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歌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演變、發展,雖然其題材大同小異,但表現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顛覆而不斷革新,甚至直接導致社會的巨變。本文以傳統民歌的諸要素為淵源,結合當代社會繁榮發展的背景,以當代“民歌新唱”的表演方式、演唱群體、受眾群體為研究對象,從而對傳統民歌新的藝術特點、社會功能進行闡述,揭示民歌的藝術價值及審美取向。
[關鍵詞]傳統民歌;民歌新唱;審美思考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072-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簡介]鄒 麗(1993— ),女,江西瑞金人,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一、傳統民歌概述
民歌作為各種音樂體裁的營養品,集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于一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即興創作、口頭傳唱、口傳心授的存在方式,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生存于民間。在傳承過程中,又不斷地篩選、加工和提煉,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的瑰寶。我國民歌遍布于農田、牧場、山野、草原、森林……不僅產生數不勝數的民歌作品,也涌現了一代又一代民間藝術家。民歌頑強生長在深山、村寨、高原、草原等等環境中,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反映人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且成為勞動人民的親切伴侶。
(一)傳統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創、自唱的歌曲。通過口傳方式生存于民間。歷代仁人志士進行艱苦的搜集整理,為各類音樂創作提供源泉。
1.即興歌詞的樸實性
表現現實生活是民歌歌詞的主要題材,簡潔凝練的語言,比興的方式,講求平仄押韻,為旋律的形成提供了節奏、風格、結構等必然條件表達準確生動的形象;口語化的歌詞和即興的創作方式使民歌歌詞通俗易懂、樸實簡練;運用方言演唱使民歌具有典型地域色彩。正因為民歌歌詞的樸實性,使得我國民歌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2.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特點
傳統民歌的曲調富有鮮明的地域及民族特色,或高亢嘹亮、或綿延起伏、或細膩婉轉、或自由抒情,甚至受山形地貌、語言習慣的影響體現獨特的風格特點。傳統五聲調式的運用、以上下句結構和起承轉合的結構為主的曲式、靈活多變的節奏特點、與勞動動作吻合的韻律、豐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各時代新音樂元素的滲透……不僅形成了中國民歌的獨特文化特色,也為中國戲曲、曲藝、器樂等民族音樂提供豐富的營養。
(二)不拘一格的演唱群體
無論是勞動過程、風俗儀式、慶典娛樂、無拘無束的歌唱場所,都體現了不拘一格的演唱群體。一領眾和式的勞動號子、自由悠長的山歌、不拘演唱場所的小調,匯集了非固定人群和人數的演唱群體,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音樂才華,也是民俗生活的主體,在傳統民歌發展與傳承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傳統民歌的演唱因伴隨著某種特定的生活事項,有很強的功能性和適用性。演唱者的技巧也會因實際功用而相對自由。獨唱、齊唱、對唱及領和的演唱方式,真假聲結合得流暢自如,表達內斂樸素的情感,富含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現當代“民歌新唱”的理性分析
民歌新唱是新時代的產物。既繼承了傳統民歌的民族根基,又隨著時代的發展真切地反映了當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本質。是當代社會在繼承傳統民歌的基礎上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具有民族風格、符合大眾品位的歌曲,具有時代性特點,“在秉承保留傳統民歌的特色風韻上,又迎合了新時代人民新的審美心理與需求,在立足于傳統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又加進流行、時尚、潮流的現代音樂元素,以市場為主導方向,好聽、好唱、好學、好看是新民歌的追求,是一種新型的歌曲創演形式,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1]民歌新唱涉及創作、演唱方式、伴奏方式等等方面。
(一)傳統民歌改編曲
這類歌曲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編,重新編配,在演唱方式和演唱方法上大膽創新,在音樂配置上采用西方的現代音響技術重新演繹傳統民歌,不失民族風韻又具有新時代風格特點。如斯琴格日樂對《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流行唱法、《大地飛歌》的搖滾式演繹;韋唯將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以鋼琴、人聲、二胡三重奏的方式演繹……不勝枚舉的民歌改編曲讓人耳目一新,即興的處理更是打破原曲的節奏,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演繹。此類民歌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結合新的流行音樂元素創作,符合民歌發展規律和現代人民的審美需求,給人全新的感受。
(二)以民歌為素材的創作歌曲
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是采用民族音樂素材,以各民族的音樂特點為基礎,運用中國特有的民族音調進行創作,在伴奏和演唱中加入流行音樂元素,是民族風格與世界時尚、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有眾多的民歌歌手演唱,以“新民歌四小花旦”為代表,代表曲目有《情哥去南方》《幸福萬年長》《家鄉美》《月亮兒女》《阿里山的新歌》《為了誰》《拋繡球》等等,是傳統與現代時尚結合的產物,且唱響中國大地!
