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劇《卡門》為世界經典,其創作背景、創作特點、人文訴求、本土化發展都有較為詳實的研究。《卡門》由首場的失敗到享譽全球存在其必然性,對照外國歌劇深入剖析我國歌劇的優勢與不足,以經典引領我國歌劇的發展應是我國歌劇縱深研究之處。
[關鍵詞]歌劇;《卡門》;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126-03
[收稿日期]2018-05-12
[作者簡介]胡 筠(1995— ),女,湖南長沙人,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79)
一、歌劇的發展
歌劇,是一門集合歌唱、表演、戲劇、舞蹈等多種元素的綜合舞臺藝術,歌劇誕生于十六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歌劇開荒者歌唱兼作曲家佩里《達芙內》(Dafne)開始啟動了歌劇的發展驅動按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佛羅倫薩向羅馬、威尼斯輻射,進而輻射到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十八世紀作曲家格魯克與莫扎特分別創作了《奧爾菲斯》《費加羅的婚禮》對歌劇進行改革,將歌劇的語言、詩性、音樂三者互相融合,管弦樂團的交響性同步提升。十九世紀歌劇以意、德、法為首的歌劇三大重鎮,意大利歌劇威爾第《奧賽羅》、德國瓦格納《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法國比才的《卡門》則是眾多法國大歌劇經典之作的代表。二十世紀歌劇輻射到奧地利、蘇聯、美國等國,在中國明清時期歌劇宮廷初次演出《好姑娘》至改革開放后,普契尼的《圖蘭朵》、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茶花女》在我國上演,歌劇在中國得到空前的發展。藝術無國界,至此,歌劇的跨國界、跨民族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得到有史以來最大可能地成為現實。
《卡門》成為自誕生140年來經久不衰、劃時代意義的歌劇作品,同時因其文化的前瞻性及認識的漸進性,觀眾對《卡門》理解和選擇發散,其價值是一個社會大背景下長期縱向考量分析的課題。筆者通過檢索《卡門》這部經典歌劇相關文獻進行分類、加工、整理、提煉出歌劇《卡門》在創作背景、創作特點、人文訴求、本土化發展四方面研究。
二、歌劇《卡門》創作背景
1.歷史背景。
十八世紀法國全新民主思想取代宗教、君主及封建特權思想以及封建主義君主制被推翻,他們的文化更多反映的是市井與人民疾苦的現狀,藝術創作的內容也逐步從描述貴族華麗生活到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轉變。歌劇《卡門》根據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梅里美 1845 年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說《卡門》改編,描述了一位美麗而放蕩不羈的吉卜賽女雇工卡門的一段愛情故事,西方生活環境下的東方女人卡門對愛情的取向融東西方文化于獨一的個性化表達中。
2.文化背景
十八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對于歌劇創作的文化背景起到了很好的支撐,啟蒙運動參與者以文化先鋒自稱,以盧梭為代表的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既是小說《卡門》作者梅里美的教育思想源頭,亦是歌劇作曲家比才創作歌劇《卡門》的文化源頭。歌劇《卡門》的核心文化價值在于女性主義。歷史文明的進程中,女性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被忽視、受壓迫的弱勢地位,男性的目光和價值觀念則是衡量女性行為的準繩。有著東方人吉卜賽人的容顏和性格特質和西方生活環境下藝術化人物的卡門,對于愛情與自由的向往,對生活殘酷現實與幻想完美的矛盾對立,塑造的卡門這一女性形象,來沖擊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對十九世紀的法國具有歷史意義。《卡門》的文化價值性與遠見性往往會超越作品所處的年代的世人認可性,歌劇首次上演并未收到預期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享譽全球的經典劇作。
