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滿族作為我國北方地區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擁有自己燦爛而輝煌的藝術和文明,并且在幾次大的民族融合浪潮的激蕩中,與漢、蒙等民族互學互鑒,在碰撞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滿族舞蹈。
[關鍵詞]滿族舞蹈;民族融合;藝術個性;整理發掘
[中圖分類號]J7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122-02
[收稿日期]2018-05-20
[作者簡介]宋 欣(1985— ),女,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人,碩士,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講師。(沈陽 110000)
當下各舞蹈院校的民族民間舞專業,都把藏蒙維朝傣等風格性較強的民族舞蹈作為必修課,而滿族舞蹈雖有見聞卻略差于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種類的傳跳,所以如何發掘滿族舞蹈的藝術性、可舞性,將其形成風格性較強的典型性組合和劇目,進入課堂并舞臺實踐,做好傳承和創新發展,是我們當下面臨的重要科目。
一、滿族舞蹈的藝術個性
個性即不同,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部分,也是該事物的本質特征。我們這里所提到的藝術個性就是一個藝術形式、藝術門類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質。具體到舞蹈藝術來說,什么是芭蕾舞、什么是現代舞,具體到民族民間舞來說,什么是藏族舞蹈、什么是滿族舞蹈,對每一個舞種的區分正是每個舞種藝術個性的充分顯現。尤其是民族民間舞蹈,我們常把風格性作為民族民間舞的區分標準和價值尺度,風格性越強說明我們對該民族的舞蹈掌握得更為準確,跳得更有味兒、舞得更加地道,風格性即個性,就是民族民間舞蹈的魂。民族民間舞講求風格性,丟失風格性便無所謂民族民間舞了。
滿族作為我國北方地區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擁有自己燦爛而輝煌的藝術和文明,滿族舞蹈作為滿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更是獨樹一幟、熠熠生輝,更具有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強烈鮮明的風格特色。
我們常常按社會功用來劃分舞蹈的種類,無外乎是藝術舞蹈和生活舞蹈兩大類。在舞蹈藝術產生前期,舞蹈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來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而藝術化的舞蹈源于社會階級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出現了供統治階級娛樂欣賞的樂舞。生活舞蹈又按其更為具象的生活功用,可劃分為自娛舞蹈、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等。
滿族舞蹈按其社會功用可分為民間舞蹈和宮廷舞蹈兩大類,宮廷祭祀和宮廷宴享。這種舞蹈往往是把滿族傳統騎射文化同歷代延續下來的傳統禮樂制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滿族特色和漢族風格的宮廷舞蹈,但由于一方面它逃脫不過先王之樂的藩籬,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宮廷舞蹈也就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與此同時,民間舞蹈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繼續開花,在民族融合的歷史浪潮下結果。同樣按其社會功用可分為薩滿舞蹈和滿族秧歌。薩滿舞俗稱“跳大神”,是巫師在驅魔逐疫和祭祀等生活中的舞蹈表演。薩滿教也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一些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在蒙族、滿族、赫哲族等十幾個民族中仍有遺存。滿族的薩滿舞又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生產需要,將這種信仰生活化、平民化,逐漸形成了具有滿族民風的薩滿舞蹈。
秧歌是北方漢民族舞蹈的一種藝術形式,起源于老百姓生活中的自娛自樂,雖是漢民族的藝術形式,但在長期的多民族雜居和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中,滿漢文化長期融合。正因如此,滿族傳統舞蹈才會和漢族秧歌水乳交融,形成了少數民族中唯一一個用秧歌“扭”的形式來跳本民族舞蹈的滿族秧歌。總的來說,滿族舞蹈和藏蒙維朝等少數民族舞蹈的區別,在于其和漢族舞蹈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和風格,它和漢族秧歌的區別在于其民族性,充分展現了本民族舞蹈的獨特元素和騎射文化,造就并形成了滿族舞蹈獨具特色的藝術個性。
二、整理發掘滿族舞蹈的意義
首先,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滿族舞蹈的社會功用正在極大地被削弱甚至逐漸喪失,滿族人血脈中流淌的騎射基因也正悄無聲息地流失。傳統的滿族文化也僅在滿族長期聚居的地方有所保留,如今滿族舞蹈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內容。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整理、發掘滿族舞蹈就是要搶救這門即將消失的藝術,我們應該努力守護這份民族記憶和寶貴財富。
其次,整理發掘滿族舞蹈對于完善文化多樣性,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單是政治、經濟上的大發展、大繁榮,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血脈的強烈認同,這就要求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共同筑牢民族根基。