(三)深入人心的歌詞
民歌歌詞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賦予內容的多元化。主要有兩類,首先是以親情、愛情、家鄉情等情感類為主的題材,如騰格爾的《天堂》: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用簡單淳樸的文字描寫魂牽夢繞的家鄉,草原、駿馬、羊群加上蒙古族悠長的曲調,濃濃的鄉情呼之欲出,敲擊人心,使大眾樂于接受,為之共鳴;《蒙古人》《家鄉美》《我的玫瑰卓瑪拉》《阿力木江,你在哪里》……都是情感類的代表。另一類歌曲歌詞關注民生,贊美人民生活,《月亮兒女》《幸福萬年長》《好運來》《紅紅的日子》《快樂的人請鼓掌》都是用熱情洋溢的歌詞,表達對生活的熱愛;深受人們的喜愛,廣為傳唱。新時代的民歌采用普通話演唱,有顯著的時代特征,易引起現代人的共鳴。
(四)立足于民,兼收“通”的伴奏
新的編曲和伴奏是民歌新唱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我國著名音樂家王洛賓先生曾說過:“改編一首民歌,有時難于寫一首新歌,寫歌是純主動的,改編則是被動加主動。”[2]改編后的民歌既基于民族特色又融合世界音樂特點;兼收“通”指的是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的各種樂器及配樂手法融合的伴奏模式。也許有“大雜燴”的嫌疑,但的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亮兒女》中的電聲樂隊加笛、簫的運用,更接地氣,也不失民族風味;《好運來》中的男聲齊唱更加烘托了喜慶的氣氛。民歌新唱新的編曲與伴奏,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民族樂器與現代電聲樂器的融合,組合的多樣化賦予民歌 “世界音樂”的特點,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民歌的創作始終立足于“民”,兼收“通”,與時俱進。
(五)新穎多樣的表演方式
在當代,民歌演唱是實用性向商業性的轉變。民歌的演唱群體最本質的轉變在于演唱民歌是一種謀生途徑,或是歌唱家,或是歌舞團里的民歌演唱者。相較于傳統民歌表演方式的質樸、隨意,“民歌新唱”的表演就顯得華麗、多元化,是歌、人、舞臺的綜合體現,舞臺和表演無疑成了展示民歌的重要方式,華麗的燈光、精美的MTV畫面、美輪美奐的舞臺背景是民歌在表演舞臺上的常見,給人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視聽效果。演唱者的服裝和化妝自然清新,以時尚的形象演繹民歌,通常在歌曲演唱時加入樂隊伴奏、舞蹈、人聲伴唱……充滿現代氣息的時尚包裝手段提高了演出質量,配合市場動向,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全方位的“新”。
三、民歌新唱的審美思考
(一)民歌新唱的藝術價值
1.體現娛樂價值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給人一種心靈的享受與視覺審美的愉悅。在商品經濟社會,民歌中各種現代科技的運用、歌曲的演唱、視覺表達、舞臺設計等都是民歌新唱增強娛樂性的手段,這種娛樂性更多是取悅聽眾,不似傳統民歌,更多是娛樂自己、抒發自身情感體驗;燈光、服裝、舞臺無不沖擊觀眾的審美,提高觀賞性。民歌新唱的娛樂性更多的是他娛性、觀賞性,平靜的欣賞藝術,感受藝術帶來的無盡魅力,撫慰心靈。
2.擁有商業價值
市場經濟背景下,民歌已經被定義為“商品”,濃郁的商業價值使民歌新唱成為一種產業,從生產到發展推廣運作都與商業聯系密切,體現了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轉變。無論是大型民歌節,還是歌唱家的演唱會,人民群眾要近距離地欣賞民歌,要以金錢為代價,按商品買賣的方式交換得來。同時消費的出現也帶動了盈利,演唱者以勞動付出獲得報酬,承辦單位以民歌演唱為賣點,從中取利,前期的宣傳,也從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廣告業的發展。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強大的商業利潤鞭策著民歌不斷發展。
3.富有教育價值
大眾審美的變化同樣也影響了當代的青少年。他們從小受動感的流行音樂影響,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與文化,民歌之于他們,是一種“土”的象征,不愿聽“土”的民歌,自然感受不到民族特色的音樂。民歌新唱作為時代的產物,可以說是學生了解民族音樂藝術的紐帶,所包含的民族特有的音樂元素,可以讓青少年達到了解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其中現代時尚的音樂元素,也可以引起中小學生的共鳴,產生學習的興趣。民歌新唱承擔著引導青少年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強大教育功能,因為學校音樂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的最佳途徑。
(二)蘊含著典型的時代特征
1.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多元性
民歌新唱具有民歌風格特點又符合新時代的特點,人類社會在不斷前進也不斷創造新事物。某種意義上,市場決定了民歌的存亡,改變了人們的審美取向,正是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產物。