三、歌劇《卡門》的創作特點
歌劇《卡門》是一部抒情歌劇,劇中人物情感刻畫多維,多音樂元素融合,多音樂旋律轉換推進劇情發展。有卡門為愛而歌、唐·豪塞為誘惑而吟的贊詞、市民的議論與猜測的合唱、念白式的對話穿插、埃斯卡里米奧斗牛士風度與凱旋的豪邁情懷,多音樂元素、多音樂旋律給人以思考的空間和張力。以下作者從不同角度審視歌劇《卡門》。
1.姜濤 《淺談歌劇<卡門>的音樂特點及創作特色》認為歌劇《卡門》把巴西、西班牙外來音樂元素與本國歌劇體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吉卜賽民族的音樂、西班牙音樂,如《愛情像一只自由鳥》等三首西班牙民間音樂的曲調靈活地運用了西班牙民間音樂曲調,通過豐富且多變的音樂旋律來展現戲劇沖突,從雄壯的斗牛士進行曲到“注定失敗的愛情”音樂、從熱烈轉到哀求再到絕望的卡門與唐·豪塞之間二重唱的旋律變化等,從而使得該部歌劇有豐富的藝術張力。
2.潘達在《為什么<卡門>是“喜歌劇”》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歐洲,特別是法國喜歌劇的具體含義,論述歌劇《卡門》是帶有“抒情悲劇”色彩特點的十九世紀法國喜歌劇。作曲家比才精心設計,歌劇音樂以及序曲中融入了不少富有動感和韻律的音樂風格,如卡門開場演唱的《哈巴涅拉舞曲》和第二詠嘆調《塞維利亞墻邊》都帶有很強拉丁風格節奏的歌曲,第四幕《斗牛士之歌》和《 命運主題》的交替使觀眾在光明與黑暗的兩極不斷周旋,極其富有特點的樂隊伴奏部分渲染斗牛士英姿颯爽,威武瀟灑的形象,劇尾用歡樂元素襯托悲劇的音樂手法。
3.李雁《談歌劇<卡門>的創作特色》著重論述合唱在歌劇《卡門》中的作用,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十多首,通過體裁多樣、風格各異的合唱藝術形式描繪場景色彩、抒發人物情感、渲染戲劇氣氛、表現戲劇沖突、參與塑造形象等。如第一幕的合唱刻畫兒童天真活潑和調皮的性格,營造出一種明朗喜悅的氣氛;《愛情像一只自由鳥》中的合唱部分與獨唱交織在一起揭示了卡門對愛情狂放不羈獨特的內心情感世界;工廠女工的兩首合唱“煙云飄”及“女工吵架的合唱”,烘托出靜謐、柔和和嘈雜紛亂的舞臺氣氛;走私犯進行曲合唱保持著夜的色彩,刻畫了走私犯恐懼不安的心情;斗牛士們的合唱渲染斗牛士在斗牛場和情場上獲勝時意氣風發、志得意滿的形象與劇終悲劇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增強悲劇性的效果。
四、歌劇《卡門》人文訴求
歌劇《卡門》是現實主義悲劇或悲劇性喜劇。一位吉卜賽女雇工卡門的一段愛情故事,沖破傳統保守的禁錮,彰顯人們對獨立自由的向往追求,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1.錢慶利《經典中的流行》一文中,作者認為《卡門》是歷史與現代人的文化心理的契合點,同時又與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相一致。闡述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文學由浪漫主義轉向自然主義發展到現實主義,歌劇《卡門》以日常生活的題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實內容,以音樂和文學雙重主題塑造一則神話般人物形象的愛情故事,保留梅里美小說原有的野性和逼真的美,為小說插上輝煌的音樂之翼,使之超越日常生活,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戲劇真實性,展示了大量的社會內涵,沖破保守派的桎梏,符合觀眾求新的審美需求。塑造卡門這一女性形象,來沖擊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這無論對十九世紀的法國,還是傳統思想濃厚的中國,無疑都具有歷史意義。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稱贊說:“《卡門》無論從哪方面說都是一部杰作。”德國哲學家尼采多次觀看比才的《卡門》之后,盛贊這部歌劇的寫實主義精神,稱之為“大自然的愛情”。