最后,滿族舞蹈是一個充滿著藝術個性的巨大寶藏,融合了滿、蒙、漢三大民族舞蹈的優秀元素,不論宮廷舞蹈還是民間舞蹈,不論宗教祭祀的薩滿舞,還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滿族秧歌,每一類型都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學習和探究滿族舞蹈對于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事業有著重要的典范意義。
三、發掘、整理滿族舞蹈藝術個性的路徑
作為一個舞蹈工作者我們要思考如何將滿族舞蹈搬到藝術化的舞臺上,如何將其提煉為一些風格性的組合和訓練方法。既不失風格特色又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適應當下觀眾的審美變化和需求,最終達到對其傳承和發展的目的。我們要做的肯定是到基層去,到滿族人聚居的地方采風,了解滿族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社會歷史、生活風俗、生存狀態,等等。向老藝人們學習,我在這里想說的并不單是眾所周知學習民族民間舞的必由之徑,而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如何更好地對其學習、整理以及發掘的方法論。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掉進去再爬上來的意識,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識,現在很多人對民族民間舞的學習都是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學習那些規范提煉后的組合。當然,這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規范化的訓練,但這樣的課堂教學所倡導的風格性是被規范后的統一風格,所以才會有現在各大院校民族民間舞蹈專業千篇一律的現象,雖然這些理論也是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從實踐中得來的,但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是照貓畫虎,只不過是像與不像,誰更像的問題。另一種學生可能在老師的倡導下會去民間采風,但猶如旅游度假一般,如何能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我們所說的掉進去、入虎穴就是要真正深入百姓中,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呼吸他們的呼吸,感受他們的感受,從中真正領悟到這個民族的內在精神品質,把這種品質內化為動作的自覺和下意識的表現,僅做到這點就十分不易了,但還不夠。我們要爬上來,得虎子,也就是像,不像,與似像非像的關系,也就是在掌握民族大風格的前提下。要通過實踐,通過舞臺的積累,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這才是我們每個人藝術個性的體現。另外,我們還需有坐標的整理意識,橫向整理主要是按照滿族舞蹈的類別進行發掘,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重點,抓住滿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塊兒,宮廷舞、薩滿舞、滿族秧歌。每個類型里也要抓住其最有代表性、民族性的元素,如宮廷舞中的寸子舞,薩滿舞中的單鼓、抓鼓、腰鈴等。縱向整理主要是按照個人風格進行發掘,把風格性強的老藝人的舞蹈風格進行對比,將一些值得學習借鑒的風格提煉出來,放大強化,以小見大,從而形成各有側重的風格性組合。最后我們還須有極強的捕捉藝術性和習舞性的意識和歸納提煉的意識。滿族舞蹈和滿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我們要把其搬到藝術化的舞臺上,就要對其中一些過于生活化的可舞性弱的且不合時宜的動作進行剔除。比如薩滿舞中,我們把生活中跳神的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恐怖、抽搐的動作去除,保留那種粗獷中帶有神秘、質拙中帶有古樸的動作,同時我們要對滿族舞蹈里每個類型的大風格進行歸納提煉和總結。對于滿族的整體風格性我們還須深入地探討和研究,將其內在氣韻特點,真正凝練為我們舞蹈要達到的這個民族最為突出、最具個性的精神狀態,這也是我們學習滿族秧歌或者在教授風格性組合時要求學生達到的狀態,只有我們總結提煉出來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客觀上來說這也是對滿族舞蹈在理論和實踐中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結 語
發掘、整理滿族舞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將其風格統一,而是要把握其共性與個性間的分寸感。在共性中突顯個性,在個性中把握共性,只要把握好兩者的關系,滿族舞蹈獨具特色的藝術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呈現,滿族人英勇而奔放的民族品格才得以充分彰顯。
[參 考 文 獻]
[1]欒榕年.滿族民間舞蹈[M].撫順專輯,1990.
[2]遼寧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委會.遼寧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順卷)[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
[3] 劉小萌,定宜莊.薩滿教與東北民族[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 曹保明.烏拉手記之東北民俗田野調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5] 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