民歌有顯著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地理與自然環境對音樂的形態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南方民歌細膩婉轉;各民族因地域,風俗習慣,審美不同,在旋律、節拍、速度上各有所異,創作離不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特點,在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元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及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穿梭于傳統與現代中。”[3]
2.弘揚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當網絡的發展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時,“民歌新唱以其獨特的魅力給我們帶來輕松愉快的情緒,特有的民族曲調、反映現代生活的歌詞、時尚的音樂元素讓現代人找到共鳴;熟悉的旋律、電視中唯美的畫面給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4]雖是缺乏人情味的傳播方式,但不失現代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
民歌新唱的傳播,能讓青少年了解各民族文化獨特的魅力,給人以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自尊與自信。民歌新唱所帶來的歸屬感、自豪感,會使更多的人民群眾接受與發揚新民歌,對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具有一定的影響。
(三)民歌新唱的美學意義
“一個時代的音樂形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并且受相關的藝術與文化思潮的影響,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狀況、思想與文化思潮以及時尚潮流等,無疑會對人民的生活態度、情感體驗、審美趣味產生影響。”[5]在落后的農業社會,民歌更多的是為了實用性創作或演唱,符合當時人民的審美,滿足人民的情感交流。但隨著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主流的意識形態對待民歌的態度也與傳統民歌不同。追求時尚、現代的全新視聽體驗是現代人的審美需要,舒適安逸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歌的功能,于是,民歌新唱自然應運而生。
只用社會、政治生活及文化思想潮流的影響來解釋民歌的形成與發展是不全面的。追求審美多樣性是音樂風格發展的重要動力。“民歌與各種高科技以及各種音樂種類的大融合,恰恰又滿足了人民在新時代背景下審美多樣性的追求,音樂作為一門滿足人類聽覺審美需要及表現內心感受需要的藝術,它的發展更多地受聽覺審美規律的制約”,[6]而以全新姿態出現的民歌,恰好沖破了這種制約,在滿足人類聽覺的審美需要外,更以燈光、舞臺、服裝等滿足人民的視覺審美需求,時尚動感的現代電聲樂隊更是以狂野的姿態沖擊人的心靈,民歌新唱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結 語
農業社會孕育了傳統民歌,使之傳承至今。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推廣等發展趨勢,傳統民歌原有的形態并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民歌新唱應運而生,在不忘傳統,立足于“民”的基礎上,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將民族與流行通俗相結合,在內容、形式上都展示了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全新風貌。既需要在實現音樂風格多樣性的基礎上,保護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審美樣式,又需要站在追求最大限度豐富人類感性生活的高度上,把世界優秀的音樂文化財富納入中國人的音樂審美視野。民歌新唱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子。
(指導教師:李德隆)
[參 考 文 獻]
[1][2] 姜會敏.從新民歌的發展看民族聲樂多元化構建[J].云南藝術學院,2009.
[3][4] 雙淋芳.大眾傳播媒介下的新民歌發展與演唱風格——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民歌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6] 張 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01.
[7] 鄭星華,梁 柰.論南寧國際民歌節的藝術輻射作用與影響[J].河池學院學報,2007.
[8] 玉 苗.藝術社會學視角下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之“民歌新唱”[J].博士論壇,2009.
[9] 常丹丹.傳統民歌與現代民歌的比較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0.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