2.王東亮《歌劇<卡門>傳播中的受眾因素探微》認為一部音樂作品的流芳百世,只有擺脫圍繞“作家、作品”的重心偏離的研究模式,在“作品—媒介—受眾”之間的動態關聯中,作品的傳播與接受才具備一種可能。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拜金主義、犬儒主義等新的價值觀念彌漫社會的各個角落,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一些關心社會進步、人類前途的思想家、道德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從各自不同的領域對這種混亂提出聲勢浩大的抗議,卡門是比才塑造的維護其自身獨立和神圣自由的一種外化。歌劇《卡門》誕生前夕的法國歌劇受眾多半限于部分上層社會受眾,他們的思想中喜歌劇的演出應該是輕快流暢而又有活力的,劇中突如其來的死亡悲劇出現在“典雅、文明”的喜歌劇院,審美慣性的重大偏離讓同期的法國歌劇受眾甚為震驚。劇中卡門和唐·豪塞無論男女社交還是夫妻相處,與法國社會所崇尚的倫理、道德規范完全是一種錯位的兩性關系,反常的性別角色與他們心中形成某種審美定勢之間構成極大的挑戰。
五、歌劇《卡門》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
歌劇《卡門》1875年問世至今已有一百余年,雖然初演失敗,但很快被歐洲聽眾所賞識,是當今世界上上座率最高的劇目之一,中文譯本是《卡門》第二十五種語言演唱。《卡門》在我國的上演,克服了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的差異,在力求精準表達的基礎上適度調整。
1.章珍芳《歌劇<卡門>在中國》認為當時這部經典歌劇主要唱段在我國經常上演,但作為一部完整的歌劇上演對劇中塑造思想感情與生活習慣頗遠的人物是很大的挑戰,通過法國指揮比里松精彩的指揮藝術與布呂梅等專家的細心排練,整個演出風格細致、熱情而自然。雖然由于基本功訓練還薄弱,有時出現音不準節奏不穩或唱原文有困難等缺陷,但這是可以逐步加以克服的。《卡門》演出成功,是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新成就。
2.馬蓉《歌劇中譯的審美再現與語言技巧——以中譯歌劇<卡門>的成功為例》認為,歌劇的中譯本不僅對于歌劇在中國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還在中西合作編譯的過程中,提高了我國歌劇創作人員的水平,對我國創作自己的歌劇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首先,在文學性方面,因政治背景的區別,當時的中國與法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作者根據法語語音特點以及漢語的音韻特點差異,以《卡門》中具體的翻譯方法與要點進行整理,從歌劇的戲劇與音樂兩個方面分析。把握《卡門》審美內涵,從戲劇文學方面繼承了現實主義風格,以客觀的角度不加修飾和準確地敘述故事,音樂方面又繼承了浪漫主義音樂,優美的歌唱性旋律和內心抒情性宣泄,實現《卡門》審美轉換,在現實主義的風格基礎上,根據漢語表達的習慣風格,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方式。其次,在可唱性方面,聲韻與旋律結合、音節與節奏結合。只有嚴格遵守原有的節奏律動與音節位置才能表達原有的音樂情緒及演唱者在演唱時更淋漓盡致地表達這種鏗鏘有力的音樂性格。
3.余秋廷《西方歌劇在中國本土化發展探究——以比才歌劇<卡門>為例》介紹中西方歌劇發展概況,歌劇《卡門》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藝術表現特征、歌劇《卡門》在中國的三個階段的演出與發展、與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相適應的本土化的《卡門》藝術表現特征,提出了中國歌劇走向國際化發展之路的建議。
小 結
歌劇《卡門》從創作背景、藝術特點、人文訴求、本土化發展方面有較多的研究,也有較為詳實的論述,然而《卡門》外國經典歌劇對我國歌劇的創作指導和引領研究尚缺失。我國歌劇自清朝宮廷本土化萌芽至今有100多年歷史,涌現一批歌劇人才殷秀梅、戴玉、廖昌永、張立萍等,推動我國歌劇的發展,呈現《揚子江暴風雨》《賣報歌》《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江姐》《野火春風斗古城》《悲愴的黎明》和《燕子之歌》等代表作品。研究《卡門》受眾也探尋我國歌劇的受眾在哪里,研究《卡門》等經典歌劇,分析我國歌劇的優勢與不足,力求打造更多經典歌劇,使我國歌劇作品走向世界,傳揚中國文化。
[參 考 文 獻]
[1]王東亮.歌劇《卡門》傳播中的受眾因素探微[J].人民音樂,2007(01).
[2] 章珍芳.歌劇《卡門》在中國[J].中國音樂,1982(01).
[3] 馬 蓉.歌劇中譯的審美再現與語言技巧——以中譯歌劇《卡門》的成功為例[D].中央音樂學院,2014.
[4] 余秋廷.西方歌劇在中國本土化發展探究——以比才歌劇《卡門》為例[D].武漢理工大學,2014.
(責任編輯:張洪全)