂以治心”等理念,都是認為可以通過音樂來達到“和”的境界,并作用于家庭、社會,最后成為真正的君子。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每一個節奏與樂調都有浸入人心靈最深處強烈的力量,如果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心靈就會得到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會被丑化”。
筆者認為 “六藝”“七藝”產生與發展的歷史之間有諸多內在的聯系與相同之處,但仍存在著一些差異。
第一,“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樂”“書”這三門學科皆為人文學科,而“射”“御”“數”雖然可以劃分到自然科學類學科,但其更偏向要求學生掌握一門技能技術,而非純粹建立在理論層面的自然科學類學科;而“七藝”中自然科學類學科占比則較大一些,如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這四項都屬于涉及自然科學的學科并且有一定理論方面的學習,這也是導致中國的自然學科發展比西方要晚要慢的原因。
第二,不同于“七藝”主要授課地點在學校的形式,“六藝”的授課形式主要為游歷講學、口傳心授。 從課程內容來看,“六藝”中“樂”的教育總是和“禮”相輔相成,相互配合,而“禮樂”的教育目的正是為了培養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所以“六藝”更重視倫理教育的功能,而“七藝”的課程內容則是文理相結合,且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六藝”和“七藝”的培養方式也存在著差異。比起“六藝”來,“七藝”更注重讓學生從體驗中獲得對某種事物的認識,而“六藝”則偏向于讓學生從既有現實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六藝”與“七藝”對于人才不同的培養著力點顯現出東西方對人才的培養目的和對人才思維塑造方面的區別。無論“六藝”還是“七藝”,它們在東西方課程史上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引領著東西方課程的發展,是世界教育歷史上兩顆璀璨而長久的明燈,照耀著學科課程的變化與發展。“六藝”“七藝”在之后隨著歷史進程慢慢地被分化與充實,其光芒逐漸地分散在宏大而復雜的課程體系之中,對我們研究課程的發展與課程的設置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曹 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周 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The Republic of Plato,James Ad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2.
[6]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 涂艷國.試論古典自由教育的含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
[8] 上官劍.“六藝”與“七藝”:中西方“自由學科”溯源之比較[J].高教探索,2010.
[9] 徐 輝.中西古代課程源流——“六藝”“七藝”教育的產生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199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